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留学生人文教育体系构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医学留学生人文教育体系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医学留学生人文教育体系构建

摘要:人文教育是实现来华医学留学生教育目标的必经之路和内在要求,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题中之义。目前我国来华医学留学生人文教育体系存在课时总量偏低、系统性不强、合格师资匮乏、缺少针对性设计、重视程度不足等突出问题。对此,结合天津医科大学现有人文课程教育体系及实践经验,提出应当从明确人文教育理念、确立人文教育目标、丰富教学资源、推动教学形式多样化等方面着手加强来华医学留学生人文教育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医学留学生,人文教育,体系构建

医学留学生教育不仅要培养医疗知识和技术过硬的合格医学毕业生,更要培养兼具职业素养、人文情怀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医疗从业人员。因此,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保障医学留学生整体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是,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医学留学生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以基础医学知识传授和临床技能培训为主,人文课程所占比例低,教学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医学留学生人文教育体系亟需完善[1]。

1构建医学留学生人文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1.1实现医学留学生培养目标的需要

《基础医学教育全球基本要求》《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和《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均提出了培养医生价值观和职业态度的具体要求,体现了国际通行的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人才职业道德的塑造和人文教育的教化作用”的重要地位[2]。我国《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中也强调,社会科学知识是医学毕业生应当具备的知识之一,并要求开设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等相关课程。可见,无论是国际通行的医学教育标准还是我国针对医学留学生的培养要求都将人文教育视为实现医学留学生培养目标的必要组成部分。

1.2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需要

随着医疗环境的日趋复杂,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对健康的意义被重新定义,因此,对医生的职业要求将更高[3]。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应当具备专业知识,更应当拥有高尚的职业情操。这就要求医学留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职业的神圣并恪守职业规范,还能够在执业当中关注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需求,综合考量患者的经济能力、社会家庭关系、信仰等,通过良好的医患沟通,提出符合患者特性的治疗方案。高质量的人文教育将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通过知识体系的完善和价值观的塑造,我们培养的医学留学生将不再是冷冰冰的“诊疗机器”,而是以患者的健康和福祉为己任的合格医学人才。

2现状分析:以天津医科大学为例

天津医科大学国际医学院现有在校医学留学生1251人,居全国西医类院校前列。学生来源于40多个国家,具有多样化的文化背景和学习诉求,对人文教育的开展提出了较高要求。目前,天津医科大学国际医学院已逐步建立起“四位一体”的多层次、复合型人文教育模式,即课堂教学、情景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相统一。在理论课方面,开设了医学法律与伦理、医患沟通等课程;在模拟医学集中培训中开设了医患沟通、医事法概论、医学史等课程;在临床见习、实习中也要求带教教师将职业素质培养、医患沟通技巧、法律和伦理教育等渗透其中。通过对教学实践和效果的观察可以发现,天津医科大学国际医学院人文类课程的种类已经基本涵盖了医学留学生教育所需各方面。此外,组织课程的形式呈现多样化,除课堂教学外,实践中的人文教育也得到了一定重视。尤其是带教教师在临床实习中的言传身教和实际范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和体会到了人文情怀和职业道德应该如何与临床工作相结合。总体来说,天津医科大学国际医学院的人文教育体系建设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3医学留学生人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课时比重偏低,缺乏系统性

事实上,人文课程课时比重偏低的问题不仅存在于医学留学生教育中,在国内医学生教育中也同样突出。在发达国家,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一般较高,美国、德国为20%~25%,英国、日本为10%~15%,并且课程形式多样,涉猎内容广泛。而据统计,我国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开设人文课程占总学时比例不足8%,医学留学生的人文课程比例则更低[4]。究其原因,主要是重视程度不足,教学的着眼点依旧是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人文知识在塑造学生整体职业素养中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同时,现有人文教育课程的开设多以零散的单门课程形式出现,尚未形成系统性的、可以互相补充支撑的课程体系,学生难以通过现有的人文教育课程建立完整的医学人文知识体系。

3.2合格教师资源的匮乏

国内医学生的人文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相比之下,医学留学生人文教育起步晚,在教学资源和经验上都存在很大不足。例如,大多数招收医学留学生的院校都不具备留学生人文教育的专门师资队伍,而其现有人文教师则鲜少具备留学生教学经验,语言能力也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实际上,医学留学生人文课程的开设对师资有着很高的要求,一般要求任课教师除了能够掌握人文知识以外,也要对医疗实践有一定的认识,以便将理论同实际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文教育。同时,任课教师还需要具备相当的人文英语和医学英语基础,以满足教学需要。此外,任课教师还应当对医学留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知识差异等有所了解,从留学生的多样性出发,因材施教。如何培养一批合格的人文课程任课教师并鼓励他们有针对性地结合医学留学生特点进行教学研究是一个难题。

3.3缺乏针对医学留学生特殊性的教学设计

留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和就业诉求也对留学生人文教育提出了相较于国内医学生更高的要求。由于医学留学生具有复杂多样的文化背景,采用统一标准的人文教育是难以实现的[5]。首先,在诸如医事法学、医学伦理等课程中,因为学生不同的国别、文化、宗教背景,“一刀切”的教学内容是不合适的,目前也没有哪一本教材可以指导教学的多样化实现。例如,在妇女生育权的问题上,有些国家强调妇女自主,有些国家基于传统、宗教坚决反对。在这类问题的讲授中,以统一标准进行讲解会造成部分学生无法接受,甚至反感。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必须考虑到学生多样的文化背景并进行调整。其次,基于不同国家的教育水平,学生的人文知识基础存在差异,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到差异性的存在,并进行适当的课程设计和调整。最后,医学留学生未来就业地区不同也会影响教学内容。以医事法教学为例,由于学生就业地区不同,适用的法律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参考各国不同的法律规定。这些针对医学留学生特殊性的教学设计在实践中尚不能完全体现或满足。

3.4医学留学生本身对人文课程重视不足

大多数医学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医师执业资格考试,获取行医执照,成为临床医生。在这种学习驱动力下,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他们来讲既不具有必要性也不具有紧迫性,对于有些学生来说这甚至成为了额外的“负担”。如果无法解决学生自身的认识问题,无论如何努力完善课程设计,人文教育的效果将会一直受到局限,无法令人满意。

4构建医学留学生人文教育体系的初步设想

4.1明确人文教育理念

医学留学生人文教育同一般医学生人文教育相同,其核心教育理念应当是强调“以人为本”,即重视学生自身的价值实现与潜能开发[6]。同时,针对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于他们的人文教育还应当注重开放性和多样化。开放性是要求针对医学留学生的人文教育的内容、资源、方法等要充分吸收、融合留学生生源国和世界其他医学教育先进国家的教学资源和经验,为留学生提供国际化、现代化的学习视角和资源;多样化是要求在充分了解留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基础、职业规划等的基础上,实现人文教育内容、形式、手段、考核标准等的多样化,满足医学留学生多样的学习和职业发展需要。

4.2确立人文教育目标

结合留学生人文教育理念及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医学留学生人文教育目标应当具备双重属性。一是一般属性,即塑造医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观。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医学生应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合格的职业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沟通技能,这不仅是对医学留学生也是对所有医学生的要求。二是特殊属性,即培养知华友华的专业人才。通过汉语、中国文化等课程的学习以及在实习、实践和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的人文影响,让留学生能够深入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与现状,进而成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窗口之一,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与现状。

4.3丰富教学资源

从教师培养和教材完善入手,不断丰富教学资源,逐步满足医学留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教育者本身要正确认识人文课程在医学留学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适当增加人文课程课时量。同时,培养更多合格的医学留学生人文课程专职教师,这批教师应当同时具备专业课知识储备、过硬的英语语言能力和对来源国多元文化背景的了解。此外,学校还应当通过积极调研学生的多样文化背景和学习诉求,帮助任课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经验的积累,着手编写满足医学留学生多元文化诉求的教材,逐步丰富教学资源。

4.4推动教学形式多样化,实现“三个结合”

第一,通识人文课程与专业人文课程相结合。通识人文课程主要是指面向各专业留学生均开设的人文课程,如汉语、中国文化等;专业人文课程是指结合医学专业教育需要所开设的人文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医事法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史等。通识人文课程一般在入学第一、第二学年开设,其目的是为来华医学留学生奠定一定的中国文化和知识基础,帮助医学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融入中国生活。专业人文课程一般在第三~第五学年开设,其目的是与医疗从业实际需要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塑造学生全面的、富含人文精神的职业思维,训练学生的医患沟通技巧,从而为他们进入实习和成为合格临床医师做好准备。当然,针对医学留学生的通识人文课程也可以结合医学留学生的专业特点在内容上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在“中国文化概论”课中适当增加介绍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内容,从而提升此类课程的实际教育效果和意义。第二,显性人文教育可以通过课堂系统讲授完善学生的人文知识体系,而隐性人文教育则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塑造价值观和职业观。开展隐性人文教育对留学生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除人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外,医学专业任课教师、留学生管理工作者等都需要在专业课授课、学生管理中牢记人文教育的责任,并将人文教育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课程、管理工作渗透给学生,不断影响学生。例如,医学专业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讲解为学生列举医患沟通的技巧,或其中的伦理原则,或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再如,留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通过组织诸如辩论赛、演讲比赛、学术活动、纪念活动等,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人文医学问题摆到学生面前,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考。第三,理论人文教育与实践人文教育相结合。理论人文教育是基石,只有通过完善的理论人文教育,医学留学生才能掌握人文知识储备、建立职业观和价值观、掌握基本工作技巧,为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但仅拥有理论人文知识显然是不够的,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并应用于实际,这就要求医学留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亲身去感受、体验、应用所学的人文知识,进而发现不足,弥补缺陷。实践人文教育一方面要求医学留学生主动地将所学人文知识应用于实际,并感受效果,及时进行修正;另一方面也要求带教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医患沟通技巧、道德标准、法律知识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人文教育是理论人文教育的进阶阶段,是考验理论人文教育效果、补充人文教育不足的有效途径,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取得理想的人文教育效果,实现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婷,吕嘉春,范熙.关于加强医学留学生临床实习阶段人文教育的途径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2):354-356.

[2]何亚平,刘丽萍.从中外医学教育标准的差异看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1):68-69.

[3]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10):66-68.

[4]杨佳,徐一楠.关于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1):122-125.

[5]刘曦,顾扬顺,童剑萍,等.关于医学留学生伦理教育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3):384-385.

[6]纪德奎,张连生.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46-48.

作者:郎嬛琳 郭凤林 单位:天津医科大学国际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