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渗透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渗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渗透

【摘要】本文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突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人文教育的表现与危害,提出了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渗透的措施:要立足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及情感体验;实现话语转化,使课堂充满亲和力;大力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注重教育过程关怀化。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教育;渗透;措施

一、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突出人文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其教学分类目标中,将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课的首要目标,关注教育过程。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养成,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以及内心精神世界的塑造是课程的核心。学校应当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改变重成绩而忽视思想政治素养提高的现象,把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人文素养是指由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组成的人的精神品质,表现在各个方面,它是显现在人类文化中的人类精神,使人作为一种类存在类本质的体现,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素质,即做人的基本修养。[1]另一方面,在现代优质条件下成长的青少年最需要的就是人文教育,他们享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良好的外界物质条件,在各种呵护下成长的他们冷漠、自私现象泛滥,缺乏最基本的道德意识、行为、意志,缺乏实践探究能力及行为修养,面对老人跌倒是否扶起等类似事件存在漠视等基本修养问题。对此应当采取各种方式,对其沟通交流、熏陶感化,创造适宜有利的条件,使其形成良好的感知、理解、关怀、参与等意识。同时,在普遍重知识轻能力、重成绩轻德育的背景下,以及多年来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对成绩的过分重视,导致不少家庭、学校的教育也往往是重智力而轻情感、重知识学历而轻素质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受到严重的忽视。

二、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人文教育的表现

1、片面强调理论知识教育缺失情感关怀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教育影响学生的过程中是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充斥着大量的理论分析,带着强烈的理论色彩。思想政治课程本身具有着强烈的抽象性及逻辑性,决定其需要通过深刻的理性思考和抽象概括,才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揭示其本质。但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能代替情感的体验,学科成绩的学习也不能反映内心的认同和情绪的表达。在课堂上学生更多的是针对书本的理论进行推导,缺乏体验,在沉闷的氛围中接受平淡的传授,缺少情感氛围和人文气息。

2、实践教学和实践的应用缺少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师主导的知识传授仍然占据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受到重视,探究教学及实践活动展开方面缺少,参与度不够以及直接体验的缺乏,不仅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了解,也制约了他们情绪情感的体验。一方面,实践教学发展不成熟成为制约课堂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发展的推广及人们的认知接受都需要一定时间、人力、物力的制约。另一方面,注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制约着其内容的发展完善,注重对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过程性的体验。

3、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简单化,缺乏感染力

思想政治的理论化抽象化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叙述基调,概念化的术语使其教育充满着理论话语,僵化的语调和呆板的理论逻辑成为其表达的主要形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片面狭窄、表述僵化,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双边的活动也随之僵硬和严肃,话语的表述、交流刻板冷漠。而作为有血有肉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应当是具有灵魂具有情感,内心丰富,具有感染力亲和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人文教育的危害

1、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人文教育的缺失不仅影响着学生目前所处的状态,对其今后的成长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品德无用”被看做是合理的解释,拥有良好品德乐于助人的行为也被指责为“假”亦或遭遇嘲笑,成绩的好坏被看作衡量的标准,同时,在社会“求快”的风气影响下,更有甚者对待学业,也开始“忽略质量”,对处于关键期的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巨大的冲击,甚至影响他们以后的价值观念。

2、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的发展。邓小平曾说过“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在全面发展过程中进行了各种尝试”,“各级政府正在逐年加大教育投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音乐与美术课在一些农村地区也有开设”。[2]德智体美劳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是不可缺少的要素,德育更是被放在教育的首位,德育的缺失将是无可弥补的影响。

四、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渗透的措施

1、立足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及情感体验

着眼于实践,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并在直接体验过程中获得乐趣的情绪体验,同时,将已获得体验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又在实践中不断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不断成为具有素养的优秀的接班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思想政治课程力图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学科内容采用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即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

2、实现话语转化,使课堂充满亲和力

话语作为传递信息的主要途径,在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传递着情感、态度等多种信息。教师在课堂中应当实现话语的转变,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进行充满温情的交流,在民主平等的过程中相互尊重,懂得倾听,理解每一位学生话语的隐含意义与产生的缘由,实现课堂的“交响”。同时教师应如佐藤学所说:能动的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在对学生群体讲话时,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因为在教室里的是一个一个的学生,而不是铁板一块的学生群体。

3、加强师生的修养,提升人文素养

严谨的思想政治课堂往往按照流程呈现,作为主体的学生和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也往往是理论术语的传递,美的欣赏交流和人文气息缺乏。一方面难以吸引学生使学生融入其中,难以引起有效的沟通和畅所欲言的实现;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对美的感知体验能力,鉴别、欣赏美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情感体验得不到有效的沟通。因此,师生首先应当加强自我的修养,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及对美的能力,同时,在话语的沟通中不断倾听、交流、感知,将抽象的理论以具有亲和力的形象传递吸收。

4、注重教育过程关怀化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5]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教育过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感受,构建互相关怀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直言,熏陶感染学生并在实践中实现其人文素养的认知、态度的增强;同时,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师生、生生的沟通交流,在不断地关怀过程中形成互相关怀的温情课堂,使其在熏陶感染和不断实践过程中提高人文修养。

【参考文献】

[1]史习明.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与培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1(04)72-74.

[2]车志慧.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教育功能探析——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思考[J].教育观察,2017.6(23)29-30.

[3]苏静.浅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教育的创新[J].中国高新区,2017(13)64.

[4]王吉荣.“人文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08)131+133.

[5]孙岩.基于人文教育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知识经济,2016(10)107.

作者:张楠楠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