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思考

摘要:以安徽省某高校603名大学新生为被试,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量表》《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进行测量,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索地方高校大学新生积极心理品质与适应状况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积极心理资本对适应性总分及其五个因子均有明显的影响作用,积极心理资本及其四个因子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因此,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新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积极心理;资本

大学新生面临着高中向大学的过渡,他们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方式都发生了极大改变,容易引发心理不适感,产生一系列的消极情绪,甚至演变为适应障碍,这就是大学生新生的适应不良。马俊(2011)认为大学新生的适应障碍不仅降低了他们的学习质量,更使得他们步入社会后的品质和生活大打折扣。[1]由此可见,大学新生的适应状况直接关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积极心理资本为出发点,从整合的视角来综合考察大学新生积极心理资本与适应状况的关系,以此探索提高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途径。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积极心理资本

“积极心理资本”又简称为“心理资本”,最早由美国学者Luthans和Yousee于2004年提出,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它主要包括希望、韧性、乐观和自我效能感等四个结构。作为“舶来品”,心理资本在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激励企业员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近几年,陆续有学者将心理资本理论用于研究学生群体。学生群体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通常包括个体特征变量如担任学生干部、社会实践经验、生源、是否是独生子女、性别等,以及成长环境变量如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水平等。此外,学生群体的心理资本也会产生一些影响效应,包括直接影响、间接影响、调节效应和中介作用等。

(二)大学生适应性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是学生与校园环境互动的过程和结果(桂玲玲,2016),其主要内容包括学习适应(Ladd,1997)、人际适应(邹泓,1997)、角色适应(陶沙,2000)、职业选择适应(李辉,2005)、生活自理适应、环境的总体认同等方面。通过个别访谈等定性研究(张苗,2015)以及CAS、SACQ之类量表的开发和测量(方晓义,2005;张大均,2012)等定量研究的方法,综合分析影响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因素有内因如个人能力(陈会昌,2012)和外因如同伴关系(曾晓强,2007)、家庭支持(Shek,2002;辛自强,2004)等。随之可采取的应对措施有班级团体辅导(Baker,2000;朱慧敏,2008)、改革教育体系(李辉,2010)、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朱春华、郎益君,2009)等。

(三)积极心理资本与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关系与研究假设

杨明(2018)认为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资本,可以间接影响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负相关显著(杨珂、张阔,2015)[3]。心理资本中自我效能,希望在专业认同与大学新生学习适应中有显著正向调节效应,而乐观与韧性在专业认同与大学新生学习适应中不存在调节效应(李建华,2011)。心理资本及其相关因子对学生群体的适应性逐渐凸显。大学新生作为特殊群体,其适应性也受到心理资本的影响。[4]大学新生具有的心理资本越强,适应能力也就越强(王志红,2015)。曹方皓月(2016)认为加强心理资本干预,可以更好地促进新生适应校园生活。由此可见,心理资本对大学生适应性的影响已经得到共识。这些已有的研究或是针对大学生适应性中某个方面展开了调查和研究,或者是从理论视角论述了心理资本在大学生适应过程中的作用。针对大学新生而言,积极心理资本及其每个因子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各个方面是否都有影响效果,这种影响是直接还是间接,都需要进一步论证。[5]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H1:大学新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及各个因子对其适应性各方面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大学新生是指进入大学第一学年的学生。从本文实践研究材料的时间来看,2017—2018学年的大学新生,多是“95后”乃至“0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成长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裕、信息资源十分丰富的社会背景之下,受到父母的过度宠爱和娇惯,所承担的责任和工作大多被父母所包揽,从而导致了他们知识面较宽却个性张扬,自我效能感较高却抵抗挫折能力较差等特点。[6]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式,在安徽某地方本科院校发放问卷620份,回收608份,通过整理得出有效问卷603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7.26%。有效问卷中,女生占59.54%,文科学生占比60.36%,农村生源学生占50.25%,独生子女学生占比42.62%,第一学期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占比27.86%,非双亲家庭学生占比6.63%,所在专业不是第一报考志愿的学生占比70.32%。调查时间为2018年1-2月间,该时间段中该届新生入校有一学期之久,他们经历了社团招新、活动参与、期中与期末考试、社会实践组队等大学主要生活、学习环节,基本能够反映出该届新生的入校适应情况。所有问卷均由担任心理健康课程的专业老师主持施测,被测新生独立认真完成。

(二)测量工具

积极心理资本量表(PPQ)。本研究采用的是张阔等2008年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该问卷从自我效能、韧性、希望和乐观等四个维度通过26个问题来衡量积极心理资本情况,采用Likert七点式计分方式,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计分为1-7分,分数越高,代表积极心理资本越高。该问卷及子问卷的Cronbach'sAlpha依次为0.916、0.842、0.654、0.854和0.831,具有较好的信度,可以应用于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积极心理资本状况的测量。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目前国内关于大学新生适应性的测量工具没有统一的标准,本研究采用欧阳娟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该量表是欧阳娟2012年硕士毕业论文设计。同样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该量表从研究背景上可以作为本研究的测量工具。该量表包括36个项目从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总体评价、个人情绪适应性和对大学的认可等五个因子来反馈大学新生的适应状况,5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Cronbach'sAlpha依次为0.636-0.87。为了与积极心理资本量表保持一致,本研究也采用Likert七点式计分,分数越高,表示该维度适应性状态越好。

(三)数据分析

将调查研究结果输入SPSS19.0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包括高校新生心理资本和适应性现状描述性统计、心理资本与适应性的相关分析与心理资本对适应性的分层回归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地方高校新生适应性现状

地方高校新生适应性平均分为4.50(SD为0.65)。603名被测新生中,有312人的适应性分数超过该平均分。学习适应性维度平均分为4.08(SD为0.97),学习适应M在6.0以上的占3.48%,5.0以上的占20.73%;人际适应平均分为5.05(SD为0.84),人际适应适应M在6.0以上的占16.92%,5.0以上的占57.71%;总体评价平均分为4.24(SD为1.09),总体评价M在6.0以上的占4.81%,5.0以上的占28.86%;个人情绪适应性平均分为4.56(SD为0.93),个人情绪适应性M在6.0以上的占4.64%,5.0以上的占36.65%;对大学的认可平均分为4.59(SD为0.81),对大学的认可维度M在6.0以上的占4.15%,5.0以上的占33.33%。地方高校新生适应性在性别、专业、是否是学生干部、家庭类型、所在专业是否是第一报考志愿等方面有差异性,在生源地、是否是独生子女因素上没有差异。

(二)地方高校新生积极心理资本现状

积极心理品质量表测量的结果表明:地方高校新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平均分为4.43±0.87,高于理论平均分4,说明大学新生的心理资本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603名被测新生中,有310人的积极心理资本分数超过4.43。四个因子中得分最高的为乐观(M=4.64,SD=1.21);其次是希望(M=4.56,SD=1.19)和韧性(M=4.30,SD=0.85);得分最低的为自我效能维度(M=4.21,SD=1.03)。

(三)高低积极心理资本组适应性情况的比较

将整理的数据以积极心理资本总分为依据进行排序,分别取积极心理资本总分最高的27%的被试和总分最低的27%的被试作为高积极心理资本组和低积极心理资本组。对两组被试的适应性情况进行对比研究,不难发现,两组被试在适应性总分及五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详见表1),表现为高积极心理资本组的适应性总分和各因子得分均高于低积极心理资本组,这说明大学新生积极心理资本得分越高,其适应性状况越好。

(四)大学新生积极心理资本对适应性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积极心理资本是如何影响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分别以适应性总分和其五个因子作为因变量,以积极心理资本和其四个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根据散点图检验线性关系,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呈线性相关,继而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展开逐层线性回归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大学新生积极心理资本对适应性总分及其五个因子均有明显的回归效应(详见表2),其中:积极心理资本、希望和乐观对学习适应性影响显著,积极心理资本、韧性和乐观对人际适应性影响显著,韧性和自我效能明显影响个人情绪适应性,积极心理资本、韧性和自我效能明显影响对大学的认可,积极心理资本、韧性和自我效能对适应性总分有明显的回归效应。

四结论

(一)大学新生积极心理资本和适应性发展状况

本研究结果表明,地方高校新生适应性和积极心理资本整体状况中等略好,但存在较为明显的发展不均衡现象。在适应性方面,性别、专业、是否是学生干部、家庭类型等因素都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有或多或少的影响,生源和是否是独生子女则没有太大差异。在适应性五个因子中,人际适应性发展最好,其次是对大学的认可和个人情绪适应性,须加强的是学习适应性;在积极心理资本发展方面,乐观发展得较好,其次是希望和韧性,发展最差的是自我效能。这种不均衡一方面体现了大学新生在心理资本和适应性方面已有的成绩和优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学习适应性和自我效能感是大学新生亟待提升的领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迫切的任务。相对于人际适应和生活自理而言,学习仍然是大学新生最重要的任务和最大的困扰,这种压力尤其出现在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试前后。大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大学新生如果不能从认知上接受这种差异,从观念上转变学习态度,从行为上以自主学习代替灌输式学习,那么必定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环境,从而出现“不知道怎么学,不知道学什么,不知道为何而学”的盲目状态,这种状态导致了学习适应性不良,久而久之可能会产生扩散效果,影响到适应性的其他方面。自我效能感的两个极端行为就是自负和自卑,如果不能合理调整,二者也会发生转化。自我评价良好的大学新生进入高校后,在短时间内很难在轻车熟路的学长学姐面前找到优势,他们屡屡受挫,却又不甘当“平庸化的大学生”,不能合理进行自我定位,导致自卑、恐惧、紧张等消极心理的出现。过低的自我效能感降低了他们对新环境的评价和认可,引发了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封闭,进一步形成心理适应不良的局面。

(二)大学新生积极心理资本对适应性具有预测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积极心理资本对适应性总分及其五个因子均有明显的影响作用,积极心理资本及其四个因子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性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相对而言,高积极心理资本的新生适应情况要优于低积极心理资本的新生。希望源于目标,大学新生的希望水平越高,表明他们对未来的目标越清晰,在新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可以减少迷茫和失落的困惑,能更快地进入自己想要的状态,有助于大学新生的适应性养成;乐观主要体现在大学新生在为人处事时不逃避,并且懂得积极寻求帮助,有助于大学新生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乐于参与社团和实践活动,结交更多朋友,锻炼各种才能,对学校形成客观公正的认识和评价;韧性又称“复原力”,韧性较好的大学新生懂得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习得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时不会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能够静下心去感受校园的文化和氛围,有助于更快地适应新环境;自我效能较高的同学能够合理认识自我,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能够及时进行调整,从心理上更容易接纳和认可新环境。

五启示与建议

心理资本作为一种资本,同人力资本、物力资本一样,亦具有投资收益性。在此过程中,积极的情绪相当于收入,消极的情绪相当于支出,当收入高于支出时,心理资本则会产生盈余,大学新生就会更趋向于适应校园,心理资本越多,大学新生的适应程度也就越高。因此,增强积极心理资本的培养是提升大学新生适应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提升大学新生自我效能感

大学新生的自我效能感为4.21±1.03,在心理资本维度中得分最低。而大学新生的自我效能却较大影响其入学适应情况(t为-2.481,p<0.05)。由此可见,提升大学新生的自我效能感有他们助于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前提是合理地认识自我,这就需要新生辅导员结合主题班会等日常管理过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新生识别大学的变化,学会合理地进行自我定位。鼓励大学新生利用校园提供的各种资源和平台积极锻炼能力,在此过程中去发现、挖掘学生的优点加以培养,将之形成学生的强项和招牌,树立学生的自信和干劲。对于大学新生取得的成绩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对于暂时性的失败,帮忙分析原因并寻找对策。学校、学院以及班级适当地给新生们分配不同的职位和任务,让他们在担任学生干部等工作中找到归属感、提升认同感。

(二)鼓励大学新生追求未来的希望

心理资本中希望因子对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影响显著(t为3.72,p<0.01),经历高考的大学新生将学习作为大学的唯一目标,增强他们对未来的希望有助于加速其学习适应。对专业和职业的一无所知容易使大学新生滋生迷茫无助、不知所措的心理,从而阻碍了他们正常适应大学的步伐。很多高校虽然也开设了新生启航教育,但大多流于形式,真正设身处地为大学新生介绍专业和职业发展前景的相关活动十分有限。从根本上增强大学新生对大学的希望和追求的有效途径,就是引导他们学会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大学新生在了解专业的基础上,对未来进行合理憧憬,将希望和目标转化为现实计划和行动。在实施计划、付诸行动的过程中,高校要构建以辅导员、导师、任课教师、校企合作单位和新生家庭为主体的社会支持体系,为大学新生追梦、筑梦的过程保驾护航。

(三)培养大学新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乐观不仅影响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t为-2.095,p<0.05),而且有助于提升他们的人际适应性(t为3.053,p<0.05),培养乐观的人格特征是增强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的重要措施。乐观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征,具有正性的利己特征,还容易与他人保持积极的关系。[7]第一,大学新生需要养成积极认知的素质,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素质拓展课上去感受和学习爱与被爱、感恩、宽容的能力和技巧。第二,大学新生要积极体验,感悟正向情绪,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去感悟生命的价值,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将习得的积极理念、知识、方法加以灵活运用,在积极体验的过程中进行思考、领悟,并进一步内化、升华,从而获得心理成长。第三,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积极的意志行为,当积极的理念和情绪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时,乐观向上的人格特征也就形成了。

(四)锻炼大学新生坚韧不拔的品质

坚韧的品质与乐观的心态相辅相成。心态乐观的大学新生复原能力相对也会较高。调查显示大学新生的韧性对人际适应性、总体评价、情绪适应性、对大学的认可以及整体适应性均有影响意义(t分别为5.478、12.37、3.059和5.177,p<0.05)。要从根本上提升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培养坚韧的品质、增强其复原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需要大学新生具备理性认知,避免出现过度“概括化”“绝对化”的错误认知。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新生学会积极合理的正确归因,对于失败和挫折须客观地去分析原因,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其消极情绪发生泛化,让消极失落成为一种心理常态。此外,大学新生辅导员要加强榜样示范作用的宣传和教育,让大学新生在面对挫折时有经验可循。通过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来锤炼大学新生不怕挫折、越挫越勇的品质。

参考文献:

[1]马俊.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训练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2]李聪.高一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数学焦虑关系研究[D].江门:五邑大学,2017.

[3]张阔.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01):58-64.

[4]孔茗,吴维库.新生代员工的“双核”现象及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2(07):30-31.

[5]周海明,李志勇.高校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05):130-133.

[6]彭咏梅,杨小兵,刘红云,凌瑞.医学高职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6(19):123-124.

[7]陈海卿,赵士军,刘哲.心理资本理论研究展望[J].企业经济,2011(01):73-75.

作者:宗惠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