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影像为载体的人文素养教育指向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以影像为载体的人文素养教育指向,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以影像为载体的人文素养教育指向

摘要: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高校一顶重要的工作,将影像艺术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无疑是一种教育手段的创新,影像作品中丰富的人文内涵直观丰富,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关键词:人文素养;影像力量;教育指向;内涵设计

1人文素养的教育指向

1.1功利主义观念影响人文素养的提升

以高校图书馆为例:新书采购逐年增加,但读者阅读量却是逐年下降;图书馆里座无虚席,却是考研的人挤走了阅读的人。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智能手机等阅读设备的普及带来了“碎片化阅读”,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受到冲击;二是考研与就业的压力无形中占据了学生阅读的时间。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漫长过程,需要读者用心去感悟文学、艺术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才能达到目的。但就业与考研的压力还是让学生不得不选择面对现实,大部分学生除了学习自己专业、考研、考编的课程外,很难再有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欣赏艺术作品,只能在零碎的时间里通过手机阅读一些自媒体上的“速食文化”。虽然人文素养的厚度有益于人一生的发展,但追求“短、平、快”的现实主义显然更实用,严酷的社会竞争无形中也剥夺了年轻人深刻阅读的时间。

1.2热衷于流行文化,淡漠于中国传统文化

年轻人对于新生事物具有天然的接受能力并且勇于尝试,他们热衷于流行文化,眼光国际化。在世界互联互融的今天,开放的国门带来了国外的文化、流行元素和价值观念,这其中也包含着许多糟粕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不成熟的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冲击难以辨别出真假与好坏,盲目地追星、崇洋而没有了是非观念,在追求国外文化和时尚品牌时却疏离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认为来自于发达国家的一切都是时尚和正确的并全盘接收,而国内的一切则是打上了落后陈旧的符号,缺乏对自己国家、社会历史的了解,甚至于在网络上把民族英雄、国家苦难拿来调侃,这不仅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也是一种缺乏人文素养的表现。

1.3理想信念缺失,利己主义盛行

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引起社会的深层变革,也带来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更加强调个体的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一些不好的文化思潮也逐渐泛起,侵蚀人们的思想观念,致使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盛行,家国情怀理念淡漠。大学生极易受到这些错误观念的影响,将集体主义与实现自我价值对立起来,主流价值观念认同感不强,错误地把财富与权力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忽视了自身应该承担的国家与社会责任,在价值主体、取向和目标上呈现出自我化、实效化、短期化的特点,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注重是否有利于自己,倾向于索取。盲目追求自由,但忽视了自由是有限度的———其前提是守法,其规约是责任,其境界是奉献。信仰迷失也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生活中迷惘困惑、虚度光阴。这一切都体现出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与不足。

1.4审美情趣偏颇

当今网络文化对青年人的影响巨大,它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兴起,具有开放性、娱乐性、大众性等诸多特点。普通网民借助于网络平台,广泛参与了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大众参与的网络文化必然存在着一些低俗的糟粕,网络传播的兼容并蓄以及传播内容的广泛性,使得一些低俗、媚俗、炒作等丑陋现象在网络上横行无忌,给大众带来了严重的视觉冲击。资本逐利的竞争致使一部分网络文化的经营者和参与者突破了法律和道德的责任底线,毫无下限地炮制一些丑陋的恶俗、恶搞来博取网民的关注,逐渐形成了一种网络“审丑”的恶俗文化。“网红脸”“筷子腿”等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人们在审美观念上的偏颇。这些社会问题易使青年学生形成美丑不分的低俗化态势,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主流审美价值的树立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2以影像艺术为载体人文素养教育的优势

2.1影像作品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从影像艺术诞生至今,摄影者用影像的语言记录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见证着人类历史变迁的过程。摄影作品源于生活,内容涵盖社会发展各阶段、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精神风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战争和平、自然风貌等诸多方面,在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生活的同时,也体现着摄影者对生活的态度和评价,对社会、生命和自然的关注与敬畏,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体现在影像的社会价值、思想和艺术等不同层面,学生在欣赏影像艺术作品时,也会受到作品的影响和教育,其内在的人文元素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影像具有直观性的教育力量

我们正处在一个读图的时代,优秀的影像作品表现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图像传递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对世界的解读和审美表达,并试图通过影像去引导民众认识事物的本质,探求事实的真谛。影像与生俱来的见证性特征,让图像所传达的情感真实而又直接,具有直击观者心底的力量和一图胜千言的说服力,并给观者很大的空间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和社会的责任,其内在的人文精神往往会引发观者的共鸣。比如解海龙先生拍摄的“希望工程”标志性照片《大眼睛》,女孩手握铅笔、抬头听讲,清澈明亮的眼睛闪烁着童真和对知识的渴望,所传达的人文内涵震撼人心,时至今日依然传递着历久弥新的温暖与力量。他的一系列摄影作品有效推动了中国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希望工程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公益事业,改变了几百万少年儿童的命运。

2.3立体的影像语言相比传统的平面说教更易于学生接受

时代的发展呼唤着教育手段的创新。处于心理蜕变期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渴求独立自由,厌恶教育者居高临下式的说教,这就使得当代大学生与传统的人文素养教育之间的距离愈发扩大,枯燥的、形式单一的人文教育难以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教育效果不尽人意。而以影像艺术为载体的人文教育包含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形式,是一种立体的呈现,图像营造出的身临其境的直观感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教育者所传达的教育理念,避免了“耳提面命”式的平面灌输,引导学生在审美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借助于影像艺术作品的感染力,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3影像阅读欣赏中的人文素养内涵设计

3.1正确定位自我,崇尚家国意识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告诫人们:认识你自己。先贤的至理名言在今天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客观地认识自我,是立人做事的根本,也是人文教育的核心所在。客观地认识自我、准确地定位自我,才能正确地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坦然面对人生中的成功与失败。《礼记》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蕴含着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密不可分的道理。只有把个人抱负与家国情怀熔融合一、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才能获取人生的最大成功。“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影像作品中特别是那些勇于奉献的青年人的形象足以引起同龄人情感上的共鸣,唤醒他们的家国意识。

3.2认识民族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开放的中国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科技文化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但中华文明是我们发展的根基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融合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构成了中华儿女独特的精神世界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脊梁。当代青年学生应该秉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放飞青春梦想。影像作品中有着丰富的中华优秀文化素材,如我国各民族传统服饰、建筑、美食、风俗、宗教、节日、艺术等,直观地为学生认识我国优秀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打开眼界。

3.3摒弃丑陋恶俗,建立正确审美

审美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多样性,在当下这个价值多元、各种文化观念交织的时代,社会包容性扩大的同时,低俗的、庸俗的、恶俗的文化不免沉渣泛起,无形中扭曲了国人的审美观念,特别是青年人的审美趋于肤浅化、畸形化。因此,在人文素养教育中必须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正确分辨美与丑、高雅与低俗的界限,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崇高的人生理想。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影像艺术作品中既包含着的各种各样的形式美,也蕴含着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之美,通过影像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

作者:孙琳 朱茂富 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