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英语人文教育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课程设置
(一)体现人文教育宗旨
由于受制于教学目标和学制课时,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不可能像本科院校那样同时开设综合英语课程、语言技能课程,以及英美文学、英美概况等人文教育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在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主要职能是传授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听说等语言应用能力,没有开设人文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基于这种现实语境,要弥补人文教育缺失的不足,可行性的解决方式是将人文教育以课程渗透的方式融入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以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语言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扎根人文土壤,顺应高校办学国际化趋势
由于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和国际交流机会频繁,中国需要培养大批具有较高英语应用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近年来,国内高校办学理念和举措逐步国际化。为了迎合这种发展趋势,大学英语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体系肩负国际化人才必须具备的英语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英文化知识培养的重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被视为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高等学校的课改使大学英语教育走到了转型升级的拐点。纵观国内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我们发现大部分院校仍然偏向和强调英语语言知识教学。显然,这种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已经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
首先,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主要缘于该课程缺乏人文关怀,漠视人文教育,即便有所涉猎,内容也大多以引入和介绍西方文化为主,少有触及中国文化。其次,课程设置体系不能体现“民族性”,也难以彰显“国际性”。合理的课程设置只有平衡中西文化内容的输入比重,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才能培养出“懂专业、会外语、通文化”的跨文化型人才。为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贯彻《课程要求》,大胆探索和创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构以英语语言知识教学为本,以介绍中西方文化、英美概况、跨文化交际等人文素质教育为辅的新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达到既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又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让他们领略到英语学习的人文魅力。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重新设置,我们也能够培养出一批“美国通”“、英国通”和“加拿大通”。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衡量一所大学是否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它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有没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回归人文,为大学英语教学在新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教材编写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所预定的目标和教育理念的实施离不开一部优秀的英语教材。教材体现编者的教育理念,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又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核心材料和语言模仿的范本,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从中学到各种语言知识和技能。一部精心编写的英语教材往往承载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大到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小到风俗习惯、餐饮礼仪、风土人情等。当前高职大学英语教材倾向重“制器”轻“育人”,重功利轻人文,片面追求英语语言教学,忽视人文教育的现状。大多数教材编写者只注重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方面的内容,把学生的学习需求简单地与就业联系起来编写教材。如此一来,教材只能满足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职业培训等部分需求,但是对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渴求却毫无助益。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平时接触人文知识的机会很少,并且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时间短,如果英语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职业英语和与就业相关的话,那么,对于那些想了解中西方文化异同、提高自己人文修养的学生,现有高职教材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我国的英语教育界泰斗许国璋曾经说过:“英语教育是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大学英语教材回归人文,满足学生人文教育诉求。相应地,教材的选材就应该与以往有所不同,首要的是增添人文社科类文章素材,如历史、传统、风土、人情、艺术、经典的文学作品或者散文。重点要引入和介绍英语国家的人文社科知识,以人文题材为主流,内容覆盖西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传统、民风民俗、社会礼仪、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宗教等许多方面。学生在获取英语语言和技能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熟悉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能用西方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丰富和完善自我,学会以宽容的精神看待异域文化,形成文化多样性意识。
教材中增加介绍和引入西方人文社科知识输入比重绝不意味着中国文化无足轻重。中国文学、国学、历史、传统、社会习俗和礼仪等有关中国人文社科知识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有必要在教材中切入中国文化,改变现有高职大学英语教材中植入的文化局限于英语国家文化的现状。美国有许多“中国通”,他们既懂中文,又了解中国文化。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院长查明建认为:“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如何可能传播文化?别人又为什么要和你交流。”融入中国人文元素的教材内容的优点之一在于为学生提供中国文化大餐,在跨文化交际中学会用目的语表达中国文化和向外推介中国文化。另外,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汉语文化解读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人文修养,以免在国际交往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此外,大学英语教材中更应该精选中英文化对比的文章。通过大量接触兼顾中西、突出文化对比的学习素材,学生在熟悉英语国家文化同时,感悟和体验本民族文化,对其产生认同和自豪感,比较中强化对中外文化异同的认知,避免对本民族文化产生自卑心理,进而产生仰视他民族文化心理。
三、课堂教学
忽略人文教育,过于实用化、职业化和工具化的高职英语教学妨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高职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人文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精神、文化意识和道德修养教育。
(一)消除教学理念误区,更新教学理念。高职英语教师教学理念中存在误区,他们认为高职就是为社会各领域培养中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而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就是英语的实用性、技能性和工具性,教学诸环节都受制于这些因素。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学生重应试、轻素质,重考分、轻能力,高分低能,中西人文素养不高。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还原英语教学人文教育的本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以人文素质为主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大学英语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教学中,教师传授语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对外交往中必须具备的语言工具,此外,还要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传统的英语教学把学习者定位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教学过程过于重知识传授,轻学生的情感需要,重技能训练,轻人文关怀;教学方法机械、沉闷、程式化,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语言学习者应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作一个有情感和智力需要完整的人。人文教学法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勇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组织形式多样化,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给表现自己的机会。
作者:李垂佳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