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专业课教学中人文教育的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因受功利、实用主义的影响,人文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缺失,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状况更加堪忧。因此,通过专业课教学渗入人文教育是弥补高职人文教育状况不佳的有力举措。时刻秉持人文渗透的理念、充分把握人文教育的特点,以身作则、创设人文情景、分享人文知识、挖掘专业课中人文元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应是专业课人文渗透的具体路径。但实践中,高职教育偏重实用、教师人文素养和生源素质瓶颈、人文评价缺失等因素都会对专业课人文渗透形成羁束。
关键词:高职专业课教学;人文渗透;路径;羁束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博弈一直是近现代教育不可回避的主题。西方社会受益于科学发展,曾经一度把科学研究和专业技能教育奉为高等教育的圭臬,但人文教育的缺失随即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学教育又开始重拾西方文明经典,进行以人文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改革,促进了西方文明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经济,非常重视各种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人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忽略。高职院校更是如此,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无形中挤占了人文教育的空间。“从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来看,相当数量的学校前身是中等职业学校或是成人院校,受高校‘升格风’的影响,在没有打好基础的条件下,刚完成高职(专科)的转型,还来不及集中精力加强内涵和特色建设,忽视了学校的常规性、基础性工作,忽视了教风、学风建设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原本不受重视的人文教育,更没有了生长的土壤,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也就失去了依托。”〔1〕诚然,校园文化建设、人文课程的开设等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举措。但高职院校人文资源相对匮乏,学制短,专业课和实训课程又占主导,人文课程根本无法足课时高质量开展。因此,通过专业课教学渗入人文教育是弥补高职人文教育状况不佳的有力举措。“依靠全体教师,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是深化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高职院校专业课中渗入人文教育之必要性
《辞海》中“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西方,“人文”一词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而Humanitas则传承了希腊文“Paideia”的意思,是指对理想人性的培养、优雅艺术的教育与训练。人文是一种精神文化,具有独特的力量,可以激发人们的动机和热情,从而积极修习,提升人格。〔3〕人文教育就是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使之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正确的价值准则、健康的审美意识和丰富的内在精神世界。〔4〕也有学者认为,人文教育应该有三个要义:一是人文知识传授,二是人文环境熏陶,三是人文精神传递。它通过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使人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5〕“人文教育是关乎人、关乎人生、关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关乎精神生命的创造力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找到安身立命之根,其实质是心性建设问题。”〔6〕“人文教育应该成为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照亮学生心灵世界的精神火炬。”〔7〕人文教育与科学(或专业)教育相对应,以人文社科知识传授为载体,重点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孕育其人文价值观,从而建构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内核,使受教育者道德高尚、心性和谐灵动、目标坚定、理想高远、精神丰满。从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科学或专业教育更多属于“术”和“器”的层面,人文教育更多属于“道”和“魂”的层面,二者一阴一阳共同铸就成一个人实用而又博雅的综合素养。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8〕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的高考分数相对较低,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的学生与各类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人文素养普遍较低的现实状况。并且,部分高职学生由于家庭教育、基础教育差等原因,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读书习惯。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知识作为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部分高职学生而言是严重缺失的。基本文化知识的匮乏严重影响了他们欣赏和享受人文之美。近年高职院校进行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注重了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重视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但受学制所限,不得不大量削减人文课程和课时,大学语文、艺术欣赏等人文课程要么被缩减课时要么被砍掉。先前主要通过人文课程开设来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效果日益弱化。因此,借助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对有效提升学生人文综合素养尤为必要。
(一)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总体层面
在教育理念上,专业课教学中应把人文教育的渗透作为专业课教学目标之一,虽然它不应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应占用太多时间,但应成为课堂教学或者说是教育的灵魂,即将其视为上文所说的“道”,具体的专业课内容充其量是“术”的层面。人文教育和专业课教学内容之间应该用“道”和“术”的关系去做融合处理。道虽无形,但应贯穿在“术”之中并引领“术”。有了这一理念对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时刻提醒专业课教师重视自己的育人职责,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涵养精神世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开展人文教育的“载体”———人文知识内容广博,有些很难与专业内容融合,若无这一理念指引或人文教学目标的确立,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上讲人文知识、渗入人文理念时就会被认为“空谈”或“不务正业”,这种感觉之下必然不利于人文教育的开展。在教学方法把握上,注意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不同,应以人文知识的介绍为载体或切入点,侧重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体验”“反思”,进而“感悟、自省、内修”等途径,汲取人文精神营养,进而提高人文素养。因为人文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即人以及与人相关的人文精神、人的价值、人的本质。而一旦涉及人的精神世界,便不再同科学一样能够“求真”,不能够简单地采取完全量化的分析方法,进行客观的、中立的描述和研究,而更多地是体验被研究者的感受,加入研究者的价值判断。因此,“实验”“量化”“中立”“客观”的字眼不适用于人文学科的研究,而“理解”“反思”“体验”“感悟”却成为了人文学科学习和研究的常用词。〔9〕因此,人文教育决不能仅仅停留在人文知识传播层面,而应以人文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理解、体验、感悟、反思、内省多种方式认同人文精神,从人文价值、人文方法、人文情怀、人文思想等多种维度塑造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课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当然也应如此。
(二)人文教学方法探索的具体层面
1.教师首先要做好示范、以身作则,对学生坦诚相待
专业课上开展人文教育,专业课教师首先应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对学生最好的示范和感染。但在应试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教师,理论专业知识尚可,人文知识素养或许也有一些欠缺,因此,从诚入手非常重要,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才能让人文知识和人文情怀深入人心。每学期第一次课,重点要结合自身经历真诚地与学生交流,甚至坦诚地讲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引导学生感悟反思自我,确立目标,珍惜学习机会,规划好时间,努力实现自我抱负。然后尽可能帮助他们,给他们提供一些信息和学习的方法,这是第一层。其次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且行动上一定要以身作则,严格遵守纪律、认真备课授课,尽最大努力上好每一堂课,用自己的敬业精神和精深的专业素养影响和感染学生。“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是严格要求自己,首先做一个好老师,用认真负责的精神感染学生,为学生做一个榜样。”〔10〕再次,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真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关注学生内心的需求和兴趣点。总之,教师要尽可能真诚地以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以精深的专业功底引领学生,同时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断地自省和修身,与学生共同成长。
2.以人文情境创设触动学生,首次课以人文渗透为主
每学期第一次课,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第一次见面,学生充满好奇,听课会比较专注认真。教师要以此为契机,从自我介绍切入,时刻考虑学生的精神层面的需求,推心置腹地把自己人生的经验尤其教训“加工”后讲给学生听,尽量引起其共鸣,触动其心灵。在此过程中,重要的是把与之相连的“正向的、积极的价值判断”植入,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认同,进而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理想和目标。当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后,学生会迅速调整慵懒状态,尽快规划,主动开始学习。“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要靠体验、感悟。教师要以自己的体验、感悟去引导学生感悟,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灵魂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教师要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体会,贯穿在讲课的过程中。”〔11〕也可利用名言警句的呈现,惊醒和激发学生的斗志。第一次课,教师无须讲授太多专业课内容,大致介绍即可,教学目标应以学习方法、注意事项和人文内容为主,重在引导学生调整状态,思考人生的理想和具体目标,使之尽快转化为行动,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热忱,为以后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和提供动力。
3.分享人文精神,滋养学生的精神,渐次影响其价值观的建构
专业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学习专业知识,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每次课前或讲课的间隙利用五分钟左右时间分享自己有感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价值观,不仅可以达到人文教育目的,还可以调节枯燥的专业课堂气氛。可以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名人名言含有哲理和智慧的警句;或推荐自己看过的一本好书,最好是自己比较喜欢和感触较深的,能结合自身感悟有效引领学生去阅读和思考;也可以是一个历史上或现实的人物的简单介绍,比如民国时期许多大师的故事,本身就蕴含了丰厚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还可以是一段好的视频、一个好的节目或者纪录片、一门网络公开课、一部好的电影等。凡是自己有感触的觉得能促进自我成长的都可以推荐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和精神,渐次建构人文价值观,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课堂的深度和高度。
4.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人文元素,适当拓展人文渗透
经济法作为法学的分支学科,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元素。若要进行人文教育,进行经济法教学的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其人文元素。经济法基础理论讲授中,经济法的历史沿革、经济法的性质(带有私法性的公法)、经济法的原则(实质公平原则)、经济法的责任(严格责任)等内容无不蕴含着人文元素。比如在讲授经济法作为带有私法性的公法的性质时,可以从起源于古罗马的公法和私法的划分方法入手,谈及作出该分类的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以及古罗马的政治、法律和历史,引导学生去了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圣先贤的故事,主动探究其著作和关于正义、公平、法治等思想。在宏观调控法讲述中,结合国家宏观调控的实践,比如可引入林毅夫、张维迎等经济学家关于产业政策争论的新闻,不仅可加深学生对产业政策的理解,专家们认真的学术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定会感染学生,适时引导他们逐渐确立认真做事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理念。市场监管法学习中,通过对美国、德国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介绍,对垄断寡头“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介绍,对美国的比尔•盖茨及其微软公司垄断的介绍,美国高通垄断芯片市场的一些背景知识或案例的介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3•15”的来历以及产品质量法中一些骇人听闻的食品造假案的介绍和分析等,都可促进学生去思考、感悟,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守法意识、权利意识和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5.利用网络资源和平台,传授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
最近几年,网络的发展给课堂内容的扩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网络平台中,通过精选朋友圈、公众号等网络中有益于学生人文综合素养提高的各种素材,发送至微信群或交流平台供学生学习和浏览,同时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分享名家的真知灼见和个人学习体会,会大大扩展课堂上所要进行的人文教育内容。借助微信、网络课程讨论区等交流平台,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从当前社会问题的探讨和正能量价值观的宣传,到典型案例和社会新闻事件的推送,创设出特有的文化氛围,无疑对学生视野的开阔,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人文知识和精神的提升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此外,引导学生养成终生阅读和学习的习惯,关注社会实践等对于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都非常重要,即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人文素养教育中应被我们教育者奉为圭臬。
三、高职专业课教学中人文渗透之羁束
(一)高职教育理念偏颇和人文资源相对匮乏
许多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中过分强调职业技能培养,一切向市场需求看齐,而未能将人文教育纳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把职业教育仅仅看成是谋职的手段,忽视了高职院校作为教育机构的“育人功能”。〔12〕因而,“大学的义蕴几乎演变为一种‘授人谋生技艺的作坊’,其原本的传授心性精粹、塑造完美人格、培养高尚情操、端正生活理念的人文属性和教育意义已经淡化”〔13〕。加上过度扩招,过度关注效益,忽视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院内涵建设,难以量化和快速呈现效果的、不能迎合市场实用性目标的人文教育一般不被高职院校重视。再者,与综合性大学相比,高职学校层级低且大多办学时间短,师资、校园文化等人文资源本就相对匮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文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专业课教师人文素养瓶颈和大班教学障碍
“许多院校还缺乏激励教师进行职业人文教育的机制,教师们普遍缺乏结合专业进行人文教育的能力。”〔14〕高职院校处于高等教育的末端,教师无论从专业背景抑或是人文综合素养来讲,普遍低于本科院校。且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重视理工人才培养,对人文社科教育不够重视。尤其在教育工具论、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影响下,人文理念和情怀在教师尤其年轻教师的人格建构和自我完善中几乎无立锥之地,理想、情怀在教育场域严重缺失。“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他们的人文素养,构建稳定而又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15〕并且,由于我国当前教育资源的不足,有些高职院校不切实际地扩招,导致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大班制教学成为必然。大班制的教学非常不利于人文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人文评价指标缺失致使激励机制缺乏
“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是落实人文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16〕在课堂上渗入人文道德素养教育,本身是教师的职责,教师理应既教书又育人。但人文教育作为精神层面的影响,很难在教学评价中具体考核。尤其专业课教学考评中,很难把涵盖面非常广泛的人文教育内容量化为具体评价指标,加上某些高职院校,往往把核心技能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为评价的中心,而忽视专业课教师育人职责的考核,当然就谈不上有效激励专业课教师开展人文教育,甚至反向抑制了其主动开展人文教育的热情。如果高职教育重视并在教学评价中把渗入人文价值理念作为评价专业课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级指标,合理设计其权重,一定程度上会激发专业课教师开展人文教育的热情。
(四)社会文化断层和市场实用理念的冲击
我国传统文化曾一度被抛弃,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深入人心和被有效践行。受功用主义影响,某些人价值取向上更重视科学、实用、高效、享乐等,而缺乏理想和信念的支撑。人文教育所依托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反而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当下中国人的“短板”。“惟智主义和科学主义教育已经成为心知肚明、恪守不渝的信条,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则被更多地当作一种装饰和点缀。”〔17〕人文教育甚至与“空谈”挂钩而被主流价值观排斥。在教学中,一谈起不能直接带来物质利益的人文理想和情怀,学生少有人感兴趣。正如他们所言,他们更关心学一技之长,毕业后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挣钱和当官才是他们的主流价值追求。崇高的理想在当下不实用,更不现实。消费主义盛行下对物质的追求和攀比、就业等现实压力下大家更喜欢简单、轻松取乐,庸俗和高雅不论,能释放压力就好。
四、结语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基地。理想和信念笃定、有创新精神的实用型人才,无疑是我国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根基组成。人文教育肩负着教育的本质使命,激发和点亮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灵魂,使之充满热情,理想和信念笃定,富于创造精神和工匠精神。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通过面向市场的实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了大批满足市场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但高职生源文化素质较差、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偏重实用型专业技术,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才的人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在高职学制短、专业课为核心和主体、人文课程不能足课时开设的背景下,通过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入人文教育是解决高职人文教育不足的最佳途径。通过改革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把人文素养作为高职教育的目标之一,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充分把握人文教育的特点,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具体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影响,以身作则;把握好第一次课的特定情势,创设人文情景,激发学生反思和自省,逐渐确立目标、理论和信念;充分利用课堂间隙,传授人文知识,进行人文渗透;挖掘教材人文元素,适当拓展开展人文教育;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空间,拓展人文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是高职专业课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具体展开路径。但高职教育理念的纠正绝非一日之功。高职院校人文资源相对匮乏,教师自身人文素养也存在一定程度缺失,大班制教学对人文教育效果的不利,教学评价中人文教育评价指标的缺失,社会浮躁和市场讲究实用等因素,无疑都对在高职专业课程中开展人文教育形成了羁束。因此,通过对高职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改革完善,真正开始重视人文教育,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创造条件进行小班制教学,把人文教育作为专业课教学评价的指标之一,适当增加权重,通过举办讲座、读书会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才能与专业课程教学中人文教育渗透形成合力,最大程度提升高职人文教育的成效。
参考文献:
〔1〕〔12〕〔14〕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理想与现实〔J〕.教育研究,2007(11).
〔2〕刘献君.科学与人文相融———论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2(5).
〔3〕林丽香.高中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4〕〔赵世超.高等教育应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高教研究,2002(11).
〔5〕金雁.高职人文教育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重构〔J〕.高等教育研究,2012(1).
〔6〕张金福.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的反思与重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
〔7〕爱因斯坦.论教育〔A〕.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C〕.许良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8〕马智芳.论人文教育的三种内涵及其现实危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5).
〔9〕高宝立.人文教育: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责任———基于一项调查的分析与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7-10-01(005).
作者:田艳敏 单位: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