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医学与课程下全科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基于叙事医学与课程思政的视阈耦合,通过研究叙事医学的内涵与价值,分析全科医学教育中践行叙事医学的必要性以及在实施课程思政的优势的基础上,研究全科医学生的医患沟通力与人文胜任力的赋能路径,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卓越全科医学人才,进而将社区医疗服务“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关键词]叙事医学;课程思政;人文教育
后疫情时代下,维护全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关键在于高素质医学人才队伍的建设。而全科医学人才作为我国居民健康的守门人,肩负着基层全民医疗保障的重任,其培养模式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强化中国医疗服务的人文关怀,重塑和谐的医患关系,全力推进健康中国的战略[1]。这就要求在全科医学生的医学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其精湛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临床技能,还要注重对医学人文胜任力和医患沟通力的培育,强化医德医风教育,强调医学职业的利他性和奉献精神,培养其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然而我国医科院校普遍“重医学专业知识、轻医学人文素养”,大部分医学院校尚未开设医患沟通教育系列课程,医学人文类课程开设比例更是偏低,从而造成了医学与人文的疏离、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弱化和医患沟通教育缺位的现状,这些对于全科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建设以及和谐医患关系的重塑都是不利因素。近年来,在国内外新兴起的一种医学教育理念———叙事医学,它不仅是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医科生医患沟通力的提升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本文借鉴国外叙事医学教育的发展,并与我国新时代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相耦合,实施协同联动,全面提升全科医学生的人文胜任力和医患沟通能力,旨在为健全我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推动我国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
一、叙事医学的内涵与价值
(一)叙事医学的内涵
2001年,哥伦比亚大学的医学人文学博士丽塔•卡伦在美国医学协会期刊上首次提出“叙事医学”这一教育理念,将医学叙事能力的培养放在医学教育的显著位置,意在将文学叙事与医学相结合,探索文学叙事在医学中的价值。卡伦认为“叙事医学是在医学实践中运用叙事能力来践行医学,对疾病的故事和困境进行认知、吸收、解释感动并回应,这样能够弥合医生和患者的距离,创造出和谐的医患关系”。当下,叙事医学已成为文学与医学领域研究的新范式,叙事医学教育在国外医学院校蓬勃发展。据美国医学协会在2009年的统计,被调查的125所美国医学院校中,有106所开设了叙事医学的相关医学人文课程,并且至少有59所将叙事医学相关课程列为必修课程[3]。
(二)叙事医学的价值
叙事医学将文学与医学、人文与技术、患者与疾病、身体与心理、治疗与慰藉等巧妙地结合起来,重新彰显了医学的价值和张力。第一,叙事医学延展并深化了医学人文研究。叙事医学是跨学科研究,它在医学的基础上融合文学、美学、法学、沟通学、心理学等多门人文学科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因此叙事医学为医学人文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叙事医学通过叙事将文学和医学整合在一起,在医学中加注人文关怀,使人文精神重新落地医学领域。叙事医学研究的逐渐深入也将医学人文研究推向全新的高度。第二,叙事医学将现代医学思维从生命建构转向社会建构和文化建构。叙事医学在肯定生物因素影响疾病的同时,更在开阔的文化境地中解析患者与疾病,全面考虑患者的生活境地、心理感受、情感体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伦理道德等[4],全面解构社会、文化、个人等因素对于疾病产生和发展的作用,以社会建构和文化建构的视域全面考量患者和疾病[5]。第三,叙事医学有助于医患共同体的形成,为重塑和谐的医患关系开辟了新路径。首先,叙事医学为医务人员进行科学严密的诊断提供更丰富详尽的信息。医务人员在倾听和书写患者疾病故事时,能够挖掘利于诊断病情的隐匿线索,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5]。其次,叙事医学通过平行病例、叙事写作等方式培养医务人员的理解、解释及反馈的叙事能力,提升对患者的理解力、共情力及对自我医疗行为的反思力,实现医患间的信任、配合和包容。最后,叙事医学在医务人员完成医学叙事时,有助于医务人员宣泄自身的消极情绪并保持积极心态;而患者在叙事疾病的同时,能够疏导心理、缓解病痛和对疾病的恐惧,建立战胜疾病的自信[5]。
二、在全科医学教育中践行叙事医学的必要性以及实施课程思政的优势
(一)在全科医学教育中践行叙事医学的必要性
1.促进全科医学“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相比于专科医学,全科医学所强调“以人为本”的特定理念,以及全科医学所服务的对象、内容、模式、目的和医患关系的特点,都决定了全科医学教育更应强化医患沟通力和人文胜任力的培育。全科医生的职责不只是治疗疾病,更应从“全人”的视角去理解居民的健康需求[2];全科医生不仅要熟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更要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家庭背景及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和困境。唯有如此,全科医生才能真正走近患者,全方位了解其健康问题,并为其制定适宜的个性化医疗服务方案。而将叙事医学的教育理念融入全科医学教育中,恰好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在全科医学教育阶段习得叙事医学能力的全科医学生,在将来社区医疗服务阶段的诊疗过程中会更加关注病患的身心需求和主观感受,并为其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
2.有助于构建长期稳定的医患关系
全科医学倡导全科医生要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有效、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维护,因此应构建一种长期稳定的医患关系。全科医生走进社区和家庭,通过健康管理、门诊治疗、信息推送、慢病随访等方式为社区家庭提供精准的健康服务。具备叙事医学能力的全科医生在服务过程中,能够认真倾听并吸取病患话语中利于诊断疾病的隐匿内容从而进行科学严密的诊断;在与病患沟通交流过程中会使用通俗易懂的日常叙事语言,尽量避免艰涩难懂的医学专业术语;利用医学叙事技巧与病患产生共情,走进患者的内心,切实感知患者的痛苦和挣扎并做出相应的反馈,这无疑会弥合医患间的距离,赢得患者的信任,增强患者的依从性,最终构建长期稳定的医患关系。
3.减轻未来职业的倦怠感
全科医学生迈进工作岗位之后,将长期在社区和基层服务,相比在大医院工作所带来的挑战,全科医生的工作繁复而平淡,久而久之,不免会产生职业的倦怠感。而将叙事医学融入全科医学中,医生倾听各种患者的疾病故事,反思疾痛给患者带来的苦难,并和不同的患者产生共情,毫无疑问会给全科医生平淡无奇的工作增添一定的新鲜感,能够减轻职业的倦怠感。
(二)在全科医学教育中实施课程思政的优势
全科医学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而这也是课程思政的立足点,两者共同的价值导向为其相互融合贯通提供了可能性。课程思政融入全科医学教育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一,课程思政强调全课程参与,整合了各门课程丰富的教育资源,且与全科医学人文教育存在很多的交叉点,可共享丰富的资源库,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第二,课程思政强调全员参与,集中各方力量,参与的教育主体广泛多元,相互协作,形成合力;第三,课程思政突破传统课堂的限制,其教育场域更具有空间延展性,可利用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等各种教育场域[6],教育的过程更具有持续性和动态性;第四,课程思政不再局限于政治理论课,所有医学课程都应渗透医德医风、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医患沟通等医学人文元素,网络媒体使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第五,课程思政能够挖掘隐形的医学人文教育功能,可利用语言课和医学实践活动,隐潜地培育全科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思政素养。
三、叙事医学与课程思政视域耦合下全科医学生的医患沟通力与人文胜任力的赋能路径研究
全科医学生的医患沟通力与人文胜任力培育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创新思路,优化路径,本文基于叙事医学与课程思政视域的耦合,探寻出一条切实有效的赋能路径。具体的路径实施如下。
(一)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协调
首先,医学院校的专家学者和研究小组要切实发挥咨询、研究和指导作用,加强宏观指导和微观把控,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从全局的角度做好顶层设计[7]。其次,成立本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逐步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确定职责分工和工作内容[7],突破障碍,助力医学生医患沟通力和人文胜任力的培育。再次,借鉴国外开展叙事医学教育的相关经验,将叙事医学教育、思政德育、医患沟通教育融入到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教学、管理、服务、科研、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协调好理论教学和实践学习、选修课和必修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7],统筹安排,使各个环节、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促进,全面贯彻落实全科医学生医患沟通力和人文胜任力的培育。
(二)打通学科壁垒,优化医学人文教学师资团队
目前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师资配备不足,个体差异较大,且不同的医学人文课程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因此,要打通学科壁垒,优化医学人文教学师资团队,切实发挥好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作用,建设一支能够满足现代医学教育发展需求的师资队伍。第一,不仅要提高教师专业教学的能力,更要切实提高教师实施医学叙事和课程思政的能力,强化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医学人文素养;第二,各学院的教师应加强与思政课教师的全方位长效合作,发挥思政课的理论优势,推动师资联动与课程融合;第三,打造课程思政的示范样板,选拔课程思政的优秀教师,推选课程思政的优秀教材和作品,组织课程思政公开课,全方位调动医学专业教师践行课程思政的积极性[8],将课程思政化为教书育人的自觉行为,终身培养自身的人文和思政素质。
(三)转变教育理念,整合课程资源
首先,医学院校应该转变“重理轻文”的教育理念,从思想上认识到医患沟通力和人文胜任力是全科医学生的核心能力,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去培育。其次,将全科医学生的医患沟通力和人文胜任力培育贯穿于叙事医学教育、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之中,整合各类课程资源,协同联动,形成教育合力。挖掘每门课程的隐性医学人文教育功能,将人文胜任力和医患沟通力的培育渗透进全科医学所有的医学专业和人文课程之中,从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见习实习等环节着手,相互协作,全员全课程全过程参与,逐步完善全科医学人文教育体系。
(四)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手段,丰富教育载体
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全科医学生课业负担繁重,人文课程教学时数有限,且多以选修课形式为主,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并且传统的人文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也无法很好地考察学生的人文胜任力和医患沟通力。因此,从教材、课程、教学、考核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创新教育手段。第一,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首先,在不增加学生专业课的基础上,在中低年级全科医学生必修的思政和人文类课程中搭载叙事医学模块,增设医患沟通访谈教学实践,从叙事医学的理论学习、叙事文本的解读教学,到叙事能力与医患沟通力的训练和培养,逐步完善人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在临床实习阶段进行叙事医学和医患沟通两大核心技能的培训。其次,丰富医学伦理学、医学文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卫生管理学、医患沟通学等课程内容,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和课程的特点,实行进阶式教育,将人文胜任力和医患沟通力的培育贯穿全科医学教育的始末。第二,创新思政和人文教育手段,丰富教育载体。将全科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医德医风的培育、职业理想的树立与医学人文素养的培育相结合,以学生为本,创新教育手段,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培育体系,多管齐下,提升思政和人文教育效果。丰富课堂、课下、网络、社团等教育载体,搭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学习平台,实施“课堂—实践—网络—教材”四位一体的课程建设模式,建立有效的激励、引导、监督机制。
(五)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纳入学分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
第一,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将全科医学生的医患沟通力和人文胜任力的培育与全科医学教育的见习、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各类志愿服务等实践环节相结合,避免纯理论的生硬灌输,综合制定全科医学生的医患沟通力和人文胜任力的训练和培育方案,增强该模式的可行性和实操性。第二,将各类实践纳入课程的学分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之中,督促和引导全科医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实践活动,并在行动上积极参与,加强医学人文素质和医患沟通教育的力度,使学生能够将医学人文和医患沟通的理论知识切实转化为医患沟通力和人文胜任力,为以后走上职业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加快新媒体智慧教育的应用
新媒体时代,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已成为当下医学生的潮流;并且网络媒体上充斥着有关医疗行业的各种碎片化信息,对全科医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职业认同和思想观念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应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发挥微信、微博、抖音、快手、QQ、飞信等新媒体工具的作用,搭建有关医患沟通和医学人文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论坛及网站,推送丰富的医学人文资源,展现医学人文活动的成果[6],强化网络交流互动,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实时了解医学生的思想状况,普适无缝地将医患沟通教育和思政人文教育贯穿于全科医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实现对医学生知识传授和德育引领的统一,有效提升全科医学生的医学人文和思政素养。
(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医学人文环境
优良的医学校园文化、浓厚的医学人文环境都是对医学课堂的有益的延伸和补充。因此在医学院校,要加强校园医学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医学人文环境,从校园建筑、校园标语的布置到医学人文景观的修建,从人文讲座、学术报告、校园活动到校园文化品牌的打造,打造“德术合一”的校园医学文化环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浸润,价值引领,修身养性[6]。第一,在学校建筑的楼道、林荫大道上展示医学人文名家名言名句;在教学楼的大厅展板上宣传中英版面的医学生誓言誓词;利用学校电台广播对“德技双馨”的医生进行事迹宣传。第二,医科院校应多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人文教育活动,如:组织举办医学人文社团、医学叙事培训、医学人文演讲赛、医学人文沙龙、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知识竞答等活动;举办“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同心抗疫,青春绽放”的心理抗压挑战赛;开展“医者仁心、最美逆行”的微党课;评选“最美医学生”,邀请在肺炎疫情肆虐期间曾经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的郝莺歌等我校优秀医学生做讲座等。
作者:马斐 单位: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