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环境建设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地方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环境建设,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地方工科院校人文教育环境建设

一、物质环境的建设

优良的人文物质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高校物质环境建设主要是硬件建设,包括教学设施、生活设施、自然和人工景观等方面的建设。既然是高校校园,在我们脑海中首先出现的是学习的场所,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没有这些基本的硬件设施,人才培养无从谈起。其次是生活设施。学生宿舍楼、食堂、超市、浴室、开水房等生活设施。第三就是校园景观(自然和人工景观)。第四是办公区。物质环境不仅要配套、功能齐全,还要具备以下特点:

(一)鲜明的个性特色

任何一所高校都追求自己的特色,如人才培养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等,地方工科院校一般是省市共管,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是其主要方向之一。在高校规模扩张阶段,为了抢时间进度,一部分地方工科院校校区扩建较为匆忙,校园缺乏统一规划。其实地方工科院校要让人印象深刻,除了突出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外,校园建筑也要有特色和个性,校园建筑体现了一所高校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积淀。如著名学府北京大学校园,其校园建筑掩映在山水之间,既大气又细腻,是皇家园林的特点。北京大学西门正是传统的皇家门脸,红色富贵厚重,显示北大办学的历史和治学的厚重。而苏州大学,其前身是东吴大学,苏州十字街校区(老校区),最著名的建筑就是钟楼,当年是东吴大学的主楼,无论是带有拱形、罗马式立柱的外形,还是教堂式内部装饰都具有西洋特色。百年过后依然是标志性建筑,因为它体现了苏大“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的优良校风。所以,富有个性的特色建筑,总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令人无比神往。中外许多著名高校,之所以让人向往,不仅是其悠久的办学历史、领先的学科研究、浓厚的学术氛围,还由于其富有特色的建筑。同时由于校园不同的区域,有其相应的功能,不同的功能其表征对象是不同的,也应各具特色。如教学楼和图书馆内部结构不同不必说,其外形也是不同的,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其外形就应具有这样的表意特征。而教学楼是活泼严肃、有纪律的场所,其外形多对称,不同区域长廊相连。所以,地方工科院校在开展基础建设之前,应科学规划,不同区域、不同功能的建筑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而不应千篇一律,整齐划一,过于刻板。

(二)浓郁的地方特色

高校校园建设和规划总是和一定的自然环境、地域特色和民族传统等相联系,地方工科院校更是如此。越是体现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容易产生共鸣。比如北大的西门、融合南北的园林建筑,既有古都京城的特点,也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文化。而现代高等学府在这样的氛围中正是体现了包容古今中外的内涵。地方工科院校校园建设同样要体现地方文化历史、风俗。如江苏盐城工学院,地处黄海之滨,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其新校区校园中就建有“青松傲雪”新四军人物雕塑,既是对铁军精神的弘扬,也是一种激励。江苏盐城市有红色文化、白色文化(海盐文化)、绿色文化,湿地文化,提出建设水绿盐城。盐城工学院新校区在建设时就考虑到校园要美化,建筑、景观要有特色。整个新校区1800亩,绿色植被、小桥、流水贯穿整个校区,园林化校区不仅景色宜人,也反映了地方城市文化,是对地方城市的呼应。所以高校校园总要有体现地方特色的景观,而不是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整齐划一的绿树和植被。

(三)和谐的整体特色

高校硬件建设可分为不同的区域,它们的功能不同。如学习场所(教学、实验、图书馆等)、活动场所(运动场、体育馆、活动室等等)、生活场所(宿舍、食堂、开水房、浴室等)。不同的功能区域要形成和谐的整体,就需要做好规划,在建设的过程中,注意不同区域的衔接。一般来说,不同的区域相对集中,宿舍楼、食堂等距离较近,离教学区有一定距离。要区隔明显,互不干扰。一般有一个缓冲带,以路(小道)、桥、绿树花草等作为中间带过渡。当然宿舍楼相应齐整,容易辨认。同一区域也要主次分明,和谐统一。如苏州大学前身东吴大学的主楼钟楼,两旁延伸出精正楼、维正楼、子实堂、维格堂四幢大楼,均为红砖,但楼高低于主楼,中心突出。(四)先进的教育资源一所高校,仅具备基本教育资源还不够。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资源。近几年,一些地方高校扩大校区建设规模的同时,相应的配套资源建设未跟上,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教育资源除了建设先进的教师队伍外,最关键的就是设施。设施首先要齐全。比如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是否齐全,是否能满足师生需求和人才培养要求。其次,功能要齐全。教室、宿舍是否丰富够用;各专业是否有足够的实验室。诸如此类,缺一不可。再次,设施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比如教学设备,教室是否安装完备的多媒体设施等;实验室设备是否及时更新,适应时代步伐?地方工科院校是否具有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校内实验实践场所和设备;校园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等。所有这些都是地方高校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人才培养成为空谈。

二、精神环境的建设

人文精神环境的建设,是内涵的建设,是育人的关键。精神环境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校风、教风、学风、学校规章制度、文化活动等。地方工科院校从应用型、技能型角度出发,往往侧重于学生技术层面的培养,人文教育相对缺乏。要营造优良校风、学风、教风,以及浓厚的人文氛围,在加强制度建设(含大学章程)、管理工作外,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人文素质教育与两课教育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地方高校,虽相对独立,但不可能与世隔绝,其发展的根本是依托地方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在这一过程中,必然有一些来自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对学生思想品德、道德风尚的教育和培养产生影响。而两课课堂教育是学生思想教育、政治素养提高的主渠道,因此,必须加强两课教育。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入脑入心,两课教育还应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才会有好的效果。如与文化类、文学艺术类等课程的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仁,就是不怀私心,真心诚意地关心爱护他人;从国家、社会管理来看,孟子主张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从而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老百姓都能生活快乐。“礼之用和为贵”,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及全社会的和谐。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人人平等、互敬互爱等,正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儒家文化理想中的和谐、和平的社会,与时下建设和谐社会有许多相似之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爱人”、“信义”等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延续。再如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名家名篇,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老舍的《四世同堂》等,而文学类课程的学习,既可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又可陶冶情操,可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确立人文素质教育在工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这是高校的共识。但实际运行时,常常被忽略。比如大学语文课程,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除中文专业外,是各专业均开设的必修课。然而,一些本二院校,受到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仅作为校选课开设。把更多的课时投放到专业课和专业技能教育中。还有些学校在校选课中,规定了理工科专业选修文学艺术类课程的必修学分。但由于文学艺术类校选课程量少,未形成体系,学生所选择余地有所局限。加之部分学生从易拿学分的角度出发,选课不尽合理。要切实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首先要学校重视,师生达成共识。其次,制定规章制度,建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保证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要具体体现,这主要体现在工科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专业选修课和校选课的设置上。结合专业需要,可设置人文类基础课程,如大学语文等类似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可根据知识拓展、全面发展的需要开设相应人文艺术类课程。如工程心理学、工程美学等。而地方工科院校的校选课,可整体考虑,从必备的人文素养出发,开设足够的、系统的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类课程,且与专业选修课不重复,互为补充。同时人文社科类课程分类规定必修学分,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培养。第三,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营造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

(三)课内课外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活动

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仅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还要设计多种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一是通过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开展活动。吸引和凝聚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二是积极设计开展有纪念意义的主题活动。如结合国内国庆、五四等开展主题活动;结合世界性活动日展开活动。如世界无烟日、世界读书活动日等;结合重大事件开展主题活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开展献爱心活动等;三是开展多种类型的学科竞赛活动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活动,既有针对专业学习的不同级别的学科竞赛。如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大赛、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全国大学生环境生态科技创新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口译大赛(英语)等;校级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三维建模比赛、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导游服务技能大赛等。也要有针对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学科竞赛。如大学生职场模拟招聘大赛、朗诵演讲比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同时学校要搭建学生参与实践创新与创业的平台,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实践和自主创业等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激励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四是名家学者讲座。构建平台,设立“五四讲坛”、“人文讲坛”、“教授论坛”、“博士论坛”等,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开设讲座,与师生互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文化氛围,整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当然,高校良好人文教育环境的塑造,不同的学校情况不一样,采取的措施也应有所区别。但建设时间较短,侧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工科院校,必须兼顾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全校上下,师生联动,共同创造具有浓郁人文氛围的美好和谐校园。

作者:徐成 单位:盐城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