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谈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学中医学人文教育,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逐渐被大家接受。人们逐渐认识到医学技术和人文精神在医学诊疗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总结了康复科住院患者的心理特征和中国医科大学目前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教育现况,探讨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为具体教学模式的改进提出了若干建议。关注人文教育,提升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构建顺应形势需要的人文教育模式,对未来康复治疗师的内涵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康复治疗学;医学人文教育;康复医学;岗位胜任力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医疗仪器、设备为疾病的检测、诊断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精确性,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医务工作者也因为这些冷冰冰的设备取代了古老的“望闻问切”,从而忽视了充满人文的温情医学。暴力伤医事件屡见不鲜,如何从根本上缓解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成为广大医务教育者关心的话题。由此,致力于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体现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逐步突显。康复医学科因其本身的特殊性,医学人文教育尤为重要。
1康复医学科患者的心理特征
康复医学的概念始于20世纪中期,是一门新兴学科。康复医学和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并称为“四大医学”,它是以研究病、伤、残者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治疗为主要任务,以改善病、伤、残者的躯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一个医学专科。它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各类残疾人及各种慢性疾病患者。目前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患者主要病种为脊髓损伤、脑卒中、骨折、小儿脑瘫等,年龄分布从几个月到近百岁,这些患者都有同一个特点,就是长期受病痛折磨。中青年患者患病前多为家里的生活及经济支柱,患病后不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反而需要家庭人力及经济支持,这对患者及家属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及经济负担,对于兢兢业业的社会建设者而言,残障更是直逼尊严的拷问。老年患者本身即面对身体机能的减退,易出现焦虑、抑郁和自卑等不良情绪,当因各种原因致残的时候,多数患者自觉变成了家庭的拖累,这是对患者心理的再次打击。有荟萃分析显示,仅脑卒中的患者,卒中后抑郁的患病率为18%~33%,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康复,而经过心理社会干预的患者,康复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1-4]。所以在康复医学科住院的患者,可能较其他医疗科室有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通过良好的沟通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诉求,还可能成为医患纠纷的导火索。因此,康复医学科的临床治疗中,不仅需要关注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更应该及时给予患者心理干预和人文关怀。
2中国医科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目前的教学情况
中国医科大学从2013年起开始招收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本科生。在专业定位的框架下,以当代康复医学的先进教育理念为主导,以康复治疗和岗位应用转型为契合点,以国家医疗改革为导向,以造就高素质岗位胜任力人才为目标,逐步形成符合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临床需求、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技术专业。康复治疗学专业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岗位胜任力要求,以原有培养方案为基础,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优化课程结构,减少总教学学时,梳理课程板块,整合相关课程,增加临床及专业实践课比例,开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4年的培养时间里,前3年为理论课程的学习,最后1年为临床实习。其中理论课程共44门,包含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外国语、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及专业课程。平均每学期7~8门课程加上期末的理论考试模式,给学生造成了较沉重的课业负担。在该模式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理论知识的掌握及临床技能的提升上,而忽视了医学人文的教育。学生接触患者后在沟通过程中即暴露出各种问题。
3康复治疗学专业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社会和人群,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逐渐被大家接受。人们逐渐认识到医学技术和人文精神在医学诊疗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相信每一位医学生都听过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了医学、揭示了医学的真谛[5],即医疗过程中同样需要心理上的支持。现阶段医技人员关注最多的是疾病的诊断、治疗,指导实习医生最多的是如何建立临床思维以及掌握相关专业技能知识,然而忽略了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不是最终目的,促进人类身心健康才是医学的最终目标[6]。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教育有其特殊性。首先,康复科患者住院期间与治疗师接触最多,相比管床医师,部分患者更加依赖治疗师,且对高年资治疗师更加信任。刚参加工作的治疗师初入临床,技能操作不熟练,加之缺乏自信及沟通经验,很容易造成患者及家属对其专业水平的质疑。但是在临床中也能看到,部分新入职的治疗师也能受到患者青睐,这部分治疗师大多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平易近人”。他们能通过与患者及家属的接触充分了解患者的诉求,进行换位思考,切实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体会其所承受的苦痛和面临的困境,从而发自肺腑地去关怀、同情、理解和尊重患者本身。这些情愫体现在一言一行当中,自然而然地被患者接受,得到患者的配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康复科患者本身心理问题较其他科室患者突出,因此加强康复治疗师的人文教育,在治疗师的言行中体现出对患者的关怀有助于改善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提高肢体功能恢复效果。
4改进教学模式
4.1优化课程结构及考核模式
参照国内其他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办学经验和世界物理治疗联盟(WCPT)物理治疗师专业准入教育指南,根据学校教务部门、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教师的意见及建议、99~101期(2013—2015级)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的反馈,本专业整合相关课程,缩减与本专业相关性不强的医学基础课课时,增加临床及专业实践课比例,实践课比例高达66.7%。同时也对考核方式进行了相应改革和调整。期末考核成绩由笔试及平时成绩组成,根据课程内容,平时成绩包括小论文撰写、小演讲等考核方式。这些举措无形当中减轻了学生的考试负担,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实践课程中,增强动手能力,以期在毕业时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进入临床工作也能更加自信。
4.2改进教学模式
新冠疫情期间,以网络授课为契机,本专业增加了课前预习的教学部分。正式课程前,由任课教师以雨课堂的模块发布预习课件,课件上多为授课的重点内容,学生预习后完成相应的考试题目;正式课堂中,预习课件的部分内容不再重复讲述,这样便节省时间增加临床相关病例分析讲解。同时实践课前要求学生录制重点操作视频,教师会对每个操作进行指导纠错,课程中再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提高对重点技能的掌握。目前,国内外均有康复专业医疗机构引用工作坊的模式进行教学[7,8],均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国外亦有文章报道,应用工作坊的模式进行训练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增强了对本专业的了解度,为未来的工作增添了信心[9]。因此本专业试验性地将“工作坊”的模式应用到病例分析中,进行角色扮演,引进临床真实的情景模拟,使学生切身体会患者感受,学会换位思考。同时在实践课中增加实践机会,使每个人都参与进来,亲自体验康复治疗仪器及器械,以期在真正操作仪器时准确判断仪器正常运行状态,同时提前告知患者治疗感受,赢得患者信任。
4.3注重医学人文知识传授与医学人文精神培养
目前本科教育课程内涵盖人文医学的课程有医学伦理、物理治疗从业基础2门。但是医学人文教育不应只停留在形式,而应渗透到日常教学、工作中。传授人文知识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体现,通过这一知识积累的过程,学生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命意义等主题理解日益加深,情感体验日益丰富。学生自发关注和思考生命价值、人与自然社会间的和谐发展等问题,并在道德情感方面有自身领悟。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对教育做过这样的阐释:“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假使学生仅以通过考试为目的,简单机械地获取人文知识,以应付态度完成学习,或在学习过程中仅限于知识的记忆和背诵,缺乏独立思考和共情的过程,医学人文教育的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只有把知识传授和精神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情感层面的启发,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这种情绪,才能有效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10]。同时也应该提高教师的医学人文素养,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学生从教师和患者的第一声招呼,到规范的问诊,细致耐心的查体,到温柔的操作治疗,无不穿插着人文关怀,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逐渐接受、熟悉掌握康复诊疗过程中如何具体地体现对患者真正的人文关怀。利用科室宣传板及电子设备,播放一些患者日常生活指导视频、常见问题小贴士等,使患者感受到关爱的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到积极的人文氛围。
5小结
医学人文教育是高校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研究方向。探索新形势下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学模式,应该适当调整知识化倾向的教学思路,同时积极拓展教学方式方法。医学人文教育需贯穿医学教育及医疗工作始终,提高康复治疗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对提高岗位胜任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内涵建设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作者:冯思宁 张立新 崔倩 周凤华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康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