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策略研究(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策略研究(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策略研究(3篇)

第一篇:高职护理人文教育语文课堂学习策略

在高职护理专业语文课程中的阅读与表达模块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拓展延伸的方式引入护理人文教育。人文性固然是语文课程的两大特点之一,但护理与人文的结合切不可盲目强接,否则语文课成了伪专业课,这也违背了文化基础课为专业服务的初衷。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单元主题、文体特点等与护理人文的关连度,适当穿插与护理、护生及人文素养相关的文章,或作为课内对比阅读的篇目,或作为阅读理解训练的篇目,或作为写作教学的范例,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与训练中增进对护理事业中楷模的了解,加深对职业素养的认识,进而提升自己的护理人文素养。在实施这一策略时,教师既要注重选择与护生专业紧密相连的推荐阅读篇目,如《克里米亚战场上的提灯女神》,也应根据当前高职护生多数为女生的学情,挑选一些如《中国女人你们为什么集体不优雅》等,启发学生不仅应思考如何成为受病患欢迎的护士,更要全面提升自己作为女性的综合人格素养,从而将护理人文教育提升至更高的一个层面。同时,笔者近年来在高职护理专业的语文教学中还注意与时俱进,利用信息化时代的各种资源比如班级QQ群,博客圈子,微信朋友圈等,潜移默化地引导护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欣赏典雅的音乐曲目,交流各自的感受,从而剔除浮躁,净化身心,全面提升人文素养,为后续护理人文教育的顺利实施夯实基础。

在口语交际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将护生的生活情境、护理情境与语文课程中与之相关的答询、致谢、讲解、洽谈、协商等口语交际方式相结合,通过编排情景剧或拍摄微视频等方式,在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过程中渗入护理人文教育。在语文课堂具体生动的情境再现中,学生将专业所学的护理学知识在模拟情境中操练,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也强化了自身的职业认知与技能。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走出护士的角色,感悟病患的心理。比如可以采用“假如我是患者”的方式来评价情境训练中护生们的表现,训练护生感同身受的职业情感,提高他们的感情调节能力。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情境的设置要贴近护生未来的职场环境,但教学内容又要侧重于语文课堂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与提高,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对语文素养的需求,考虑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既不能脱离学生的专业需求就语文讲语文,也不能失去语文教学的特色,上成专业课。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实现语文学习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的背景下,用大语文观念,引领护生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对课本中每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确定适合本地区、本校学情的活动主题与开展方式,将护理人文教育贯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教研组近年来不断大胆尝试,正在构建适合本校护理专业学情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笔者主编的特色校本教材《基于护理情境的表达与交流》已经印刷成册,投入教学实践。该教材围绕“科普知识进社区”、“校庆知名校友返校交流”、“五一二护士节活动”、“护理专业模拟招聘会”等与护生相关的六大主题设计活动,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引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专业调研中,增强语文能力,培养人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实践证明,通过二次开发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护生真切感受到自己未来从事的护理工作既需要良好的技能,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文修养。从而带动护生自发自主地思索护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关注自身护理人文修养的提升。这种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必将使护生的人文修养走上新的高度与水平。而护生在对专业认知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时,也实现了语文学习对护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这一课程标准,可谓一举多得。

在高职护理专业语文课前演讲的组织中,教师可在高年级护生的语文教学中具体提出话题演讲的要求,引导学生讨论一些与护理相关的时政新闻,如护患冲突的案例、医患纠纷的案例、网络上对医院妖魔化的传闻等,使对专业已有所了解的护生进一步感知未来职场复杂多变的特点,主动思考如何应对社会对医护工作者越来越高的职业素养要求,并学会从以往的案例中总结经验,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在话题讨论时,教师要注重激发每一位护生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这样一方面可集思广益,点拨护生从多角度全方位看待问题,提升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也是全员育人的需要,期待全体护生在话题活动中都能参与其中,有所提升。当然,除了以上笔者赘述的几点,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堂上师生共同评价的方式,创造语文课堂良好的人文环境,引导护生感知护患沟通中遣词造句的重要性,以期护提高生进入医院后在护患沟通中的能力。同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教师人格魅力进行示范引导,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的点滴中感受模范的作用。总之,语文教师寄望在高职护理专业的语文课堂提升护生的人文素养时,必须明确一点: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或策略,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都是培养护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也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而是让护生在情境和生活中自我体验,在师生的教学相长中丰富提升。

作者:芦莹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分院

第二篇:高中语文人文教育校本课程实践

一、人文教育课程领域规划

人文教育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与理想。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它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领域之一。为此,我们把“人文教育课程领域”作为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的四大领域之一。依据国家课程体系,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并根据本校实际和农村地方特色,将人文教育领域课程分为四个模块的特色活动课程,即心理健康、生涯规划,阅读写作和乡土文化。学校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无疑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本校多元化校本课程体系以特色活动课程设置为核心,设计与实施以各学科教学为载体,以学科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的特色活动课程。学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采用选择、改编、补充、拓展、新编、整合等不同的方式,建立以语文学科为主导的特色活动课程有阅读写作、乡土文化等两个板块。

二、高中语文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1.基础性原则。

基础性原则是指校本课程要以语文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核心要素,不能偏离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校本课程依然是课程,是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不能脱离课程的基本要素而开发校本课程,否则就会成为学校学科教育的负累,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2.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校本课程开发不但是对语文学科内容的包容,更是对语文学科内容的更新与发展,将语文学习内容贴近时代特点、社会发展与学生实际,建立起更开放的大语文教学空间。开放性原则还强调课程实施的途径和空间上的多元与开放,主要打破班级授课形式,也就是打破班级之间、年级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建立既整合又开放的课程实施体系。

3.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校本课程的内容与实施都要具备可操作性,以语文活动为主体,着力于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与探索,关注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实践性是语言发展的基本特征。长期以来,语文学科教与学实践性差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是造成国内学生的母语水平低下的根源所在。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在实践中形成,只能在实践中得到传承,更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弘扬与发展。

三、高中语文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实践

1.以学科素质为目标,规划校本课程内容。

叶圣陶指出:“学习语文的目的,就在于把‘听’‘说’‘读’‘写’四项本领学得更好。”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指出:“听、说、读、写整体推进,才是真语文教学。”为此,我们在规划校本课程体系中的人文领域课程时,主要以语文的“四项能力”为目标,设置主题活动和课程内容。

2.实施“113”计划,为校本课程实施搭建多元化平台。

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确定开展“113”建设计划,具体为:一个协会;一个基地;三类项目。一个协会,在学科教育系列的校本课程开发中提出“一科一协会”的建设目标,也就是每一学科创办成立一个协会,如语文学科成立了“文学协会”,并挂牌设立活动教室一间,一个基地。为了提升学校办学特色,彰显个性,要求每一学科依据学科优势打造县级以上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示范性基地”一个。如语文学科以“写规范字、说普通话”为主题,创建了“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三类项目,为了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层次、实效性发展,学校确定“三类项目”建设,即:“青树”小项目;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项目;校本教研项目。学校规定每一学科,必须在3年内参与并完成“三类项目”中至少2类课题各一个。如语文学科完成“青树”小项目有《读书乐评》;完成省级教育科研课题有《学生生活经验的分析运用与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完成校本教研课题有《口述历史:“通渭堡子文化”》,这些课题项目有力推进了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也为校本课程实施搭建了多元化平台。

3.强化语文与各学科融合,扩展语文教育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校本课程依然如此,我们提出把语文与各学科融合开发具有综合性、适应性的校本课程,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素养。主要开发实施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自然科学科目的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结合社会科学科目的文史阅读、社会调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通过各类活动报告及演讲,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校本课程是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而开发或选择的课程。因此,高中语文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必须强调时代性、综合性、实践性和适应性,切忌走入“应试教育”的老路。为此,我们挖掘本地教育资源,如红色资源;乡土文化与传统;本地特色自然资源;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等,并利用学校自身优势资源,如图书馆及图书馆进社区;各级文学协会会员;校园网、校刊、校报等,把语文教学向社会、社区延伸,通过各类时代性、实践性强的主题活动,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扩展语文教育功能。

作者:王晓霞 常克义 单位:甘肃省通渭县第一中学

第三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人文教育策略

一、提高语文课程教学的文化价值

语文教育是我国的母语文化教育,具有人文性和民族性,语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我国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方式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在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能够加强学生对文本作品内在价值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和体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效地实现语文课程教学的价值。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在阅读中感悟作品及作者的人文情怀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交流,是领会作者情感脉络、发现作品美韵、吸收作品精华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强学生人文素养、提高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优秀的阅读材料和作品通过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或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者人文情怀,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和情感世界,同时还能使学生受到情操和趣味的熏陶,使其个性化得到发展。因此,我认为在初中阅读教学中要渗透人文教育,就应当充分利用优秀的阅读材料资源,使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作品或者作者的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要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就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对阅读文本中人文情怀的感悟,加强学生的人文情感体验。比如说在《麦琪的礼物》阅读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往往会习惯性地大声朗读,然后又慢慢地变成了全班默读,这就表明学生逐渐进入了文本的情境中,进入了角色,或者对阅读文本有了一定感受和思考,这时候教师让学生粗略地发表他们对作者思想情感的认识和理解,然后教师对其进行点评,有效地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阅读文本中的人文情怀。通过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学生参与到文本阅读中,并对作品的思想情感、人文情怀有一定的认知,与教师之后的讲解教学能够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学生对文本思想和感情的把握,加强学生人文情感的体验。

(二)在品味中解读教材内容的人文内涵

品味是阅读的第二个环节,也是升华阅读教学的必然举措。让学生在品味中解读文本与作者的人文内涵,逐字逐句地分析阅读文本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挖掘作者表露的人文精神和情怀。如在《故乡》中,鲁迅先生这样描写故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对于这句话的品读,关键之处就要抓住“横着”这个动词,透过“横”字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故乡的萧条、毫无生气的现状,然后深层次地去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故乡如此惨状,进而深刻地去感受鲁迅先生对封建主义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带给农村灾难困苦不断及其非辛亥革命后农村深切关注的人文情怀。另外,要品味解读作品的人文内涵,还要紧密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置身于作者创作的年代,设身处地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当然,品味作品、作者的人文内涵,还可以在比较中感受不同作品的人文情怀。比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有这样的描写:“上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些雪。”将鲁迅《故乡》中的“横”与《济南的冬天》中的“卧”字作比较,就能更直观地表现出鲁迅先生《故乡》一文中的人文内涵。

(三)探究中发掘语言形式的人文价值

众所周知,一个语言形式具有两种功能和两种内容。其中,一种语言形式所表达的内容是显性的,另外一种语言形式是为了创造内容,即是隐性的人文精神所在,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探究挖掘语言形式的人文价值,特别是隐性的人文内涵。比如在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的阅读教学中,“我在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我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独立成段,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用三个短语强调一个对象,强烈地反映出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学生在学习时就应当从语言形式出发,把握标点的运用形式,挖掘语言形式中的人文内涵,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作者所要揭露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展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扭曲的一面及其小市民势利贪婪、冷酷自私的丑恶灵魂。

三、结语

人文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活动,而是在广泛的阅读活动中,通过对文本、作品的思想情感不断加以领悟,丰富情感体验,并对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不断积累和内化的长期性过程。因此,人文教育的着眼点不能只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好由课上阅读教学到课外自主阅读这一转变活动,阅读材料要从教学文本延伸到历史、社会、人生等各领域。

作者:张小青 单位:福建省惠安嘉惠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