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整合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以教材为基础,挖掘其中的人文韵味
对于初中语文学科而言,本身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这就使得语文课程必须承担起对初中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重担。语文教材是落实这一教育目标的载体。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为数众多的优秀篇目。这些篇目可以起到陶情冶性的作用,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会为其中的人物形象所感动,会因为其中景物描写所触动,会浸染健康而又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据此而言,富有人文色彩的初中语文教材的确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举例来说,在《老王》一文中,学生可以“爱”为线索去研读课文。“老王”这一人物形象极为普通,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老王”其实就是一位小人物的典型代表。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只是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借助于分析“不幸的人”的遭遇与“幸运者的愧怍”,使得学生可以进一步挖掘教材所表达出对普通人的关爱之情,从而树立学生对他人关爱、同情弱势群体的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再如,《端午的鸭蛋》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汪曾祺对自己家乡端午节风俗的美好回忆。在文中,他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充满童真童趣的民俗画卷。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感知一个小小的鸭蛋,继而挖掘其所负载的民俗风情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本文的学习,不少的学生表达出对自己家乡民风民俗的关注之情,并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迸发出强烈的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的情感。这样,这篇文章的人文教育作用显现无疑。
二、以阅读为手段,感悟其中的人文情感
当前的语文教学呈现出与传统语文教育不同的特点,学习方式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从这一视角来分析,则是从“要我学”逐渐转变为“我要学”。学生是初中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我要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意味着学生不再只是单一化地从教师的灌输中获取知识,而是主动去攫取。对于初中语文学科来说,阅读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接受人文教育的一个最为有效的手段。通过自主性阅读,学生可以对语文教材中的鲜活人物形象进行全面认知,可以在阅读中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非凡魅力,可以凭借文字语言描述观赏自己祖国的壮丽河山。自主性阅读为文本对话,为学生想象力的提升搭建了桥梁。如在学习《与朱元思书》中,学生大声朗读的环节十分重要。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刚开始感受到的是语言美,这就为下一步的语言品读与情感感悟打下基础,继而则将其带入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在学生朗读中,是想象使之看到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进而领会到“天下独绝”的魅力。传统诗词是经典诵读中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我国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就以《诗五首》的学习为例,在《诗五首》中,《饮酒》《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己亥杂诗》这五首诗不论是在情感的抒发、诗词的应用等方面来说都堪称上乘之作。在学习之初,学生就应该读出诗歌的情感与气势,读出作者的内心世界。持之以恒的阅读训练会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情感审美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以提问为切入,理解其中的人文知识
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提问教学的模式往往会被语文教师积极采用。因为这一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效果非常明显。对于初中语文知识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人文知识来说,提问教学模式同样适用。在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后,学生可以据此展开探究的活动。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基于此而成为人文知识的学习与积累的最为直接的方式与渠道。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来说,语文教材范围极为广泛,涉及许多的课外知识。例如,在开展综合性活动《黄河,母亲河》的时候,我就以“你心目中的黄河是怎样的”的问题为启发点,要求学生在课下搜集相关的资料。在课上,有的学生展示了自己所做的《黄河颂》主题手抄报,有的学生播放了李白的《将进酒》,有的学生将网上搜集的黄河图片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诸如此类的学习成果展示琳琅满目。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搜集到了黄河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切身感受到了母亲河的伟大创造力,其人文知识得以锤炼与积淀。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使人文教育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教师的任务不仅是积累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继而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目标,而且也应该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
作者:刘贞棉 单位:河北省定州市赵村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