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研究生教育冷暴力现象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高校研究生教育冷暴力以其习惯性、隐蔽性和危害大的特征,通过语言冷暴力、行为冷暴力和情感冷暴力三种表现形式显露出来,已成为当前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鉴于此,通过分析高校研究生教育冷暴力产生的原因,从导师、研究生和高校层面提出了遏制减少教育冷暴力的建议。
关键词:冷暴力;师生关系;研究生
研究生师生关系作为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成为了众多研究者的研究重点,教育冷暴力现象作为研究生师生关系极端不和谐的表现,成为了影响高校安全稳定,影响研究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因,值得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重视和研究。
一、高校研究生教育冷暴力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一)高校研究生教育冷暴力的概念
冷暴力一直以来是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研究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冷暴力是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虐待,主要出现在家庭成员、工作单位成员和学校师生之间,造成了许多社会悲剧。针对教育冷暴力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未形成统一认识。根据已有文献材料综合[1],我们认为,研究生教育冷暴力是出现在高校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一种隐性暴力,作为处理矛盾的方式之一,作为施暴者的导师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通过对作为受虐者的研究生实施语言、行为、情感三方面的非暴力攻击行为,致使其精神和心理受到侵犯和伤害,从而达到惩罚研究生过错的目的的行为。
(二)高校研究生教育冷暴力的特征
1习惯性
由于我国实行研究生培养导师制,一系列涉及研究生切身利益的问题都跟导师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导师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因而研究生对导师充满敬畏,对导师的指示不敢有丝毫怠慢,对导师的批评指责不敢有丝毫辩驳,甚至对导师的冷淡疏远、放任无视不敢有丝毫反抗,致使一部分导师将冷暴力作为惩治研究生颇为得意的所谓成功教育手段。一旦实行效果明显,不易遭到反抗和投诉,从而使这种行为被强化成为一种习惯。
2隐蔽性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很多导师还有着“严师出高徒”的片面理解,甚至认为使用冷暴力是为了激发学生不服输的精神,从主观上没有意识到冷暴力对学生造成的伤害。由于研究生所处的弱势地位以及冷暴力无严格界定标准、无证可取、无迹可查的性质,在遭遇冷暴力时研究生也只能选择沉默或找朋友家人倾诉。高校出于对导师教育工作和学术成就的尊重造成监管缺失,还有深入中国人内心的“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冷漠心态,在热暴力被学校明令禁止的当下,冷暴力却多被忽视、轻视、无视而一直隐蔽存在。
3伤害时间长、危害性大
热暴力疼在身上,冷暴力却伤在心里,越是软伤害越难治愈,越是伤心造成的伤害时间跨度越大。有些已工作多年的研究生在回忆导师时甚至能清楚记得其当年贬损自己的语句和表情,清楚记得当年“得罪”导师的事件和原由,而受侵害学生甚至在多年后都无法驱散心理阴影。教育冷暴力的危害,由于其隐蔽性导致很多研究生“内伤”严重;由于其无法界定和无迹可查,导致研究生不知如何倾诉;更由于冷暴力所致的强大学术科研及毕业压力,导致研究生不知何处求助,久而久之所积压的心理问题越发严重,最后造成了自杀或暴力攻击导师等危害性极大的后果。
(三)高校研究生教育冷暴力的表现形式
教育冷暴力总体来说可划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作为型”冷暴力指通过具体言行来达到从心理上“惩治”学生之目的的行为;“不作为型”冷暴力则是指对学生放任疏远、冷淡漠视,致使学生失去认同感和归属感。
1语言冷暴力
(1)训斥指责。有的导师惯于发号施令,习惯于强行给学生布置任务,把教训和命令当作家常便饭,却从来吝啬于赞赏研究生所取得的成绩,甚至认为做得好是应该的。(2)谩骂侮辱。有些导师对学生的过失或错误进行粗野恶意的羞辱毁谤或长时间辱骂,不留情面,不顾场合,不顾时间,态度傲慢,严重伤害学生的尊严和人格。(3)蔑视贬损。有些导师长时间轻视研究生的问题和求助,不仅不认为学生的问题是问题,反而对其求助进行贬损;或长时间对研究生的能力和成绩故意降低应有的评价。(4)恐吓威胁。有些导师常通过明说或暗示等方式,利用与研究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胁迫或强迫研究生,使其顺从导师的行为或要求,或为导师提供资源或帮助。
2行为冷暴力
(1)不公正对待。有些导师对自己不喜欢的研究生在学业生活、就业发展等方面故意进行不公平对待,不公正地剥夺受害研究生应享受的权利,或不公正地施加受害研究生不应承担的任务、工作。(2)孤立拒绝。有些导师对受害研究生长时间故意采取不指导的行为,或直接拒绝受害研究生的求助,甚至鼓动或命令其他弟子都不得帮助该学生。如:不让他参加导师项目;拒绝和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和探讨。(3)控制。有的导师严格监视研究生的一举一动,甚至将研究生当作自己的助理、秘书或保姆,事无巨细都要得到导师的同意和批准,都要向导师请示和汇报,使研究生绝对服从导师的意志和愿望。
3情感冷暴力
情感冷暴力作为“不作为”型冷暴力贯穿于“作为”型冷暴力中,主要体现为以边缘化为主要特征的无视存在、漠不关心、放任自流以及疏远等等。与语言冷暴力不同的是,情感冷暴力不通过语言直接表露出来,而只借由行为表现。与行为冷暴力的不同在于,行为冷暴力要通过有所作为才能表现出冷暴力的特征,情感冷暴力则是通过无所作为的时间静静流逝的方式,让受害学生慢慢感受到冷暴力;语言和行为冷暴力通常是赤裸裸地表现出来,情感冷暴力则表现得较为含蓄低调;语言和行为冷暴力通常造成伤害的冲击力强,而情感冷暴力所造成的伤害则表现出持续时间长,难以缓解的特征。
二、高校研究生教育冷暴力产生的原因
(一)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同现代教育民主理念冲突的产物
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尊师重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道尊严”传统教育观念,因此对于教师的命令和指示从来不敢怠慢,对教师的意见和想法不敢质疑和反驳,对教师不正确的行为不敢反抗,只能用要么顺从、要么沉默的方式来维护教育者的尊严。再则,中国自古秉持“黄荆棍下出好人”的棍棒式教育观念,甚至很多学生在没有产生严重心理问题和过激行为之前,在遭遇冷暴力的第一时刻都倾向于反省自身错误,相信导师施加冷暴力是为自己好。这两点致使很多导师将冷暴力行为习惯化,并成为惩罚学生时的下意识举动。随着现代教育民主理念深入人心,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禁止体罚学生,教师出于树立权威、惩罚犯错学生、惩戒过失行为或震慑其他学生等诸多原因,只能转为以冷暴力为特征的精神惩罚。
(二)现有导师制弊端下的无能为力
由于研究生扩招,导师数量和质量已经无法满足研究生日益增长的对美好学习生活的需要,特别是一些双肩挑导师,行政事务繁忙,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科研发展,形成“放羊式培养”局面,导致师生关系疏远,一旦产生矛盾极易演化成冷暴力。另外,当前研究生导师科研压力大,在师生关系逐渐由导学关系异化为雇佣关系的背景下,强势方对弱势方形成各种方式的掠夺,矛盾尖锐化后极易形成冷暴力。
(三)教师心理不健康
研究生导师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职业压力大使得高校教师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导师工作繁忙,没有多元化的渠道舒缓职业压力,只能把不良情绪发泄在处于弱势地位又与其朝夕相处的研究生身上。对于过激言行,导师们事后想来觉得不应该,但又找不到时间或拉不下面子找学生谈心,造成了恶性循环,最终心结难解,使得师生关系进一步紧张、疏远。
(四)研究生自身原因
应试教育及考研功利化动机导致研究生科研能力减弱,无法高质量完成导师布置的学术任务,甚至不能在科研实践中完成学术成长,造成自信心受挫,学术和发展受阻,一旦导师失去耐心就极易引发矛盾和冲突。另外,研究生心理健康素质不佳导致一旦被导师批评就反应强烈,心理波动巨大。自尊心强的人不断给自己加码,非要证明能力给导师看,一旦再遭挫折就怨天尤人。自我实现需要不强的人,破罐子破摔,对待导师布置的任务偷工减料,最终导致师生矛盾升级。
(五)维权困境
教育冷暴力无严格界定标准、无迹可查的性质以及出现随机性大的特点,使得举证困难,受害研究生大多无法拿出可靠证据证明自身遭到侵害,因而维权艰难。而在教育冷暴力造成严重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还会伴随很多其他心理问题凸显,仅凭遭受冷暴力就判定是造成学生严重心理问题甚至自杀或暴力事件原因的说服力不强,这使得在法律维权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最后,中国人秉持“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想法,就算周围同学都知道导师使用冷暴力属实,也多半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劝受害学生息事宁人。
三、遏制和减少高校教育冷暴力的建议
(一)导师层面
1用平等尊重换取合作共赢
“尊师重道”的传统需要坚持,但平等合作更应提倡,研究生师生关系是以导学关系为主的“命运共同体”,只有俯下身来才能和学生真正实现平等,赢得尊重。所谓尊重不仅是在对学生有要求时客气的请求,更是长时间保持的谦和态度和宽容心态。合作作为检验师生之间是否平等、是否尊重的最好平台,如果只是对对方进行掠夺,那么再优秀的学生都不愿意再跟导师合作,因此共赢才是师生共同的目标。在导师的经验和学术积累和研究生创新想法的共同作用下取得共赢才是对师生合作的最好诠释,这也会强化师生间良性互动,减少矛盾和冲突的发生。
2用理性负责行使教育权力
面对师生冲突,导师必须理性行使权利,不能因学生顶撞就对学生疏远冷淡,或者打击报复以发泄愤怒。冷静分析事件,耐心谈话沟通,认真反省自身过失,与学生一同解决问题都是导师理性负责的行为体现。另外,导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上,让学生跟随自己在学术研究中提高科研能力,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长和肯定。权力不是支配、控制的代词,而是一种沟通、一种建设。
3用高尚师德衡量自我实现
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研究生导师要加强自身心理疏导,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学习寻找正常的负性情感发泄途径,减轻自身职业压力。其次,“由于征服人心的胜利不是容易取得的,如果教师不能征服他所面临的这个执拗的人心,他就必须寻求爱的言辞,只有这种爱的言辞才能有助于摆脱这种艰难的困境。”[2]这种爱的言辞就是师德,师德高尚最能激发学生灵魂深处的高度自觉内驱力和感恩力,如果每个导师都能致力于理解型师生关系建构,那么教育冷暴力会减少很多。在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大背景下,研究生导师这批精英人才的工程师更应将师德的完善作为自我实现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研究生层面
1提高自身科研水平
做好科研是研究生必须履行的义务,没有一个导师会喜欢不务正业的学生,做好科研的同时多参加导师的课题实践有助于导师了解学生科研能力,尽力通过自身硬实力赢得导师的肯定和赞赏。
2增强自身心理素质
研究生在冷暴力事件中所受伤害的程度和自身心理素质显著相关。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疏导自身压力、调节自我认知,通过合理渠道发泄负性情绪,学会合理反省自身失误和正确归因。在面对冷暴力时要正确认识其产生的原因,同时主动找导师沟通,用坚强、自信、从容的心理改变导师对自己的偏见。
3积极寻求社会支持
不能将冷暴力视为自己的事,或因丢面子而积压在心里,充分发挥自身社会支持系统的兜底作用寻求帮助。针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辅导员要积极助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防止恶性事件发生。
4正当维护自身权益
当研究生遭遇导师长时间高频率冷暴力对待时,要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正当权益,要善于做好调查取证,并对冷暴力勇敢说不[3]。
(三)高校层面
1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
现存研究生培养导师制模式仍存在有待完善之处,对研究生的培养主体、培养内容、培养方式、评估标准等都需要高校职能部门从师生关系异化的根源入手进行针对性改革,让研究生导师受到学校和学生的有效监督,并形成制度化监管机制。
2构建研究生帮扶网络
接连发生的惨案让我们在疼惜年轻生命逝去的同时,也看到了研究生心理帮扶救助网络的缺失。维护学生权益、保护学生生命安全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给予的制度保护、法律援助、心理疏导、导师变更和生活庇护能给身处冷暴力旋涡中的研究生伸出一根救助生命、尊严和信心的橄榄枝,能给心理创伤严重的研究生提供一个心理缓冲区,以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同时,学校也要敢于正视教育冷暴力现象,敢于曝光某些导师的恶劣行径,有效遏止同类事件的发生。
3做好导师资格准入审查和淘汰制度建设
研究生导师在准入阶段要逐步引入胜任力考察,对于胜任力不强的申请者要减少所带研究生的名额,对于不具有导师能力的申请者坚决不能让其进入导师队伍。同时,要定期对导师胜任力进行跟踪考察,对于胜任力下降的导师下调研究生名额,对于师德败坏的导师要坚决清除淘汰出导师队伍,保持导师学术高、师德高、能力高、心理健康的“三高一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胡雯,彭熠.对校园冷暴力的热关注[J].科教导刊,2010(3).
[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杜志强.试论象牙塔里的导师冷暴力[J].教育学术月刊,2010(8).
作者:周莹莹 单位:重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