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教育原则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激励教育原则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激励教育原则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摘要:本文在明确激励教育原则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入趣味性教学资源、保证教学方法多样化、重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等一系列高中数学教学中激励教育原则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激励教育原则;激励型课堂

学习成绩并不是高中教学目标中的全部内容,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与动机也极为重要。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来说,由于知识点的难度较大、数量较多,因此实际的学习兴趣极容易降低。基于这样的情况,需要引入激励教育模式,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其中,要重点关注激励教育原则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激励教育原则的主要内容分析

第一,发展性原则。依托激励教育,能够推动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当落实因材施教的模式,保证受教育者能力水平与教学难度的平衡。在激励教育中,教师需要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考量、挖掘学习者的发展潜力,并结合其实际学习情况设定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同时,同步构建起激励型堂,到达提升学习者数学学习能动性的效果,促使其获取未来发展中必要的数学知识与能力。第二,动力性原则。在最佳动机原则(波利亚)中,强调了数学知识的兴趣为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最佳刺激[1]。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需要重点遵循动能性原则,以培养学习者学习动机、调动其数学学习兴趣为目标。此时,教师应当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全过程贯彻对学习者学习兴趣、动机、情感的分析与调控。第三,激励相容原则。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保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达成目标一致。具体而言,在展开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换位思考,以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完成问题与教学内容设计,并对其提出一定的要求,保证教学过程既达到教师的目标,也满足学习者的需求。第四,师生同步原则。保证教师的教学思维不超过学习者能力,在教学中实现学习者与教师的共同发展。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激励教育原则的应用策略探究

(一)问题情境的设置

问题情境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积极性,并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自信心。在设置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要重点保证其具备目的性,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且与教学内容相匹配[2]。此时,需要联合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完成问题情境设计,依托新材料与已习得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出命题。例如,在任意角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可以引入机械手表的实物,并提出“这块机械表慢了5分钟,如何操作才能完成校准?”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引导学生说出“将分针旋转30°”或是与角度相关的答案。然后,可以进一步提出“若这块机械表快了5分钟,如何操作才能完成校准?”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出“将分针反向旋转30°”的回答。随后,可以顺势引出顺时针与逆时针的概念,并展开后续教学。

(二)引入趣味性教学资源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若是引入的教学资源具有趣味性,或是主题为学生重点关注的内容,则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基于此,应当将数字符号转变为实际生活情境,或是在教学中融入有关数学知识历史发展的内容,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例如,在复数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有关复数历史发展过程的内容,结合数学知识探究进程的曲折性,让学生在感受到数学文化的同时,理解相关知识点的概念。同时,也可以依托趣味性教学资源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整体美与和谐美,例如杨辉三角等内容,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情趣,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

(三)保证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设置激励型课堂时,需要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此时,要重点组织学生展开主动性探究,增强学生的课堂互动参与度。从学生方面来看,当学生更深入的参与进课堂教学活动中时,实际的教学效果更好、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的程度更深。现阶段,信息化技术、互联网迅速发展,更新了教学手段。基于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积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线上+线下学习”混合模式、基于实验室的教学模式等等。同时,应当进一步配合小组合作学习,避免课堂教学的模式单一,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动力。

(四)重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学生进行单一的知识接收时,其厌倦心理有所增强,导致高中数学教学效果不尽理想。基于这样的情况,需要在教学中重点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发挥出教师的主导性责任,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更好的表现。在此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展示出自己的思考结果,不能强行打断学生的表述、草率否定学生的方法,体现出激励教育原则的先进性。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维与思考结果,并让学生主动探究出最优解,到达教学目标。例如,在组织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提问多名学生,并将所有的解题思路列出,让学生自行对比这些解题思路的正确性与简洁性,保证学生的探究热情,拓展学生的思维。依托这样的方式,体现出了师生同步原则的良好效果,并在教师逐步引导及学生主动思考中完成教学目标。

(五)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空间

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会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有所降低。基于这样的情况,需要重点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使其形成自我效能感。这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空间,并尽可能避免其直接失败,及时鼓励其每一步的成功。例如,当学生提出一种较为复杂的解题思路(或是解题困难)时,可以鼓励所有学生一起思考;当学生完成求解后,可以提出“你在算之前坚信自己能算出来吗”的问题,使得学生认识到所有人都会遇到困难,应当树立自信并尝试解决,提升其数学学习自信心。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将激励教育原则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入趣味性教学资源、保证教学方法多样化、重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空间,树立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提升了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夏良中.探究如何在高中数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2):24.

[2]林顺来,李志卿.需求层次理论下高中排球生数学学习激励机制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03):116-118.

作者:黄腾钦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