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医学人文教育论文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一、人文的内涵
医学与人文,两者的关系可谓息息相关,源远流长。早在1979年,美国学者佩里格利诺(EdmundD.Pellegrino)曾指出:“医学居于科学与人文之间,并且非二者中的任何一方,而是包含了双方的许多特性。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并且是最科学的人文”。由此可见,医学是一门运用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来护理和服务人类的学科。纵览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历史,医学一直被视为治病救人的“仁术”。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曾写下医者的誓言:“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也无论需诊治的患者是男是女、是自由民还是奴婢,对他们我一视同仁,为他们谋幸福是我惟一的目的。我要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不做各种害人的劣行”。”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医德箴言,至今还影响和规范着医疗行为。当代名医大家林巧稚、吴孟超、顾玉东身体力行,让世人看到——作为一名医生,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两者缺一不可。这也印证了古代先贤所言:“医乃生死所寄,责任重大,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确实,医学要预防、发现、诊断和治疗疾病,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和全人类的健康福祉。这一医学本质决定了它必须是充满人性关怀和人道主义的。
二、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1.医学人文教育在美国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力提倡科学技术为人类谋福祉,医学的科学性在无形中被夸大,致使很多医生只钻研医学专业和临床技术,忽略了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他们在行医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患者的关怀,一味追求“看病”而不是在“治人”。一旦科学技术成了医学的主体,科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文造成漠视和侵害,致使医学与人文渐行渐远。慢慢的,广大患者群体对于医学乃至医生产生了对立不满情绪,普通民众对医疗健康保障的诉求变得越来越多。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宾州州立大学和南伊利诺大学最早开始成立医学人文系,而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也开始强制在住院医师的临床培训中增加对医学人文方面的考核。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众多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增设人文艺术课程。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医学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和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要从经院型转变为多元型,即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此后,医学人文学科快速发展,开展人文课程的医学院校数量急速上升。到了1999年,医学人文课程在美国75%的高等医学院校得到开设。很多权威医学杂志也开始关注医学人文的话题。例如,1995年起创刊发行的AcademicMedicine开设专栏发表医学人文主题文章;随后,一批顶级医学杂志(JAMA、Lancet等)开始增设人文话题版面。人文教育的大力推广对于美国医疗卫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美国著名的耶鲁-纽黑文医院(Yale-NewHavenHospital)为例,“以人文本”的理念体现在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医院给行动不便的患者免费提供小推车;为需要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开设等候室,在其中提供电视、沙发、杂志以便消磨时间;为需要进行手术的儿童提供玩具安抚情绪,母亲可以陪伴孩子进入手术室,并由母亲实施涂有果糖香味的面罩吸入麻醉药物。此外,耶鲁-纽黑文医院的门诊部、住院部、科研楼、儿童医院和医学院大楼均通过长廊连在一起,患者、家属和医院工作人员均可免受日晒雨淋之苦。于是在美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普林斯顿董事掌权、哈佛校长当家、耶鲁教授做主”。
2.医学人文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不过是近30年间的事。在这期间,我国从传统保守走向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经历了巨大的社会体制改革。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效仿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实行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分离的政策,人文医学教育难有立足之地 。而后我国经历了十年浩劫,科学技术和文教卫生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医学人文学科的概念仍模糊不清。北京医学院的阮芳赋教授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建设框架,其中包括20余门人文学科。至此之后,我国各大高等医学院校开始逐步开设人文艺术课程。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取得的进展有目共睹,但就全国总体情况来看,依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比如,开设人文课程的科目局限,所占课时少,人文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比例严重失衡;医学人文课程的展现方式单一;医学院校人文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较为薄弱。可喜的是,国内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建立了医学人文学系和研究所。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医学能否得到积极长远的发展取决于医学与人文能否和谐相处、良性互动。
三、对我国医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医疗卫生事业缺乏人道主义、医学教育缺少人文精神的现状,必须从关注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上入手。鉴于当今国内各大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开设还极其有限,作为医学英语的教研人员必须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最大化的充实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1.在医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
提到加强人文教育,可能很多医学院校的管理者会想到的是增加人文课程。但是,“学业繁重而时间紧迫”从来就是医学教育中的最大问题。如果只是一味地增加新课,医学生恐怕只能在重压下敷衍了事,医学人文教育根本无法落到实处。因此,医学院校的领导者和教育者都必须认清新形势下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状,明确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的根本要求,抛弃“重医学专业知识,轻人文知识”的陈旧观念,优化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有效开展医学英语教育。医学院校与其增加人文课程,不如优化现有的医学英语课程,让医学生有机会涉猎除英语专业知识以外的文化和艺术鉴赏,增加人文修养,有利于他们形成全面、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医学专业英语对于医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交流工具,更是一双翅膀——通过在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医学生们必定可以如虎添翼,成为复合型医学人才。
2.增进医学英语教学的效果
针对不同的主题,教师在医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变换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体现四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打破传统讲授式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效仿美国医学院的人文教育理念,多层次、多角度展开医学英语教学,全方面培养英语交际技能。在美国,人文学科的教师经常组织小组研讨和临床带教等互动方式来开展教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有助于他们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并且可以更加轻松自在地加入讨论。国内医学院校完全可以效仿这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开展《医学英语文献阅读》的教学中,借助纽约大学文学、艺术与医学素材库的资源开展一周一次的“书友会”活动,引导学生在扩大医学英语阅读量的同时学会用英语写简单的书评,并把自己的成果与大家分享。这些博大精深的医学文献可以帮助医学生们理解患者的疾苦;精读文学作品也有助于训练未来的医生们形成解析临床案例的基本能力;对于医学英语术语的仔细揣摩也有助于医生们更好地认识专业词汇。
3.提高医学英语教师的人文素质
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是关键。在美国医学院校讲授人文课程的教师都是复合型人才,同时具备广博的医学知识和很高的人文修养。而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学英语专业的教师与英语专业教师的平均比为1:25。这表明各医学院校普遍缺乏既懂医学专业又擅长英语语言的人才。这种专业英语教师匮乏的现象,成为了制约医学英语教学发展的“瓶颈”。加强医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一方面英语教师跨专业学习一些基本的医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医学专业教师通过参加人文学术讲座和读书沙龙,提升其文化艺术修养。总之,双方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力争打造出一批既具有医学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较高英语技能和人文素养的精英教师队伍。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医学人文教育不同于医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来讲,校园文化氛围对医学生人文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无形的激励作用。因此,创建浓厚的人文环境在医学院医学英语教育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医学院可以定期开展医学英语交流活动,如邀请有海外工作经历的医学专家跟医学生分享在海外的工作和学习心得;或是组织医学生观看医学主题的英语电影;再有开展医学英语角,邀请医学生和医生中的英语爱好者一起参加。另外,还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创建各类学生社团,如诗词社、音乐团等,积极营造校园的人文氛围。此外,要通过校风、学风等校园精神,图书馆、教学大楼的设施环境,板报宣传、校园绿化共同构造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给学生以无声的熏陶。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医学事业发展已逐步与国际接轨,国内的医学研究也渐渐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与认可。大批的教学和科研人员正为了医学与人文的良性互动而努力。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目前医学人文教育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学英语教学的开展。限于篇幅,本文仅粗略讨论了医学与人文的关系以及美国与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情况。但通过这些有限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医学人文教育是一项塑造人性、更新观念、改进思维、充实内涵的系统工程,还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但只要我们认准“医学人文教育势在必行”的目标,在医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前进,就一定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生。
作者:王恬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医学英语教研中心
第二篇
一、医学人文教育的背景与现状
一是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存在着不合理性。由于医学人文教育尚未形成学科优势,缺乏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导致部分高校的医学人文课程开设不规范,设置随意。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将人文教育设置为选修课,且片面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混淆,偏重对政治信仰的强调,缺乏对生命的关注和伦理的思考,使医学人文教育失去了应有的空间。
二是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内容偏重理论记忆,缺乏与实践的结合。教学内容侧重概念、理论原理和知识框架的讲授,与社会实践脱节,缺乏引导学生从医学案例中剖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淡化了医学中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感到医学人文教育空洞、枯燥。
三是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课缺乏融合与渗透。医学教育应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目前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文课程设置缺乏横向联系,各自孤立,相互融合性差。
四是医学人文教育的连贯性差,未在医学生大学生涯中开展全程教育。医学人文课程的开设仅是局限于某个阶段、某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多在临床专业课开设前便结束,致使学生在关键的临床学习期无法得到人文精神的培养。医学人文教育缺乏系统性、全程性,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以及人文知识在医学中的渗透和应用能力不足。
五是医学人文教育的形式单一、方法陈旧。医学人文教育多重视理论教学,有的甚至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教育形式简单,教育阵地只固定在课堂,尚未开拓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育空间。
二、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途径
分析国内外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和研究成果,虽然医学人文教育发展迅速,但仍偏重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理论的构建。真正将医学人文教育渗透到学生内心的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与途径还有待深入探索。笔者在深入研究中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发展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探索了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新途径、新思路。
1.开展全程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人文课程应从医学生步入学校开始,贯穿于大学教育始终。按照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性的设置相应的课程与学习模式。实施临床前期、临床见习期、临床实习期的全程医学人文教育。重点加强临床见习期、实习期医学人文教育的渗透,从医学人文角度进行案例分析与专题讲解,开展床边教学,让学生亲自与病人沟通,询问病史、查体等,使学生建立真实的情感体验。引导医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用医学人文知识,能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多个层面去分析、解决医疗问题,使临床见习、实习既是医学专业技能实践的过程,也是医学人文素养形成的过程。
2.改革传统医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产生不同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可运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哲学问题”“社会问题”“伦理问题”“法律问题”“案例问题”等为导向,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其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探讨与交流中独立构建知识体系,勇于面对当前医疗卫生服务面临的难题,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关爱病人、敬畏生命的道德观念。通过布置团队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模拟临床情景,分配给学生不同角色,可使其扮演医生、护士、病人、家属等角色,在医疗实践过程中感受人文关怀的意义,体会人文精神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总之,采取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把人文教育渗透、融合到医学专业教育中,从而促进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3.营造医学人文教育的浓厚氛围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对提高学生人文道德修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就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形式。一方面打造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突出人文特色,具有文化品位和艺术价值的景观,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定期举办人文专题讲座和读书活动,开展医学生义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人文教育。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医学人文教育能力
教师通过“教”把自己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品德传递给学生,学生经过吸收、内化,最后形成自身素质。教师自身良好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提升。因此,只有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养,才能培育出高素质人文内涵的学生。强化教师人文教育能力首先要注重教师师德培养,在校园里树立师德标兵与教师楷模,弘扬其先进事迹,号召师生学习,从而起到激励、感染的作用。此外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对非医学出身从事人文专业教育的教师培训相关医学知识,给予一定时间安排到医院参观学习,完善其知识结构。另一方面通过举办人文教育培训、讲座、进修等形式督导教师进行医学人文科研,深化改革医学人文教育方法和内涵,有效的提高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及医学人文教育教学能力。
5.开辟医学人文教育的网络环境
开辟医学人文教育的第二课堂,利用网络平台如教师博客、QQ群等,建立学生与教师间的随时互动,针对热点问题、典型病例展开讨论并进行知识共享,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人际沟通、语言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将人文精神内化,让人文内涵无形的融入到临床实践活动之中,促进其医疗过程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三、总结
总之,医学人文教育要打破学科界限,与医学专业教育融合渗透,要在医学生整个大学期间乃至职业生涯中全程接受教育和不断学习。并采用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再将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融入到临床工作实践中,从而真正达到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
作者:宋瑞佳 郭树怀 彭玉荣 单位: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省教育厅
第三篇
1超越:医学人文教育之本体意义
对于医学生和医务人员来说,医学人文教育就是对医学领域应然世界的话语表达,它要求医学生、医务人员用应然的、理想的标准来对现实行为作出各种客观的人文评判,并以此引导自己的行为向合乎人文要求的至善方向前进。因此,医学人文教育的要旨不仅在于传授医学人文知识,更在于通过传授医学人文知识使医学生、医务人员能够懂得医学实践中自己的行为“应该”是怎样的以及如何养成实践这种“应该”的坚定医学人文信念。教育以及人自身的特性都规定了医学人文教育必然具有超越的意义。尽管医学人文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一种精神活动要适应现实、受物质生活的制约,但医学人文教育的作用绝不是对现实行为、现实关系的复制与再现。医学人文教育在适应现实的同时也孕育着对现实的超越,即按照某种超越于现实的教育理想促使医学生、医务人员去实践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没有这种对现实的超越,医学人文教育只能趋向于孤芳自赏甚至逐渐消亡。
2医学模式嬗变的现代反思:生物医学模式的人文缺陷
医学模式是人们在医学科学发展和医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关于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总的看法或基本观点。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西方医学开始进入了实验医学阶段,由此形成了与之相应的生物医学模式。由于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各种人造器官等博大而精深的科学知识体系和临床技术,因而生物医学模式的强大影响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期。医学的对象是完整的人,然而,临床实践中由于生物医学模式片面注重于人的生物学属性而忽略了人的社会学属性,由此导致生物医学模式规避了人的情感、心理、行为和思想等因素在疾病生成中的存在,削弱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限制了人们从整体上去全面把握人体各方面的内在联系以及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此,建构一种全新的、完整的医学模式逐渐成为全球共识,这种全新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因素当作全息或整体来认识疾病和健康问题,努力提高人类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素质,并力求从整体上保持人体健康。显然,新医学模式是对生物医学模式的超越,是医学自身内在发展规律的外在体现,这种超越和体现的凝聚点就是真正确立了医学中的“人”的存在,原先距离“人”越来越远的医学正变得越来越近了。因此,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说回归人、回归社会、回归医学的人文性既是医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医学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也是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在价值诉求。
3医学人文教育:在超越中提升
瞩目于医学人文教育,并从新的意义上去认识它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于1967年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独立建制的医学人文学系。1969年,美国最早的医学人文学术团体即“健康与人类价值学会”成立。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在《医学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英国总医学委员会在《为21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在医学教育和医学实践中要加入更多的医学人文学科特殊模块,以达到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以至相互包容。日本针对医务人员缺乏人文知识的问题实施了“全人的医学教育”。2003年,悉尼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2004年,澳大利亚医学人文协会宣告成立。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医学教育在新世纪的全面健康发展,2001年,原卫生部、教育部联合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亦明确指出:“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时至今日,这场弘扬医学人文本性的医学人文教育运动在世界各地处在方兴未艾之中。应该看到从物质主义泛滥、技术主义冲击、生物医学模式的人文缺陷中对医学的拯救,是当前的医学人文教育运动承载着现代医学涅?重生的历史使命之所在。因此,时代赋予医学人文教育以新的超越的意义,这种超越并不是传统医学的再版与重现,而是一种深深烙上超越物质主义、医疗技术至上主义、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等历史印痕的质的飞跃与提升。为此,如何促进医学人文切实走进临床、为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进行价值立法理当成为医学人文教育超越意义的终极依归。
3.1确立并践行先进的医学人文教育理念
医学人文教育理念是人们对于医学人文教育这一社会现象、社会互动及其蕴涵价值的根本判断和整体看法,反映着关于医学人文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与价值追求,对于医学人文教育行为的发生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当前的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必须做到既要摒弃那些诸如重医学轻人文的教育理念,还要剔除将医学人文教育仅仅等同于医学人文知识传授的知识性医学人文教育倾向的思维。实际上,先进的医学人文教育理念不仅应帮助医学生去获取、掌握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技能,还应积极引导医学生对为何而生问题进行意义思考和体察。唯其如此,这样的医学人文教育才能在几近碎片化的生活世界中为医学生的心灵提供一片宁静的港湾,进而使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3.2设定良医培养目标并促成其实现
教育目标是教育行为的价值指向和目的依归。随着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亦逐步提高。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在制定面向21世纪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一样应当是医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因此,慎重甄选向适于医业的青年学子,施以基本的医学教育,并训练医疗工作的基本技能,以期其成为能终身学习、以服务为志趣、具有悲天悯人胸怀的医师便成为当今医学教育的主要责任。而设定具有精湛医技与高尚医德之良医培养目标并促成其实现无疑既是满足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实践医学教育主要责任的逻辑起点,更是衡量现实医学人文教育行为有无实效性以及实效性大小的重要价值尺度和根本价值依据。
3.3培育并弘扬高尚的医学职业精神
医学职业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性存在是涌动在医学目的、性质、价值、活动和境界等范畴之中的血脉,是贯通医学各领域并发挥灵魂作用的精神内核,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医学的本质所在。由于“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是医学职业精神的目标追求”,因此面对医学人文教育涉及的知识和学科较多而学时有限的现实,在当下的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就必须牢牢把握培育并弘扬高尚医学职业精神这一教育主题。培育并弘扬高尚的医学职业精神,对于强化医学生在未来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爱人知人、建立和谐医患关系、选择正确医德行为必然具有积极的影响。
3.4创新并实践多元互动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
医学人文教育同其他任何教育活动一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间存在着各方面的教育要素与非教育要素的交互影响与多元互动。因此,要想有效协调系统内部要素、外部要素以及内外部要素之间的多方良性互动合作,要想自觉抵制系统内外各种消极要素的负面影响,就必须坚持创新并实践多元互动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只有在医学人文教育的学科建设、师资培养、教学方法改进、课程体系设置、教育教学研究、社会实践教学空间拓展以及在与医学专业教学的贯通融合等方面实现多元的良性互动,并形成强大的、永续不断的教育合力,医学人文教育方能不辱自身肩负的时代使命,进而充分彰显自身固有的超越魅力。
作者:时统君 吴永平 单位:徐州医学院社会科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