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模式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模式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模式探索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当前“互联网+?时代,复杂多元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对文化自信教育存在巨大的影响.在分析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的基础上,对文化自信培养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微文化;文化自信;文化传播;教育模式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近年来我国确立的文化建设目标.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之一,是优秀文化的学习者、实践者和传承者,因此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上大学生被寄予了更多的期望.在“互联网+?时代,文化的组成结构发生了改变,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文化形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当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因此,在此时代背景下,以怎样的方式、策略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是高校文化教育急需解决的一大课题.

1文化自信的内涵

的系列讲话中曾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他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文化自信就是要求我们能充分认识并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来源,明确其在中国道路建设、理论和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1].文化自信是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肯定,是对自身文化包含价值的认可和自豪,只有充分认识文化内涵,才能促使认知主体产生价值认同,从而能够使其在多元、复杂的文化比较和外来文化冲击中认同自身文化,产生文化自豪感[2].在获得文化认同后,才能进一步自觉地传承、实践、甚至是创新中国优秀文化,形成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内驱力.

2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的普及,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多元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碎片化的自媒体信息通过网络直接将其价值理念传播给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优秀传统文化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少,获得的关注度较低,对大学生形成文化自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目前大学生对我国先进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认识状况来看,一方面知之甚少,另一方面缺乏基本的文化自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碎片化信息内容范围广泛,且传播速度快,大学生对其有很强的依赖性,但却很难从鱼龙混杂的信息中通过分析思辨汲取优秀内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也很少,缺乏基本的兴趣,更谈不上去传承和发扬;其次,学校教育教学中,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容过于空洞,与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与时代主题的契合性和针对性不强,很难引起学生的广泛共鸣;三是文化自信教育方法单一、形式单调,传统文化教育往往以灌输的方式穿插在部分课程之中,单调枯燥的形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缺乏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使得文化教育成为空中楼阁.

3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模式

微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它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创新应运而生,是以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视频等以“微?为特征的形式传播文化的一种方法.微文化碎片化的特点尤其符合大学生文化习得的习惯和需求,其内容一般短而精、传播快、范围广,这种文化形式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阅读、学习和生活习惯.大学生尤其能迅速地接受和传播新事物,因此,从微文化背景下开展文化自信教育更适合当前的时代主题和文化传播现状,只有深入剖析微文化的内涵,探索适合的应对策略,才能更好地开展文化自信教育.

3.1拓展文化自信教育覆盖面

大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大学生的教育是多元多层次的,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大学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三者的教育功能[3].在微文化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各类微文化传播平台,如“两微一端?的作用,发挥各种媒体舆论主阵地的作用,让文化自信教育覆盖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在学校、社会、家庭中,学校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场所,要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效果,强化课堂文化自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嵌入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切合实际的课程内容和丰富的课程组织形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帮助其完成从知识习得到内心获得的转化.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主要来源于家庭的教育,因此家庭生活中的文化传播也不可忽视,要鼓励和倡导家长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文化传播.在组织形式上,可以将家长纳入到文化教育的群体中,定期给家长推送文化传播信息,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播中来.只有将结合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的资源和力量有机整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为大学生打造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式的教育环境,才能有效推动文化自信教育落地生根,保障文化自信教育顺利实施.

3.2提升文化自信教育感染力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教育的主渠道,是优秀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活动则是进一步进行文化体验的重要载体,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技能,需要在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中得到提升固化[4],因此微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教育模式必须深入到“三种课堂体系?中.在第一课堂理论和实践课程中,结合课程内容恰当地融入传统文化、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文化课、专业课知识的同时,更加直接有效地打好理论基础,不断提升文化素养,积累文化自信;在第二课堂开展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参与体验积极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校园微活动的形式,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自觉融入到文化学习中去,如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开展国学与传统文化讲座、书画摄影大赛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活动.在社会实践这第三课堂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利用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利用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文化名人故居等,进行系统化全方位的文化自信教育,使之成为三全育人的重要阵地之一,切实起到对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补充、支撑作用,打通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壁垒,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3.3强化文化自信教育影响力

文化自信教育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健全科学可行的文化自信教育的教育模式,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5].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党委为文化自信教育的领导层,把握文化自信教育的方向;以学生工作处、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等专业文化自信传播组织为教学管理层,探索文化自信教育的实现路径和评估机制;组建以班级、学生会、社团为单位的基层学习小组,着力在实践过程中习得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豪感和使命感.自上而下由领导层、教育教学管理层、基层学习小组三个层面开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各项活动,由表及里、点面结合,积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3.4树立文化自信教育导向力

舆论宣传的力量是无形的,也是巨大的.文化宣传平台能够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表达内心所思所想,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引导人的行动.微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教育也需要在教学、实践等过程中,拓展多种宣传平台,通过微博、微信、微新闻、校园文化长廊、文化牌、网站、论坛等线上线下多途径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从而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文化教育闭环.

4结语

微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培养模式也随之调整.应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层次拓展文化教育覆盖面,提升文化自信教育感染力、强化文化自信教育影响力、树立文化自信教育导向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理解、传承、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真正树立并强化文化自信.

作者:朱慧芹 冯翊龚 魏魏 单位: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