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教学法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兼具复杂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在小学阶段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加之小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注意力不够集中等因素,加剧了数学学习的难度。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并将其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和改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做出具体分析。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数学;应用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推广,作为小学基础学科的数学不仅局限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还对学生的数学思考方式和情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实际,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出发点,通过激活课堂展现数学魅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情境教学法以其生动形象的环境设置和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适应了当前数学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将此种方法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的现状分析
尽管情境教学法是当前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部分教师对于情境教学法的认识存在偏差,他们认为情境教学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点,并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这种现象容易出现在教龄较长、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师身上;另外,情境教学法只是流于形式,其问题的设计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大部分教师只是根据课本内容进行相关的问题设计,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容易在课后辅导书中找到,这就使情境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教学中将抽象的数学学习与充满色彩的生活结合起来,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生活中的启发理解各种数学原理和数学运算,又符合数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彰显了其源于生活的特性。因此,教师需要提前对教材展开深入的研究,找寻其中带有生活元素的内容。其次,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在学生生活和数学中的生活元素中找出最佳结合点,据此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了与数学世界相沟通的桥梁,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具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因此数学教学效率大大提升。例如,在讲解“解决问题”这一节内容时,可以通过引入“购买衬衫”“叠摞书本”等具有生活化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结合书本知识进行讨论和研究,并得出最终答案。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在情境教学中的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多媒体技术通过动态的画面展现教学内容,这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实现了情境创设的直观性和丰富性。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以其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特点化解数学学习的抽象性和枯燥性,将课堂内容以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促进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讲解,不能够准确体现统计图和统计表的特点,但是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即通过多媒体展示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制作过程和变化过程,就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出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各项特点。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完善了情境教学的应用,而且能够使学生在趣味性氛围中更加容易接受所学内容,最终提高教学效率。
3.利用实物操作创设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支持,加之小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情境教学中加入实物操作这一方式更容易使学生接受。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而达到引导学生学习的目的。另外,这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和手脑协调的能力。对此,教师应该从动手开始,以操作活动为基础来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使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例如,在讲解“观察物体”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动手制作并拆卸正方体、长方体,让学生自己进行叠摞,观察各方位的形态,以这种趣味性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动脑思维能力。综上所述,情境教学作为一种趣味性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课堂教学有序进行,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基于此,教师应该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将情境教学与教学内容结合,通过一系列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的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味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杰,韩明.浅析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学习,2015(7).
[2]阳水连.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15(41).
作者:冯展红 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