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学生人格教育道德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学生的自主性思维、竞争意识被全面地激发出来,价值观的多样化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目前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高校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以及心理教育的过程之一,必定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文章就目前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内容进行阐述,提出开展大学生主体性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为更好地推动高校德育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高校;德育教育;主体性道德人格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指的是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环节中,应该以尊重以及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需要为基础,通过创建良好、和谐、稳定的道德教育环境,呼唤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思想,发展与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能力,最终形成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对主体概念的认识,各有各的偏差,当前比较统一的定义是:主体指的是在一定自然环境下以及社会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所谓的主体性,指的是认为作为主体的本质特点,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来的自主性、创造性、能动性、超越性。道德主体性是人作为道德主体的根本特点,也就是道德活动中人所具备的自主性、创造性、超越性、能动性。
一、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内容
1.从培养目标角度分析。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注重道德教育是一种发展人以及完善人的教育,是培养与健全独立人格的教育,它所创造的并不是传道的模仿者与跟随者,而是自主的、创造性的、有思想的道德主体。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分析、评判与选择能力是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基础性目标。2.从教育环节分析。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注重学生道德能力的提升。大学生道德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个体内在的发展与成长,也不是外在环境、外部力量的简单铸造,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必须要放在学生的自主性提升方面,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生活世界、兴趣爱好以及基本需求,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注重活动、交往在教育环节中的地位。3.从教育方法分析。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显著性特征是强制性与服从性,在方式上运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在性质上属于比较传统与封建的。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已经不符合当前大学生心理发展以及思想需求,忽略了大学生的道德需要以及道德发展水平,其根本性质就是一种以教师与教材为核心的教育方法,然而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恰好能改变这种单一的强制性的教育方式。4.从教育功能分析。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真正实现了道德教育的社会性功能与个体性功能的一致性。传统道德教育由于过分看重道德教育的社会性功能,而忽略了每一个个体道德主体意识的提升,忽略了个体功能的全面发挥,进而使道德失去了其内在的基础条件。
二、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1.全面落实“双主体学导式”德育教学方式。所谓的“双主体”指的是在德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全部是教学过程的主要构成者,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双主体学导式”德育教学方式指的是在德育教学环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导学的主体,先学习,后引导,学习与引导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品格。“双主体学导式”德育课堂教学是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载体,是适合主体性道德教育规则以及高校德育规定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2.切实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自信心在人类实践活动中起着关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需要树立坚定的自信心,这是一种十分稳定的品格特点。在提高大学生“三自”能力的过程中,要求每一名大学生相信自己,坚信自己所追求的梦想,相信自己的能力与实力。首先,当前大学生应该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保持坚定的“三自”信念绝不动摇,在道德实践中全力以赴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其次,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坚持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道德观念指导大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充分地保护大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与正确地引导他们形成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为社会、为国家谋求利益的人生价值观念,培养大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以及高尚的道德素养。青年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青年大学生只有充满自信,保持饱满的精神斗志,自立自强,坚持奋斗,才能逐步实现理想,完成自我的美好愿望。此外,大学生更应注重与他人的交往和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知行合一的良好习惯。与西方教育相比较,中国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优势。可中国大学生的主体性实践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创新的能力并不扎实,这也成了限制当代中国大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急需在创新性、自主性、合作性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的是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3.“以人为本”,全面提高高校管理能力。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要素,人的观念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性因素,是行动的指南者,没有准确的观念,就不会有准确的行动。人是思维创造以及物质创造的灵魂所在,人类全部的追求以及活动都离不开自身的发展与改善。所以,准确地认识“以人为本”是实践高校人本管理的基础条件。“以人为本”,要遵照个人的本质属性,从人的内在需求以及科学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全面树立“以人为核心”、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观念,这也是适应中国国情、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思想。在创建现代高校内部管控制度的环节中,树立以人为核心的管理观念,处理好各种关系十分关键。树立以人为核心的高等教育管理观念,要确定教师与学生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学生自身的综合技能的健全以及发展是高校管控的目标引导,学校的管理人员只有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以及个性逐步提高的思想指导下,才可以真正实现学校管控能力以及办学质量产生质的飞跃。广大教师以及学生的利益需要是表现高等教育价值的中心内容,所以以人为核心的高校管理要从充分符合教师与学生的需要着眼,需要形成情感,情感产生动机,动机指导行动。
三、结语
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就是当前大学所贯彻实施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性方法,它始终坚持以尊重大学生在道德生活中的主体性地位以及主体需求为着眼点,呼唤大学生开展道德实践的主体性思维,重点培养大学生勇敢、理智地做出道德评判以及道德选择的主体性能力,从而塑造并健全他们的主体性道德人格。这符合21世纪道德教育时代的发展走向,所以这种教育方式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以及发展活力。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目标群体为当代大学生。因为受到传统思维以及历史发展情况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相对比较保守,在道德行为以及道德品质方面存在等靠的心态,并不了解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王惠杰.“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培养的途径[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3).
[2]常晶晶.高校传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大学生主体性探究[J].智库时代,2017,(16).
作者:何欢 单位:太原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