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汉语教材中的人文教育思想,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内容摘要:汉语教材是培养民族学生人文素养的直接载体。本文以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汉语》(供维吾尔族学生使用)必修五本教材为例,旨在通过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信念教育、审美教育四个层面,分析新疆汉语教材中的人文教育思想。
关键词:新疆;高中;汉语教材;人文教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居住地区,汉语则是多民族交流的国家通用语言。为了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提高人文素养,促进新疆经济发展,汉语课程的开设则成为中小学民族学生的主课之一。《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汉语是第一语言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课程的首要特点是工具性,同时兼顾人文性。”因此,汉语教材的选文除了使民族学生掌握基本的词汇语法,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的有机统一下提高人文素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汉语》必修教材的前言提到:“教材的选文密切结合现实社会,力求达到思想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以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汉语素养。”所谓人文教育:“从整体上说是通过教育(包括各种活动、环境的熏陶等方式),将与人有关的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内化为自己做人的品质、道德与人格,实现人们对于自己精神世界的塑造。”换言之,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层次上的教育。笔者将从精神的四个层面: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信念教育及审美教育入手,分析汉语教材中的人文教育思想。
一.对美好情感的唤醒
众所周知,人是一种认知与情感兼具的高级动物,情感则视为人对客观事物或对其他人产生的一种主观态度和体验。少数民族学生在高中阶段正是与周围人、大自然、整个社会或者说与整个民族建立一种心灵相通的时期。并且,由于侧重于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导致情感教育存在一定缺失,因此教材中情感教育类的选文显得尤为重要。入选为汉语教材的情感类文章一般都是积极美好的,意图使学生拥有一颗美好和善的心,享受父母的爱,回报父母的爱,爱朋友、爱亲人、爱花花草草、爱身边的一切。善的情感是人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是人文精神的基础,是人文关怀的起点。汉语必修教材共有五册,每册八课,共四十课。情感教育类选文约占整套教材的27.5%。笔者认为美好情感是要伴随学生成长的。每册之所以选文比例相当,是因为优秀作品寄寓了作家的真情实感,学生在阅读时,不仅能够产生情感共鸣,而且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其至真至纯情感的养成。首先,对爱无处不在的唯美书写。新疆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汉语》必修一话题3的两篇文章《唯一的听众》、《用爱倾听》都是情感教育篇目,是在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都有爱,在我们感受爱的同时,满怀爱心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就会发现生活如此美好,人生如此幸福。其次,亲情之爱永相随的爱意流露。《迟归的父亲》、《晶莹的泪滴》是亲情篇目的代表。父爱如山,而父亲身上也承受着山一样的重负。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心中的山,教师之爱能使学生奋勇直前。《吾家有女初长成》、《我们家的男子汉》、《母爱的较量》、《父亲的体温》等,在成长的路途上,父母的爱会一直伴随着孩子,从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直到永远。这些,都来自父母无私的爱。再次,曾经美好伴心间的幸福勾勒。必修四话题2童心与童趣,是勾起人们最单纯最天真烂漫的回忆与神往,引发我们像孩子一样,拥有一颗朝气蓬勃的心,生机盎然。另外话题3的《十三岁际遇》也都是情感教育类文章。汉语教材中大量选择情感教育类文章,目的是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情感,在认知与情感相统一的情况下,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二.对崇高道德的教化
维吾尔族是新疆民族成分的最大组成部分。作为民族学生,他们在学习国语篇目时思想单一,这正是价值观形成之时,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关乎学生的人生抉择,关乎新疆社会的和谐美好。汉语必修教材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篇目所占比例几近一半。由此可见,编者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尤其是第一学年的教材中偏重选取道德教育类篇目,对民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让民族学生在开始学习汉语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随后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这样有利于在成长道路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学生们的人生抉择。首先从有关国家和世界的价值标准来看,爱国主义是选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士守岛》及《军刀》,让学生去了解不同时代军人的生活,在艰苦生活中感受炽热的爱国情怀。《祖国,你好》及《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两篇文章也是围绕爱国主义展开的。祖国是神圣的,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无论你身在何处,都要为拥有一个伟大的国家而自豪。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渐突出,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处这一话题似乎成为整个世界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古城墙抒情》与《大自然的报复》,是通过两座古城,一道城墙,一座老山,所发生的不同结局的故事来告诉人们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存,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而《热带雨林的故事》,是在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化问题。其次从认识过程的价值标准来看,教育民族学生在认识的道路上敢于追求真理、慎于判断也是教材编写的主要思想。《计算机会有意识吗》、《二十一世纪孩子们的家庭作业》,正是通过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的普及给人们带来益处的同时存在着一定的烦恼与警示。在此教会学生要慎于判断,如何趋利避害地使用计算机,丰富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发问的精神》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在日常生活、学习所接触的事物中,很多道理需要我们慢慢探索与追求。《贝壳未碎》,西班牙的一个小城,在展示充满异域色彩的建筑文明的同时更显示出一种精神文明,是人类不能缺少求知的欲望和勇于探索的勇气。另外,教材选文中的人文教育思想还有合作分享、学会守约,领会生活中做人准则等。民族学生在教材中不仅能接受道德教育,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道德品质,而且潜移默化中增强自己道德思维能力,同时道德判断能力也会大幅度提升,从而达到外在道德行为与内在道德素养的有机统一。
三.对坚定信念的召唤
信念教育是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理想的教育。对民族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可以使其成为认识世界的基础,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更好地改造世界。人生观教育则让民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意义和价值。理想教育是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路途中内心怀有憧憬与追求。在奋斗过程中,理想教育会成为学生拼搏的动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人生。高中汉语教材由于将对民族学生的道德教育及情感教育放在主要位置,着重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及情感的养成,所以对信念教育的选文不多,约占8%。汉语必修三话题2真情体验:人生道路上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总会遇到一些挫折与不安,人生旅途里会有一些人的出现对你的人生有着重大意义。外在的指点帮助会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不断摸索去实现人生价值。《高原女兵》和《昆仑之眠》两篇文章都是毕淑敏的作品,在那最荒凉、最缺氧的冰雪高原上,年轻的女战士们不仅可以战胜恐惧、艰苦,在恶劣的环境下完成训练和日常工作,而且还能够苦中作乐,在怀揣理想抱负的前进道路上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对于民族学生来说,在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上,也要接受一定的信念教育。成长的路途中心中怀有正确的信念才能更好地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成长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四.对艺术化审美的升华
审美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最高境界。对民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使其获得审美眼光,懂得用美的眼光看问题,具有审美意识和审美关怀。“当人能用一种审美的眼光来观照、审美的情怀来拥抱现实生活的时候,人就拥有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人就过上了真正的精神生活,成为精神的贵族。”汉语教材里有关审美教育的文章不多,约有5篇,笔者认为这几篇都是以民族风情、文化为主的,在展现民族风情画时让学生自由地获得精神享受。新疆风情的书写成为亮点。《二道桥》及《走进胡杨》都是新疆独有的特色。在这里一切都是那么的神奇迷人,不论是繁华都市里充满民族风情的街道,亦或是在沙漠戈壁深处顽强生长,坚强不屈的胡杨,都是让民族学生在欣赏家乡风情的同时获得审美享受。必修四选入林语堂的文章《茶与友谊》,茶可以放松人的心情,丰富人的生活,联络人之间的感情,在建立人世间和谐方面有微妙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喀什小巷》、《圣果》是关于新疆居民文化和瓜果文化的文章,在浓郁的民族风情里处处显示出少数民族的智慧。对于民族学生来说,自小生活在民族风情浓郁的家乡,因为生活经验丰富,所以对选文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章深有体会,在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下就能够达到真正的自由,从而体验出美对人的意义与价值。总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汉语》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除了加强对民族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对民族学生用汉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外,更重要的就是人文教育思想的渗透。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为主线,加之信念教育与审美教育为辅,共同使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活动中获得精神享受,提高自身精神生活品味。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汉语1-5(供维吾尔族学生使用)[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08.
【2】李瑞.初中语文教材中人文教育内容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3】李山林,华婷.论语文课程目标的人文性内涵[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27(04).
作者:杜丽玮 杜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