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旅游院校人文教育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提升旅游人才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职业人”,不仅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也是旅游高等教育和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应然。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以培养适应国家特别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为使命,以“宽广的知识、完善的人格、旅游的情怀、国际的视野”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学院为实现培养目标,不断探索和实践文化育人,推进和完善人文教育。以专业建设和旅游教育品牌塑造为依托,全过程、全方位实施文化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旅游“职业人”,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人文教育;旅游院校
基金项目:
北京联合大学教研项目“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中文名著百部选读》课程建设研究
当今,旅游的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旅游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院校承担着为旅游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培养出来的人除应具备丰富知识和专业技能外,更不可或缺的是人文素养与情怀。人文教育不是灌输与强制,而是理解与对话;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凸显文化育人的必要性和益处,赋予学生“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追求进步的积极动力,引导和帮助学生顺利地从学生转化为社会人和旅游职业人。相信,无论学生毕业选择任一领域就职,人文教育都将给学生未来的生活和职业生涯带来丰厚的回馈。
一、人文教育的问题与思辨
(一)文化育人与旅游业发展
文化与旅游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若缺失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也便失去了特色和吸引力。诚然,旅游文化的其中一部分便体现于旅游管理者以及从业人员。提升旅游服务业的品质,旅游人才的质量是关键。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审美体验,也关系到旅游资源能否被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进而影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人文教育的问题与破解
1.人文教育的释义
《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培养具有“大局意识、国际视野、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的各类旅游人才。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使命,适应旅游新业态发展,为旅游产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今天旅游高等教育的责任。旅游业的大发展给旅游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与全新的挑战。审视和反思旅游高等教育,对学生的职业观、专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操守以及文化素质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是目前育人的薄弱环节。毕业生的从业态度、专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是制约其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瓶颈。反思的目的是为找到问题的破解路径。众所周知,受社会转型期的影响,市场经济下的效率优先,注重功利等价值取向,强烈质疑和拷问着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公平优先,重义轻利等价值取向,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今天传统文化人文价值系统的缺失和缺憾,人文教育面临知易行难的困境。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人文教育作为一个符合时展和教育规律的积极概念已被广泛接纳和采用。人文教育是培养“人之为人”的教育。“人之为人”是指人能从生物状态中走出来,自觉主动追求社会意义的人生之“道”,亦即《大学》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16个字概括了人文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1]人文精神的养成一般需通过多种途径,包括知识的滋养、文化氛围的陶冶、优秀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深刻的人生体验等。人文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养成,更强调心灵的觉解与自我的体悟。归根结底,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与理想。《论语•述而》指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意即孔子以四项内容施教:教养、实践、忠诚和信义。先圣为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以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积极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养成与融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人才需要文化内涵的修炼与养成;毋庸置疑,人文教育是旅游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旅游院校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人文教育对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人文教育被弱化和边缘化的现象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主要表现为:以实用为旨归,在“成人”与“谋事”两个向度的育人目标之间一度处理有失偏颇,缺乏内在统一,即过多强调技术、技能,而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简而言之,“重技能轻立德,重技术轻人文,重教做事,轻教做人”。哲学家怀特指出:“没有纯粹的技术教育,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二者缺一不可”。我们既应重视学生的专业学识,更应重视学生的人格修养。很长时间以来,学生抱着“学以致用”的态度学习专业,这固然是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的要求,因而丧失了“学以致知”的情趣,取而代之的是功利思想。长此以往,专业求知活动蜕变为“为稻粱谋”的职业准备,学生便难以从专业学习中获得宽广的视野、深刻的哲学思维以及必要的审美情趣。近年来高校通识课程的大力开设,对于纠正这种功利和实用化的学习态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无疑大有改观和裨益。[2]当代作家徐贲直言当下国内高校人文教育常常是“走过场”,在2016年引发了“高校人文教育怎能走过场”的一场媒体热议,人文教育再度引起社会关注。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树立文化育人的新观念,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是旅游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文化育人紧密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任务,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承,更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优秀的职业道德,从而培养合格公民和全面发展的人。对高等院校而言,需要着力提升办学的文化内涵,科学求真,人文求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知行融合,“处事”之道与“做人”之道融合,以文化人,育之于心,立德树人。高等教育正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无论是回眸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还是展望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高等教育都需要提升旅游人才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职业人”,通过人文精神的价值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并关注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未来发展,使学生成为敢于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和谐发展的“职业人”。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对人文教育进行深刻思辨与扎实实践,实现人文教育应然与实然的统一,在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坚守并创新。
二、旅游院校人文教育的实践
(一)旅游院校文化育人的实践
旅游人才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首要资源和重要保障之一。旅游高等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作为专门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学院,面向国家特别是首都旅游产业,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旅游人才。建院三十几年来,学院以培养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使命;以“宽广的知识、完善的人格、旅游的情怀、国际的视野”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近年,为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学院不断完善文化育人,推进和实践文化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旅游人才。通过文化育人的途径,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旅游情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博识雅行”,提升修养,完善人格。
(二)旅游院校人文教育的实施路径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创新旅游课程体系
近年,在高等教育中,注重培育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的通识课程愈发受到重视,表现为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通识课程有明显增长的趋势。为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的设置需兼顾对学生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针对旅游服务与管理类专业而言,通用(关键)能力主要指旅游服务的基本素养,例如,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等。学院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2015版新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依据国家大旅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确立了“立足旅游实践,探索旅游新知,服务旅游产业,培养旅游精英”的学院使命和“博识雅行,学游天下”的学院精神文化。伴随文化旅游的发展和首都作为国际化城市地位的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日益彰显,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国际化旅游人才。提升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是行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新要求。为实现学院“宽广的知识、完善的人格、旅游的情怀、国际的视野”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和行业用人的需求变化,在2015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共开设了旅游创新创业、旅游信息化导论、跨文化沟通、服务礼仪、旅游学概论、现代服务业管理等6门学院平台课程。文化育人作为教育的一种模式,实质是将文化价值等因素植入于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之中,以文化的有机整体,实现“文而化之”。在教育的内容上,文化育人则意味着以整体观念认识科学与人文知识;在教育方式和途径的选择上,文化育人注重内化,通过内化于心,影响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进而使受教育者形成道德自觉和行为自觉。通识教育是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学生通用(关键)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服务礼仪、跨文化沟通等课程的学习实现。《跨文化沟通》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意识,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文化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中外名著选读》课程作为学院特色课程,属于旅游管理、会展管理和酒店管理等专业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之一。学生通过阅读中外经典、名著,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提升文化素养。此外,增设了公益劳动(劳作教育)、素质技艺拓展、国学与传统文化、中西方文化概览等特色课程,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读名著、学技艺、懂服务”,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创建了任选课程库,打通专业的限制,为学生提供自由的选课空间。依托6门学院平台课程和3门特色课程,创新构建旅游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旅游情怀,为学生应对未来职业的挑战与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打基础,做准备。
2.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实施文化育人
紧跟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不断优化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创设丰富的专业实践活动,创设文化实践育人的载体,为旅游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文化育人不只是单纯的文化知识育人,文化育人不仅要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还需将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专业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将人文素质与职业精神相融合的专业文化建设纳入旅游高等教育专业建设体系之中,以有效的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机制以及鲜明的专业文化,探索旅游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是就业的竞争力,其中,最主要的是软实力,也就是前面所提及的通用(关键)能力,包括责任感、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学习能力等。可通过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使学生逐步形成上述通用(关键)能力。紧抓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时机,遵照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的要求,在旅游高等教育领域开拓创新,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和强化旅游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性教育在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功能在于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提升文化品位,培养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15年由学院(联合国家智慧旅游重点实验室和中青旅遨游网)主办了以“移动互联+旅游创意”为主题的2015年全国大学生旅游创意大赛,大赛旨在搭建“旅游创客”交流的平台,将移动互联与旅游创意结合,促进学生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大赛活动从“互联网+”的角度开拓了旅游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形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大赛成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赛事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3]
3.构建文化育人体系,人文教育贵在坚持
文化育人是系统工程,需要构建文化育人的体系,才能系统推进。融合文化基础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营造具有旅游教育特征的、富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统筹、整合推进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基础上的文化育人,在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专业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文化育人,构建具有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探索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发挥人文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的视野,首先做好文化育人的顶层设计,建立规范、系统和相对独立的文化素质教育学科与课程体系。构建文化育人体系,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并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与第二课堂结合,融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与创新能力提升训练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综上,总结旅游院校人文教育的实施路径
三、结语
首都北京作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区,立足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首都旅游业发生了由传统到现代,由一般性经济产业到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变革。文化是高校重要的软实力,人文教育是现代大学之基[4]。作为一所大学,需具有高文化品位和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文化环境。多年来,学院注重培育“大学精神和专业文化相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发了诸如旅游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心理健康周等富有专业特色和人文关怀的一系列活动;另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旅游服务技能大赛”、“北京市人文知识竞赛”等赛事活动,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得到锻炼,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获得显著提升。以文化育人顶层设计为保障,打造全方位的文化育人格局。以环境文化为基础,营造文化育人的氛围,潜移默化,留馨行远;以专业建设和旅游教育品牌塑造为依托,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要手段,实施文化育人,不断提升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以服务区域、行业发展的需求。实践证明,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加强专业文化建设和实施文化育人,突出对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软能力”的培养,关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理性认识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学生顺利实现从学习到工作的角色转换奠定坚实的基础。人文的化成是缓慢的,但却使受教育者受益终生,意义深远。告别功利的、扎实的人文教育是旅游院校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必需。
作者:李白 张丽娟 黄莉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
参考文献:
[1]吕晓芹.大学人文教育的坚守与创新[EB/OL].
[2]赵林.大学人文教育的意义[N].中国科学报,2014-06-13.
[3]石美玉,李白,张立纯,等.着眼旅游创新创业教育———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蓄势再出发[N].中国教育报,2015-12-21.
[4]杨叔子.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关于大学人文教育之我感与陋见[J].职业技术教育,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