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情景教学法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情景教学法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高年级语文情景教学法应用

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探索和改革。情景教学法是目前被广泛使用并推广的一项教学法,其应用范围相当广泛,适用于各种不同科目的教学。文章以情景教学法的作用为基础,针对朱自清《背影》一课,探讨了情景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具体的应用策略:营造真实场景,激发情感共鸣;通过情景模拟,感悟实际生活;进行情景体验,培养审美能力。

关键词:

情景教学法;小学高年级;语文

情景教学法是指通过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教学氛围来营造或者感染学生的内心,以生动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情景教学法在我国各阶段、各学科的教学中被广泛应用,这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非常适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情景教学法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影响程度,本文以朱自清《背影》一课为例,对其进行细致地分析。

一、情景教学法的作用

首先,情景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上课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采用情景教学法能把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并且长久地保持在学习中。其次,情景教学法让小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情景教学法以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融入到真实的情景当中,让小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学习,充分体现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情景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采用情景教学法可以使小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作品的魅力,并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去改编或者走进作品的情感深处,学到更多书本中无法展现的知识。

二、情景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营造真实场景,激发情感共鸣

众所周知,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讲述的是作者与自己父亲之间的点点滴滴,塑造的也是父子之间无言的情感。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在采用情景教学法时,会对人物进行独特的设计,如在课前让学生多观察自己父亲的背影,并将这些背影用相机记录下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制作成PPT或视频,作为情景教学课的教学素材。在上课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素材,并讲述素材背后的故事,引领学生走进“父亲”的世界,表达自己的体会,以此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会更加容易理解《背影》中作者对自己父亲的情感,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感悟父爱、掌握知识、学会观察的目标。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背影》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朱自清先生,通过感受朱自清的不同心理、行为、思想来塑造自己心目中作者及作者父亲的形象,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通过情景模拟,感悟实际生活

《背影》这篇散文的创作背景并不复杂,作者共呈现了四处不同的场景,其中离别的火车站作为最重要的场景,是作者情感得以升华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师在对此处进行情景教学时,可以营造一个火车站离别的场景,结合人物、事件等元素,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相互合作探讨和准备充足之后,模拟课文中离别的过程,或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剧本,以话剧、小品等形式再现自己生活中火车站离别的经历,融入真情实感,充分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感受父爱的伟大。学生通过情景的模拟,能够更好地理解父爱的深层内涵,并在心理上消除对父爱的叛逆,从而更好地接受父爱。

(三)进行情景体验,培养审美能力

《背影》这篇散文在情节的构造上非常简单,以作者父亲四处背影为主线贯穿于散文的始终。朱自清通过这样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内心对父亲的复杂情感,使整篇散文荡气回肠,情感充沛。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很多语文教师通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仔细解读情节中“父亲”和“我”的心理、语言、动作和情感,认真揣摩表演形式及表演中要突出的重点,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注重细节处的表现,可以适当地加以创新,如对情节中其他次要人物以及周围环境的再现,或者在恰当之处运用旁白、播放音乐等,以烘托“父亲”的形象。由此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节进行不同的情景体验,对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官、体验亲情、升华情感有很大帮助,能够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并主动接受知识。

三、结语

在我国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已经十分普遍,它不仅为我国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在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教学模式,更为我国不同阶段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当然,在情景教学时,语文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人物特征、创作风格、情感抒发,只有准确的把握好这四个问题,才能真正发挥情景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在正确知识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情感观、价值观。

作者:张登全 单位:甘肃省积石山县尕集春蕾小学

参考文献:

[1]钟红玉.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