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校文化课教研室人文教育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五年制高职校文化课教研室人文教育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五年制高职校文化课教研室人文教育研究

摘要: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的高低、职业能力的后续发展理应受到关注,它决定了学校的办学口碑和质量。作为学校教学基层组织机构的文化课教研室承担着充分挖掘学科人文内涵、创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的重任,应努力将其打造成课程教学研究中心、教师专业成长中心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心,从而提升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踏入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文化课教研室;人文影响力

教研室是各类学校中最常见的教学基层组织形式,作为贯彻执行工作的最基本单位,它是学校行政部门直接领导下的,进行课程研究、教学指导和学术服务的职能机构,总结、推广教学成功的经验和既有成果是其代表性工作。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研文化不同,职业学校文化课教研室要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依据,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与其他教研室密切合作,发挥组织功能,使教学常规管理、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都得到更有效的保障。同时,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追求的是职业性、实践性和生活性,所以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研室理应彰显职业的特点,强调实践的主线,体现生活的气息,这是教研室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五年制高职校文化课教研室的尴尬现状

国务院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一个亮点,五年制高职教育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相互贯通和有机衔接,适应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五年在校期间学习文化课和专业课是为了培养既能直接胜任生产一线劳动和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又兼备综合职业能力、适应环境变化的劳动者。强烈的市场导向性和就业压力使学校尤为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但是数据表明并不是现在学什么将来就从事什么行业,就业时专业对口的比例并不是很高。据用人单位反映,高职学生因为缺乏必要的文化涵养和素质,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较弱,导致技术转型非常困难,这也是当今社会对职业教育评价不高的原因之一。2018年江苏省普高扩招,3年后普高录取率将达到80%,这势必对职校办学带来严重冲击,职校的生源质量将进一步下降。在此种严峻形势下,怎样保持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首先职业教育不是低等教育,不应该简单地把人变成生产机器,学生在校接受专业技能训练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拥有终身发展的知识储备。我们需要通过文化课的教育实践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使学生成为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完整的人。但是,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的现状是作为文化课程施教载体、学科教育教学组织架构中的重要教学基层组织——文化课教研室日渐没落,形式上失去了独立性,依附于系部,管理和发展停滞不前,有的文化课教研室甚至面临着被取消的境地,这显然有悖于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

二、重塑五年制高职校文化课教研室的人文影响力

如何应对江苏省普高扩招政策带来的影响,改变文化课教研室颓废的状态,凸显其在职校人才培养中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经过对此类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生的调研,认为应尽快改变教育管理者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恢复文化课教研室的人文属性,扩大人文教育的影响力,努力把文化课教研室打造成三个中心。第一,五年制高职校文化课教研室是课程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室的“教”指的就是“教育”。教研室的存在本是为了让教师有较好的教学氛围,统一进度,集体备课。原来的文化课程的教学与研究都是立足于本学科独立进行的,课程与课程之间没有联系与配合,缺乏影响力。一方面,教研室应转变观念,搭建文化课程之间学科渗透的立体教研系统,通过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和交融来促成文化课的整体优化,打破“线型”的学科教研,建立“立体模式”:一是教育目标立体化,二是课程结构的立体化。纵向上将学科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理论教学、专业应用教学和职后素质教育;横向上满足用人单位对一线技术工人素质的现实需要,满足今后升学、转岗要求,所掌握的知识既能够立即使用,又能为知识更新和素质提升做铺垫。另一方面,应将教师按所教专业组织起来,以研究为把手开展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解决当前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同层次的教学中,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相互融会贯通,营造研究氛围,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上形成有效的渗透,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可靠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研室应鼓励观摩教学,重视课后的评课研讨,通过理论研修,解决困惑,分享成功,提出经过独立反思后得到的新见解,从而调整教学方法,使教研活动由经验总结逐渐转变为理论的研究,逐步实现“教好教会,学好学会”的理想目标,建立立体教学和研究新系统,构筑教研室人才高地。第二,五年制高职校文化课教研室是教师专业成长中心。教研室是教师职业能力成长和展示的舞台。在这里,教师会聚在一起,形成专业上的归属感,提升学科崇拜感。目前,终身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为了加强文化课程的学习,夯实文化基础,上级教育部门规定各校必须保证文化课的课时量,由于文化课教师本身数量不足,导致每一位文化课教师课务量相当繁重。工作强度的提升,对文化课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必须强调教研室的引领作用,要广泛联系,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和途径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条件。培训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抓思想,把师德放在首位,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做好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工作;二是抓专业,文化课在职校学生的心中总是与晦涩难懂、死记硬背挂钩,作为一名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尤其需要依靠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知识底蕴去改变学生的抵触心态;三是抓能力,教师最终还是立足于教学,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教师要想驾驭好课堂,需要足够的个人魅力和吸引学生的本领,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教学形式,使课堂生动起来。教研室应提倡团队协助和精神传承,多年奋斗在一线、拥有高级职称的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个人独特的教学特色,发挥他们的能动和助推作用尤为重要。借助他们的教学智慧和技能特长,为其他教师做出表率;用他们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将教研室中的消极、无奈、保守和贪图利益各种负面情绪转化为事业上的强烈责任感,重建教研与学习的合作伙伴关系,强调专业能力的主导作用,在教研室这个共同体中,形成互补分享的合作关系和开放自由的学科文化氛围。围绕教研室总体规划这一中心,个人须形成自己的长期发展愿景,有计划地实施学习和提高计划。第三,五年制高职校文化课教研室是职业素养培育中心。以“能够帮助学生就业,获得技能作为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最重要标准”已成为政府主导职业教育的行政意志。它的核心思想是围绕职业需要,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追求应用性,从而实现实用性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文化课,导致很多家长、学生包括教育工作者本身的误解。职业能力从性质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基本职业能力,指劳动者从事一项专门工作所必须具有的能力;二是关键职业能力,它不是针对某个具体工作,而是指可以迁移和适用于不同职业的能力,当工作岗位发生变化,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无法使用,关键职业能力可以帮助劳动者在新的环境中迅速获得新技能。职业学校培养的合格人才除了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能打破具体职业的限制,拥有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和素质,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企业的需要。有用人单位指出,学生在校三年所学技能,进入企业只要三个月的培训即可完成。企业最需要的不是学生会做什么,而是与职业相关的优秀品质,例如行为习惯、工作态度、责任心、自我控制能力、生活习惯、心理承受能力、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等,特别是社会沟通能力和诚信意识。作为培训载体,数学提供思维的支持,语文成为学习的工具,外语是沟通的手段。因此,文化课程是体现“以人为本”的通识教育,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必备的学科知识,作用不可替代。文化课教研室的服务功能要彰显文化课的职业性、人文性双重职能,不仅服务于专业教学,而且服务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实施“分步分层,集中分流”的教学组织策略;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开发文化课课程内容,其内容应该与职业相对应的工作岗位群发生必要的联系。在立足于本课程教学的同时,有义务培养学生的优秀职业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挖掘未被发现的潜在发展力,激发就业自信心,为其职业生涯规划出谋划策,在学生中扩大对文化课作用的认识。同时,教研室要把这种职业性融入和庸俗化的实用主义严格区别开来,做到既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以实践促发展。普高的扩招势在必行,社会对职校办学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学校基层教师专业学术性组织的文化课教研室在完善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学科人文内涵、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拓展人文素质培养空间等方面责任重大。只有通过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教育能力,才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就业者在其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态度,为他们踏入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

作者:张颖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铁道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