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人文教育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医学生人文教育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医学生人文教育思考

[摘要]

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社会科学。随着教育本质的回归、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的需要,民众认识到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助于防止医德滑坡和减少医疗纠纷。为此,在学校教育阶段主要通过提高师生认识、改革课程设置、提升校园文化、参与社会实践、完善评价体系等环节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在医院教育阶段主要通过院前教育、入科教育、病房教育、手术室教育、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教育等环节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

[关键词]

医学生;人文教育;强化

《西氏内科学》开篇写道:医学不是纯科学,而是一种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的职业,深深植根于很多门类的科学中,并实践,为人类谋取利益。医学实践远不止限于把科学原理应用到特定的生物学异常上,而应始终以患者的幸福为主要目的。医学科学越发展,医学上的无知也越多,医师的道德约束、为患者服务的基本职责不会发生改变。爱因斯坦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大医精诚,当以“仁爱”为本。“仁爱”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医学亦是“仁学”,故有“医乃仁术”之称。

1医学特点

由于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以医学既不是纯自然科学,也不是纯社会科学,具备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性。因此医学教育也就包含医学科学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前者“求真、求实”,关心“自然人”,后者“求善、求美”,关注“社会人”;前者重“分析”,后者重“综合”;两者统一于“人”这个共性。离开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就失去存在基础;离开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则成无根之木[1]。所以,再先进的医疗设备、再精湛的医术也无法给患者提供人文关怀;但仅有好的医疗环境和人文关怀,而没有妙手回春的医疗技术和现代化医学仪器,也无法满足民众的健康需求。多年来的临床教学实践认识到,缺乏人文素养与悟性的外科医师,即使做上千例某种手术,也顶多是一个手术匠;相反,具有良好人文修养的外科医师,也许只做几十例手术,便可能有新的发现和创新[2]。

2医学现状

2.1科学主义和技术至上主义泛滥

自西医学进入中国以后,尤其是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广泛使用,医院里装备各种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所有诊断结果几乎都来自先进的仪器,所有治疗也几乎依赖于昂贵的设备。科学主义和技术至上主义使人们相信技术决定一切,只要医学科学和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人的健康就能得以保障;只要到大医院找到好医师就没有看不好的病。结果就是大量患者蜂拥去最好的医院、看最好的医师,导致看病难、看病贵;而大医院的医师无暇体会患者的心境,忽略患者的心声,使医患关系物化,医患关系紧张。导致这一结果原因在于:①医学科学认识的局限性。现代科学尽管已经能够上天入地,但是科学对人类自身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水平。临床上许多疾病不能诊断清楚,许多疾病无法治愈,不断有疾病产生。这也就是人们经常说“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的原因。②医学技术的双重性。疾病诊断治疗手段如同一把双刃剑,如果正确运用会造福人类,反之则会贻害无穷。如药物存在有效性和副作用,手术本身存在安全性和彻底性等问题。③新技术的伦理学要求。片面强调医学技术的科学价值,而罔顾人文价值,会产生许多新的伦理学问题。如应用超声技术进行性别鉴定、器官移植、克隆技术、肿瘤新技术新疗法的推广等。④个体性差异。即使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在每个患者身上的表现也是千差万别,因此诊断和治疗也存在差异,任何医师都不可能包治百病。在医学科学面前,医师和患者都是弱势人群,医师也可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所有医疗参与者(政府、医院、医师、患者和家属)都要尊重医学科学,回归理性。

2.2医学的社会属性凸显

①疾病发生的社会性。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疾病的发生除与人的生物属性相关外(个体差异),大部分慢性病的发生与社会环境有关,尤其是许多社会矛盾导致的心理因素可诱发多种疾病。②医院定位失准。究竟是把医疗服务定位为公益性还是市场性,政府似乎很矛盾。改革开放后政府把医院推向市场,医院出售医疗服务产品,患者付费,医患关系物化(医院不存在商品交换的对等原则);政府投入不足,医院自负盈亏,通过收取药品、医疗器械提成来完成医院的运作,导致自费比例增加,患者看病越来越贵;医务人员服务价值没有体现,于是搭顺风车吃回扣;紧张的医患关系,又使部分医师为自保而采取过度医疗,无形中增加看病贵的问题。③行业管理掣肘。如果说看病贵与医院定位错误有关的话,那么看病难则与行业管理相关。在中国,看病存在“难”与“不难”两个方面,说“难”大概主要是指在大型城市的大型医院看病难,而在大型城市的中小型医院和中小城市的医院,看病“不难”。破解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政策引导。行业管理部门不断地开展三甲、三特、重点专科、绩效等各种排名评比,任何一种评比都可能使优势医疗资源不断集中,人为地造成看病难;同时可能出现权力寻租,增加医务人员的负担。大型医院内部发展的事情还是交给医院自我管理比较好,行业管理应该更多地关注医院布局和中小型医院的发展。只有中小型医院发展起来,捋顺分级诊疗流程,才能破解看病难这一难题。④媒体的推波助澜。一方面,一些不良媒体人把医疗专业问题不假思索、不加分析地报道,在紧张的医患关系上火上浇油;另一方面,媒体开展的疾病诊治栏目,使辨别能力不强的民众在疾病的恐惧不安中寻求到大医院就诊,出现中国独有的另一种过度医疗现象,增加看病难。导致医学临床现状既有业内因素,又有社会因素,客观上造成看病贵、看病难、新技术的滥用和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面对复杂的社会因素,需要患者理性对待疾病,政府不缺位、不越位和不到位,新闻媒体要当好沟通医患的桥梁。总之,和谐医疗是中国梦的健康保证。

3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3.1回归教育本质

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也可以说,教育是培养良好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工作习惯等)的过程。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过分注重知识技术的灌输,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现象,造就一批有“知识”而没“文化”的人。

3.2医学模式转变

21世纪,医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作为医学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有厚重的人文素养,直接或间接地提升医学生的道德伦理、人际沟通等能力,提高现代医疗服务中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

3.3社会需要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和大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期望更趋于理性,其更关注就医环境、就医体验和生活质量。相应的,医院也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阶段,不仅要求医师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求其有高尚的医德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所以,医院在考查应聘者时,并不是以医学专业知识作为惟一的评判标准,而是综合考虑应聘者的医学知识和人文素养。

4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实施

4.1学校教育

虽然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是学校教育仍然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地,而医学高等教育则是医学科学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的基地。有研究发现,医学院校中,73%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氛围不够[3]。

4.1.1提高师生认识

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反对纯专业教育观和功利主义教育观,建立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4.1.2改革课程设置

医学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包括医学人文教育、医学基础教育和临床教育三部分。人文教育课程包括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美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人文素质教育,并进行礼仪、语言、沟通等学习,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有利于从医生涯,并在未知的生命探索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4.1.3提升校园文化

净化校园环境,坚守一片净土,铸造医学教育的神圣殿堂。①建设教师队伍。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师就是为人师表的园丁。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具备优秀的人格、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精湛的专业知识。②营造人文氛围。开办系列学术讲座和人文社科讲座;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体育、演讲、唱歌、辩论赛等;建立学生社团,如绘画、摄影、舞蹈、书法、文学、诗歌、音乐、武术等;美化校园景观,如中外医学名人雕塑、文化长廊、校史展览等;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占领人文教育阵地。

4.1.4参与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和历史遗迹、文化遗迹,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各类博物馆;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帮扶孤寡老人、孤儿、残障人士,学会对生命的关爱,增强社会责任感;定期组织学生深入临床一线,体察医师在有些疾病面前那无助的眼神,学会对生命的敬畏,增强职业荣誉感;定期教育学生心存感恩,面对捐献的遗体和实验动物尸体时,学会对生命的尊重,增强人生紧迫感。

4.1.5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除包括学习成绩以外,还要包括思想品德、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

4.2医院教育

4.2.1院前教育

强调医院以病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的宗旨,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4.2.2入科教育

回顾专业发展史,重点介绍业内优秀专家、介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工作制度。

4.2.3病床教育

在病房,首先由带教老师进行问诊和查体,问诊时注意避免诱导、暗示、套问等,查体时注意保暖,查体顺序一气呵成,避免反复调整患者体位,细节中体现出“医者父母心”的情怀和对患者的关爱。然后由学生独立进行问诊、查体,并提出初步诊断和治疗措施,书写完整病历和病程记录。使学生熟悉临床工作程序,学会与患者沟通,锻炼临床思维能力,对疾病诊治过程有完整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

4.2.4手术室教育

在手术室,通过观摩外科医师手术前刷手、术野消毒、铺巾、术中轻柔仔细操作等,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外科医师的“仁心仁术”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4.2.5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教育

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医师诊治疾病的前提。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对疾病的认识存在差异,只有充分地相互沟通、达到彼此理解,才能实现治病救人的目的。由于胸外科患者中肿瘤最常见,因此应该叮嘱学生避免在患者面前讨论病情,检查申请单尽量不写癌症等字样。胸外科疾病有时病情变化较大,在治疗或抢救过程中需要沟通病情和签署知情同意书,在与患者家属沟通时,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病情,目的是使患者家属充分理解疾病的程度,并从患者及家属角度提出治疗措施,充分解释治疗的必要性和风险性,并留有余地,体现出对患者的关爱和体贴。培养学生面对不同场合、对象时的沟通交流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责任感[4]。

总之,培养既有科学头脑又有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需要从医学生的教育开始,人文教育中没有科学教育是残缺的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中没有人文教育是残缺的科学教育。为适应医改需要,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必须深化医学高等教育改革,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之路。

作者:刘宝东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

【参考文献】

[1]赵静,杨坤杰.试论现代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的统一[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4):140-141.

[2]杨宇,丁隆,刘伟新,等.外科学教学融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7-8.

[3]邹鹿鸣,吴韬,杨歆宁,等.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究与思考[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32):2241-2242.

[4]高嵩,杨尹默,史继荣,等.外科学教学中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