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摘要:农村中小学生正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在人格素质与知识理论方面都没有形成体系,这一时期的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其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就农村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梳理,并研究其成因,进而从学校、家庭与环境三个方面入手,讨论如何帮助农村中小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其个人素质与自身修养。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教育活动事关孩子一生的成长与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阶段农村中小学中,学生的文化水平与行为习惯都有很大的问题,这是与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环境教育分不开的,对于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需要从学生、家庭与社会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帮助学生养成更好的行为习惯,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1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及其成因

有研究表明,农村中小学生在上课、课间、课后等各个时段,其不良行为习惯都较为普遍,包括不讲文明礼貌、不重视安全、欺负同学、不尊敬师长、浪费粮食、不遵守纪律、乱扔垃圾、不讲卫生、说脏话等行为,这些行为对于中小学生的知识水平的提升与修养素质的养成具有非常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研究表明,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方面:(1)环境方面:农村中小学生的成长环境管理较为混乱,学生所接触到的人员通常文化素养及个人素质都不高,这就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2)家庭方面:计划生育制度的实施使得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往往溺爱,对其予取予求,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孩子专横跋扈的性格,凡事过于依赖父母,缺少自主行为能力。而许多学生的家长本身就不具备好的修养和素质,有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言传身教之下,孩子也无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另外,在农村中有很多留守儿童,由家中长辈抚养,家庭的缺位也是造成学生缺乏教养的重要原因;(3)学校方面:学生行为方法与人格品质的养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学校影响的,学校的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水平,并帮助其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因此许多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都是由于教师并没有认知到学生行为品质教育的重要性而导致的。

2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2.1学校教育

中小学生还处在义务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无论在理论知识还是人格品质方面都还没有成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教师的教育与指导,对于教师而言,帮助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重要的方法是“身教”,而非“言传”,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良好的言行,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来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于道德品质。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知识水平,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尽量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以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争取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此外,现代化的教育理论强调教学平等,这就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日常的课堂教育与课后辅导过程中,教师都需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力,不随意驳斥与评价学生的想法或言论,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并加强对于学生的了解。针对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教师需要与其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其家庭背景,认知其心理世界,并寻找其症结,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并解决。例如,学生习惯说脏话,教师在了解情况之后需要对其生活环境进行考察,可以通过家访的方式与学生父母进行沟通,来了解其不良习惯的成因,如果原因在于学生父母本身就脏话连篇,给学生做了不好的榜样,则需要与父母充分交流,帮助学生父母认知到这种行为对于学生成长的不良影响,从而加以改变,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时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明确习惯与素养对其整个人生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认知到人们对于不良行为与习惯的评价与感受,从而使其产生羞愧心理,主动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同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要求学生一切从小事做起,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与自我监督,才能够使学生养成更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班级中树立良好典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加以调整。

2.2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生的最初教育,学生的许多习惯于爱好都是在家庭中受到父母及亲人影响而养成的,部分家教较为严格的家庭会对学生的行为与习惯严格要求,并时常提醒,会使学生产生时刻警醒的意识,下意识地远离不好的行为与习惯。而部分素质不高、家教又不好的家庭中,即便在学校经过了教师的严格要求与以身作则的示范,学生有所好转,但一回到家中,脱离了教师的时刻督导与教诲的学习环境,学生反而会觉得非常放松,原本已经被抛弃的不良习惯一下子又重新拾起,例如,部分溺爱孩子的家庭当学生回到家中之后,父母出于怜惜心理,就忽略了对孩子的管教,对孩子极为放纵,许多孩子回到家中的第一件事就是书包乱放,鞋子乱扔,不讲卫生,而父母往往选择视而不见。由此可见,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丝毫不能放松。此外,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通过充分的沟通与交流来明确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其情绪波动的原因,并加以调节。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要尽量保证双方平等,避免由于父母居高临下的姿态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孩子故意挑战父母的权威而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

2.3环境教育

中国自古就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的行为与活动通常都会受到其所处的环境的影响,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格。通常经历过军队生活的人都会有很强的纪律性,而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摩根•弗里曼饰演的瑞德,在监狱中生活了四十余年,被假释之后确无法适应社会环境,在打工的店里,出于习惯使然,其一举一动都要向店长报告,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之深。明白了这一因素,在调整并纠正农村中小学生行为习惯时,对于环境的改造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可以从校园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就校园环境而言,学校需要向学生提供更加良好、更加具有学习氛围的校园环境,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并帮助学生养成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在班级中,班主任教师也需要尽力打造更加平等、更加自由和更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并保持班级中的整洁与舒适,能够帮助学生自觉维护班级卫生情况。学校还需要在校园中营造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培养更加独立的性格与良好的人际交流习惯,帮助学生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就社会环境而言,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通过减少环境污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于农村地区的环境整治、改善经济环境、加强社会责任教育等方式来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还需要加强法制建设来进一步实现法治社会的公平性与平等性。

3结语

农村中小学生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家庭、环境与学校之间密切合作才能够实现的,需要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够实现,绝非一日之功,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向更好的行为习惯靠拢,才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向芬.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现状及原因剖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5):12~13.

[2]苏静梅.中职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究[J].学周刊,2016(23):68~69.

[3]倪丽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7(08):7~9.

[4]李慧.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3):50~51.

[5]徐丽平.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1(09):19.

作者:赵战森 单位:河南省伊川县鸦岭乡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