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人文教育论文(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医学院人文教育论文(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医学院人文教育论文(3篇)

第一篇:职业卫生院校医学人文教育

1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医患之间的关系依然不容乐观,行医过程不仅要求医务人员拥有一流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医学院校对人文教育的重视,有助于学生养成高尚的医德,成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也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社会的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医护人员也需要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关注医学的内容。因此,在医学生的培育过程中,需要增强对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认识,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全面的医学人才。传统医学教育,更多地关注人类的生物属性,而忽视了心理素养的重要性;更多地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减少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在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中,要求医学生具有高超医术的同时,也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现代化的医疗需要全方位地了解患者,不仅仅是了解身体上的病情,也要根据患者的心理或者其他生活情况进行治疗,更要求医生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这就需要医护工作者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想要改善医患关系,增强医患沟通,还需要加强医护工作者的医学人文教育。医护人员想要全方位发展、具有高尚的医德,就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2广东省职业卫生院校医学人文教育调查状况分析

2.1没有正确理解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现在对于医学人文教育的认识上,有2种误区:①单纯认为医学人文教育,只需要增设一些医学人文素质学科,觉得通过这些学科知识的学习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没有将医学人文素养培养和人文课程的设置结合在一起,也没有对医学生设置明确的教育机制。②医学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过于广泛,将医学专业之外的大部分课程都当作医学人文教育学科,使医学人文教育逐渐变成职业卫生院校教育的装饰品。医学人文教育必要性的调查,医学生认为应该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很有必要的34%(493名),有必要的53%(772名),可有可无的8%(99名),没有必要的5%(67名)。有40%的医学生认为受到医学人文教育的熏染,自己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58%的医学生觉得接受医学人文教育后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自己的医德观念;8%的学生感觉作用较小。这表明了现在大部分的医学生对于医学人文教育的存在必要性都有了一定的认同,而且对其设立的良好作用有了深刻的体会。在“自身人文素养的评价”一项的调查中,有大概18%(264名)的人认为“非常欠缺”,53%(753名)的感觉“比较欠缺”,24%(344名)的人认为“比较满意”,只有5%(70名)的人选择了“满意”。这说明现在大部分的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素质的欠缺有一定的认知,对于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程度的承认,并且有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渴望。

2.2社会大环境人文精神的失落,对医学人文教育及课程度不够重视:

调查报告显示,职业卫生院校设置课程的数量根据院校的差异大概6~30门,课时数量也占到各个院校总课时的10%~20%。所有的人文素质课程之中,除了国家规定的“马克思主义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外,只是开设了“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少量几门和医学相关的课程。各个院校设置的人文社科类课程随意、课时较少,而且各个课程之间没有必要的联系。根据调查的结果,尽管各个职业卫生院校对于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愿望很强烈,校方也做了诸多努力,但是在大部分人的心里仍没有认识到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对于社科类课程的设置也不够完善。总之,在广东省的职业卫生类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开设很随意,而且课程数量和课时数量也相对较少,缺少整体的规划。

2.3建设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匮乏:

在我国,医学人文教育起步和发展都晚于欧美国家,并且建设相关课程的师资力量匮乏。①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包括医学和人文社科两类不同的学科,老师素质要求较为严格。而且专门从事于人文素质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的人员相对较少,目前担任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由人文社科类教师、专业医学教育者担任,但是专业医学教育者缺少人文社科知识,而人文社科类教师也缺少应有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教学经验,这样就造成医学人文教育教师的素质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应有的要求。②对于教授医学人文教育有较为直接联系的学科教师缺少应有的人文素质相关培养,这也使得教师在以后的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3加强职业卫生院校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实施的建议

3.1转变教学理念,加大医学人文教育的课程量:

职业卫生院校更多地关心学生在医学知识上的学习与掌握,却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在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中,除了要求医学生具备一定医术,也要求医学生具备一定医学人文素质。在现代社会,职业卫生院校需要同时兼顾医学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医学人文素质的教育,进行医学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加入医学人文教育,务求把学生培养成全面的人才;职业卫生院校也需要同时抓紧医学人文教育和管理,提高医学人文教育的地位。各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实际的医学人文教育状况,制定适合学校的制度,不断探索合适的教育模式。职业卫生院校需要加强培育医学人文方面人才的力度,更要增加学校的硬件条件,因为硬件是作为各种软件发展的保障。所以学校既要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还要抓紧硬件等其他方面的建设,为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培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3.2加强医学人文课程师资力量的建设:

为了更好地建设医学人文课程,就需要更多素质高的教师来教导,这是对教师素养的挑战。因为传统模式的影响下,教师的知识相对不够全面,对于医学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同感不强,因此职业卫生院校的管理层和医学专业老师都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专业医学教育者缺少人文社科知识,人文社科教师也缺少应有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教学经验,这些都是医学和人文社科能紧密结合的困难之处,这很大程度地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职业卫生院校必须提升老师的整体水平,招收高水平高素质人才,再进行相关的培训计划,或者请外校老师等等措施解决。关于如何提升现有专业课老师的人文素质,有下面两种办法:①对老师进行医学人文教育培训,提倡老师参加有关医学人文方面的学术活动;②定期考察老师的医学人文素质和教授医学人文知识的情况,促使老师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增加对医学人文老师的奖励和待遇,出台相关制度提倡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能更好地减少医学人文教师的流失。由于考虑到医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的特殊性,导致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医学人文教育,因此医学人文教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一个重点。广东职业卫生院校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仍然存在较多问题,而医学生对加强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表现出渴望的心态,这就突显了实际医学人文教育状况不足之处,而且同时部分医学生也表现出了较强的功利性,对此应该加强医学人文教育赖改善医学生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作者:梁洁 王瑜浩 单位: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医疗医学人文教育建议

1当前医患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有调查结果显示,非医疗因素已成为患方对医方不满的最主要因素(占91.8%),包括服务流程不便利、收费价格高、医疗硬件环境落后、服务态度差、医患沟通不足、非医疗技术与质量(人文关怀)不足等,其中医患沟通与人文关怀不足的比例占38.81%。医务工作者认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是影响医患关系的最主要因素。而具有人文关怀的沟通是医患双方互相了解的渠道,不仅有利于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全面掌控,更有利于建立患者对医生的信任。

2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2.1医学人文教育的概念

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加强文、理、医渗透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将医德与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医学生将来为患者服务的综合能力,是为医学人文教育。通过完善在校医学人文教育、毕业后医学人文教育、继续医学人文教育3个阶段完整一体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可以培养出不仅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精湛的医疗技能,并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较强的人文精神或人文关怀意识的未来医生,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2.2人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2.2.1改善患者身体、心理感受

例如对于肿瘤患者,本身受恶性疾病困扰,将使其个人出现严重的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包括焦虑、绝望、低落、烦躁、抑郁等,这些负面情绪对患者来说亦是十分煎熬的过程,并且可以恶化原有疾病的转归。在对这类患者的诊治过程中,除常规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外科手术切除等针对肿瘤的处理措施外,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如能充分针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减少其负面情绪,增加积极情绪,将有利于对疾病的治疗,即使最终仍无法战胜疾病,亦使患者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

2.2.2减轻、缓解医患矛盾

医疗技术的对象是疾病,人文关怀的对象是人。而患者兼具疾病与人的双重特性。在医疗过程中,良好的关怀与沟通不仅可以帮助了解患者疾病情况,并使患者及其家属在精神上也能得到慰藉,对医务工作者产生信任,不仅有助于治疗手段的顺利开展,还可以打消患者对医务工作者及治疗手段的猜疑,或使相关疑惑在平和的交流环境下得到解决,从而避免步步升级的尖锐矛盾。

2.2.3构建和谐行医环境,保障医生人身安全

对医患矛盾的良好处理,创造了和谐的行医环境,医患沟通更加顺畅,为医生更好地处理问题、减轻患者病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并且对于医生本身,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避免了医闹、伤医事件,为医生的人身安全提供了保障。

2.2.4保护医院正面形象

良好的人文关怀,构建医患之间信任,促进医患沟通,最终落实到“医闹”、“暴力伤医”等恶性事件的减少或消失。任何科室、任何医生相关的医患矛盾,都将对其所在的主体———医院造成负面影响。充分的人文关怀,可促进患者对医院的信任,进而消除未来医疗矛盾的隐患,阻止恶性事件,保护医院治病救人、积极正面的形象。如2014年8月10日,有媒体报道一产妇羊水栓塞,经抢救无效死亡,患者家属遂做出过激行为,干扰医疗秩序,危害医生人身安全,虽经官方调查通报,不属医疗事故,但此次医闹行为仍对医院形象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恶劣影响。

2.3目前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未予重视。在我国,人文教育为选修课,并没有设立在大学必修课程之内,授课方式为理论授课,考核为闭卷考试及提交论文,无实践活动。欧美人文教育贯穿医学生学习过程始终,并延续至进入临床后的继续教育,而我国进入临床后再无医学人文教育方面课程设置。(2)考核评定困难。人文教育的效果是很难用成绩、技能考核或者一纸试卷来进行评价的,更多是患者、教师、同学、同事以及社会的主观和定性评价。国内现有考核侧重于人文知识和一定程度的人文技能,如沟通技巧的考核,而尚未有全过程、全要素、内外结合的医学人文教育质量评价。

3改进与建议

3.1将人文教育作为规定课程

医学与理、工科不同,需要对患者这个兼具病及人的综合体。这就需要在医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人文科学,所以在大学院校内,应为医学生设立硬性的人文课程,课时不一定很多,但亦应为必修课,以必修的性质对学生强调人文科学的重要性,使医学生的人文概念自进入医学领域起,即占有固定的位置,使其在将来的工作中,始终把人文关怀放在与医疗技术同等的重要地位。

3.2考核标准应重视实践

医学人文课程的实践可以包含在临床工作中,例如对患者的交流,对患者家属的交流甚至医护沟通。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顺畅,使其感到温暖,得到其信任,多数矛盾就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亦容易化解,即为人文关怀到位。反之,不重视医患沟通,或沟通方法欠妥,交流生硬,反复与患者及家属产生矛盾,则视为工作中缺乏人文关怀能力,考核则不达标。而医患矛盾的等级及数量是可以量化的指标,以此作为考核指标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3.3将人文教育贯穿始终

欧美的人文教育贯穿医学职业生涯始终,而我国则缺乏连贯性。我国医院现已全面纳入量化考评指标,长则1a,短则每月考核1次,其中包括门诊量、床位使用率、病死率、纯收入等,但均未将人文关怀考核纳入。因此,我国也应坚持不懈地将人文关怀纳入平时考核指标,促进医务工作者以患者为本,改善患者就医感受,使我国的医疗环境迈向更加和谐的篇章。

4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目前特有的医患关系及矛盾,迫切需要加强医学生及已经步入临床工作的医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患者躯体疾病得到救治的同时,就医感受良好,从而缓和医患之间的矛盾。而人文素质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其具体的实施步骤及效果评价体系也将在教育实践中得到稳步发展。

作者:范祥明 朱耀斌 杨尧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

第三篇: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实践

一、加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的建设

医乃仁术,医学问题不仅是自然科学的问题,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并且是最科学的人文”。“医学居于科学与人文之间,并且非二者中的任何一方,而是包含了双方的许多特性。”作为医学科学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有机体的医学教育,不仅要开设医学科学课程,也要开设同医学有关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原因在于这些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能够帮助医学生对医学科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帮助医生适应他们所处的周遭环境,解决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科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许多医学问题需要借助哲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才能解决。一个合格的医生,不仅需要扎实的医学功底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还需要丰富的人文情怀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多年来我校一直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近些年来,更是借助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机,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群纳入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加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的建设。如在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加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群,将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卫生经济学规定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学习与医学密切关联的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将医学与人文、行为医学、医患关系与人际沟通、卫生法学与医疗事故防范、社会学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规定为指定选修课程。其中医学与人文、行为医学、医患关系与人际沟通是新开设的人文学课程,内容涵盖伦理道德与医学、医患关系、医学与哲学、医学与社会、行为与健康、行为与疾病、卫生保健政策等,每门课程课时为16~32个学时,安排在前两年集中学习。此外,学校明确要求学生修满16学分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方能毕业。

二、采用灵活方式授课,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大学教育离不开课堂。为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的功能,近些年来我校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采取灵活的方式授课,在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授中融入医学人文知识,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文情怀。课堂教学除采取传统的讲授方式授课外,一般还采取案例式、启发式、问题引导式、小组讨论、角色扮演、PBL教学等方式传授专业知识,利用临床病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反思现代医学研究中存在的伦理问题、现实生活中为何医患关系极度紧张以及在患者求医问药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现象。如在《解剖学》课程的教学、学习中,老师的第一堂课就是以“人”字入手,讲解“病”、“醫”、“藥”三个汉字来源、造字原理及它们所蕴涵的医学内涵,导出学习《解剖学》这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以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警言:“知道什么人得病远远比知道人得了什么病重要”来说明病人首先是人,医者最先关注的应该是人,再关注其所得的病,点出医学科学的本质和目的是人,人性化和人文关怀是医学的本质要求。“人文议题贯穿于整个医学,医学中充满了价值议题。”在学生第一次走进实验室接触尸体之前,老师带领学生对尸体(无言大体老师)致敬:首先请出“无言大体老师”,然后给“老师”沐浴、理发、清理污物……,再给“老师”送上一束鲜花,向“老师”默哀三分钟并三鞠躬,整个过程耳边萦绕着衰伤婉约的感恩乐曲,撩拨心灵深处的神经,让人深感震撼,对生命的敬畏之感油然而生。此外,人体解剖教研室还组织学生开展以“人生命死亡解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探访遗体捐献者家属,召开师生交流座谈会,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认识、体悟生命,感受生命的尊贵,从而更加珍惜、热爱、尊重和敬畏生命。在《诊断学》的教学和实习中,将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融会贯通于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例如在“问诊和病史采集”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真正的医生看待,严格要求自己,并列举医疗实践中常见的事例来说明在病史采集中由于医护人员的态度或一句不当的话产生的不良后果———病人不配合或病人家属误解。进入病房前要求学生穿好工作服,仪表端庄、服饰整洁;在询问病史时,语言要温和、态度要亲切,耐心、详细询问病人;尊重病人隐私、保守病人秘密,并且强调这是医务工作者必须遵守职业操守。在学习“实验室检查”章节时,强调检查只是诊疗的辅助手段,无论多先进的设备,每一种检查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医生在为病人选择实验室检查时,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及经济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减轻病人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在病历书写中培养学生尊重病人权利如知情同意权、选择权等,增强法律意识和个人责任感。

三、开设跨学科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营造校园人文氛围

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励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大学生在法律上已是成年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也逐渐趋于成熟。大学本科阶段的教育,不仅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让学生学会做人和做事,培养其健全人格,达到心智上的成熟,成为符合社会伦理规范的“社会人”。大学阶段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关键阶段,其核心是使学生具备独立的思想和批判能力,具有作为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大学教育,让学生获得智慧、热爱真理,拥有独立的人格、高雅的气质和高尚的情操,比获得单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重要的得多。跨学科文化素质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身心、智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精神价值、个人责任感、审美意识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形成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形成对任何事物都质疑、分析、批判的能力。近两年,我校充分利用和发挥归国留学人员的师资力量,为学生开设跨学科的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讲座———“科学之路”系列讲座;邀请国内知名大学和附近几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作“知行合一”的人文系列讲座,为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开阔知识视野搭建文化素质教育平台,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情怀。“科学之路”系列讲座自开讲以来,通过主讲老师介绍他们在海外的学习经历、研究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以及介绍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的创新思想、治学精神和研究方法,学会做学问和做人之道,引导与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科学与人文精神。“知行合一”人文系列讲座,面向全体学生普及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内容涵盖文、史、哲、法、艺术等学科的系列知识,旨在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文化品位、陶冶情操,让学生浸润在人文的环境中,休欲着“人文”的明媚阳光,潜移默化地吸收“人文”养份,渐渐形成人文情怀。“科学之路”和“知行合一”两个系列讲座,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接触名师专家的机会,感受名师的风采,拓阔知识视野和思维空间,对讨论的问题进行多维度、多方面的思考,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四、强化医学人文师资培训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大学教育成功的关键。实施医学人文教育,关键是拥有一支学问做得好、学术能力强、素养高的师资队伍。众所周知,由于受前苏联教育模式影响和长期办学的单一性,校园内没有形成与综合性大学一样的文理工融合的浓厚的文化底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为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我校一方面积极引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补充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加强现有这些学科师资力量的培养,每年选送2~3位优秀教师到国内综合性大学进修深造;再者,充分发挥我校作为“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基地”这一平台的作用,每年培养一批学生获取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证书,培训部分临床医生成为人文医学执业医师。第四,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教学的量化考核,吸引部分临床教学教师参与到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提高人文学科的授课质量。此外,我校还不定期地举办“医学与人文融通”为专题的教师授课比赛,通过树立医学人文教育的榜样,提升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

作者:孙莉 单位:桂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