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情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的运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主题情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的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主题情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的运用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全面实施,旨在更好地发挥本学科育人价值,为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出可能的贡献。素养导向下的主题情境教学法,突出的是以下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标,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研读教材,探寻析出教学主题;走访调查,创设鲜活的教学情境;分析学情,关注学生学习经验和体验;整体设计,基于“四基”,“发展”“核心能力”。

【关键词】主题情境教学法;确定主题;创设情境;整体框架;意义

2019年3月26日,浦东新区组织初中道德法治教师在江镇中学听了公开课《爱在家人间》教学,该教学获得了一致好评。笔者根据听课体会,以该教学为例谈谈主题情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主题情境教学是指以教师确定的主题为中心、情境为载体、活动为手段的探究式教学方式。主题是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核心,所有的活动围绕主题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实现情境、活动与知识的互动。①作为载体,情境预设要围绕主题进行。它有时是与主题相关的素材和教学内容串联起来的一个“大情境”,比如一个案例贯穿整节课;有时是围绕主题创设的若干新情境,对原来的材料进行补充和完善,与教学内容形成一个主题系列,使整节课能够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在一起。②总之,主题情境教学是围绕某一主题,辅以相应情境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一、主题情境教学流程和实施策略

1.教学内容主题化

(1)确定主题的依据

实施主题情境教学,主题的确定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恰当的主题既要能够将整节课的内容串联起来,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既要让学生有话可讲,又要让学生有所收获;既要达到教学目标,又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最重要的是不能脱离了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可见,确定主题必须具备核心素养、教材、学生认知、生活实际这几方面的因素。④“爱在家人间”一课,教师在研究教材后发现,教材内容由“体味亲情——爱的碰撞——沟通传递爱”三部分内容构成,即围绕亲子之间的爱和摩擦展开。结合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中华民族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教师把本课的主题定为“代沟”。

(2)分析调查学习者特征

代沟问题历来就有,但不同年代的亲子之间代沟问题呈现不同的内容,特别是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由于人口流动、计划生育等问题导致的家庭结构变化也为代沟问题增加了很多新的因素。教师所在的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颇多,教师在课前做了一个学情调查。结果显示:该班38名学生,均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8名独生子女,21名有一个兄弟或姐妹,9名学生家中有两个以上兄弟姐妹。这些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相对比较薄弱,生活比较艰辛,这些外地来沪务工家长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养家糊口上,容易忽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而这个阶段的孩子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一方面需要得到父母的呵护、关注和关爱,一方面又不太认同父母在某些方面爱的表达方式,容易与父母产生矛盾,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鉴于此,教师希望通过本节课和本班学生探讨亲子冲突的原因和解决路径,引导学生主动改善与家长间的沟通模式,共同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并从班级实际情况出发设置活动情境,力求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和困惑。

2.主题内容问题化

课堂教学都由多个教学环节组成,各个环节围绕主题,一环扣一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环节怎么设立?设立几个环节比较合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主题内容,通过基本问题的设置来完成。基本问题可以是相互并列、围绕主题而展开,也可以是层层递进、服务于主题。本课的教师围绕“代沟”这一主题,根据班级学生缺乏亲子交流,不能体谅父母,而不少家长因迫于生计而忽略子女精神需求的实情,设置了“你爱你的亲人吗?”“代沟是怎么产生的?”“怎么加强和父母的沟通?”三个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回忆亲情(导入)——体味亲情——爱的碰撞——学会沟通——让爱传递(拓展)”五个课堂活动环节。让学生经历了从激发情感——回味体验——引发思考——解决问题——实践操作的过程。

3.问题焦点情境化

知识产生于情境之中,脱离了情境的知识仅仅是没有生命力的符号,无法让学生吸收。“有效学习环境”具有情境性特征,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1)视图情境,激发情感

视图情境通常表现为图片、照片、视频等,它的特点是直观、形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是一种能够在瞬间吸引学生注意的情境。本课第一环节,教师通过展示学生事先收集的与亲人之间的照片,让学生的思绪迅速回归到记忆中的快乐时光。再邀请学生讲述照片背景,用语言表述进一步回忆记忆中的某些细节,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唤起对亲人之间相亲相爱、辛苦抚育自己的感恩之情。由此,引起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兴趣,为上课做好铺垫。在第二环节中,教师设问“家庭结构、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你们家人之间的亲情吗?”引发学生思考亲情的不同表现,也让学生对课堂增加了庄重感,在老师的引导下,纷纷讲述自己家庭的亲情交流方式,从中寻找爱的痕迹。

(2)案例情境,模拟生活

案例情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从真实生活中提炼、模拟生活的,虽然一真一“假”,但本质上两者的作用是一样的,通过对真实生活情境的再现,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对知识的掌握。本课的案例是一个真实的案例,但考虑到对青少年隐私的保护,教师采用化名,以模拟案例的形式再现了一个青少年和父母发生摩擦而离家出走的情境。这个来自于身边的故事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通过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发生情感转变的原因是源于如何对待父母的爱,并尝试运用沟通技巧,增加解决冲突的智慧。

(3)音乐情境,烘托气氛

音乐最容易对人的情绪起到调节和触动的作用。音乐情境的设置最适合在课前导入、小组活动、朗诵、课末总结等时候使用。本课最后环节教师多媒体展示课前由学生拍摄或收集的父母辛苦养家的画面时,以李健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作为背景音乐,可以说让整堂课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当画面中出现父母辛苦工作的身影,因为生活奔波忙碌而渐渐衰老的容颜,配上李健略显忧伤的嗓音,在场的孩子包括很多听课的老师,都为之动容。

4.问题情境串联化

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提问多了,教学显得杂乱无章,没有重点;提问少了,教师不能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课堂容易偏离正常的轨道。主题情境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在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起着串联作用,将整堂课围绕主题中轴串成一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的成功之一还在于教师对问题的设置有很多可取之处。其一,有层次。通过“你爱你的家人吗?为什么?”引出话题“爱”“有时不爱”两种情况冲突。而后依据这两种回答,分别设置“家庭结构、环境变化会影响你们家人之间的亲情吗”以及“你和父母通常在哪些问题上发生矛盾”的问题,前者引出亲情的不同表现,后者引出本课的焦点——代沟。其二,有针对。整堂课关键的问题只有五个,但每一个问题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问题涉及精准、目的明确。⑥其三,有深度。⑦例如,“发生在子涵和父母间的这次冲突究竟是谁的责任?”这样的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经过了仔细推敲。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有支持孩子的,也有支持父母的,也有少数比较中立的。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正是教学想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学生只有学会了分析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5.师生合作共同化

教师和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的教学要求教师完成从教育领导者到学生学习辅导者、建构意义帮助者的角色转变。换言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和合作者。⑧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发展知识与能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以及在共同体中的相互学习,确立自己学习者以及合作者的身份与地位。本课教学教师扮演了非常出色的合作和辅导角色,表现有三:其一,前期准备过程充分发挥了师生合作共同体的作用。其中,包括学生手机中自己年幼时期的照片和全家福照片,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跟随父母工作一天,认真观察父母工作和做家务情况,拍摄父母辛苦工作养家的照片,完成课前调查等实践作业;还包括教师设计调查问卷,利用“小黑板”发放统计数据,制作课件的合作过程。其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虽然问题不多,但每一问都经过仔细斟酌。每个关键问题在得到了学生足够的答案后,教师及时归纳提炼。其三,跟随课堂思路的变化,教师及时将关键信息进行捕捉和记录,形成具有知识运演结构的板书,帮学生疏通上课脉络,厘清知识结构。

二、主题情境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整体框架

以往,教师比较习惯于一边备课一边上课。这种情况往往导致教师缺乏对教材整体框架的把握,教学目标的设定仅限于单课,出现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甚至不同年级之间的学科知识不能很好地衔接、贯通,教学呈现碎片化现象,不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整体建构。主题情境教学法,每一课甚至每一单元的教学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情境的创设、活动的设计都要围绕主题进行。从教师角度来讲,为了确定一个合适的主题,必须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课标、学生等有全局的了解。这种备课效果相较于前面的情况而言,显然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整体架构思路更清晰,也为后续的教学设计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2.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立体建构

⑩知识具有情境性。布朗、柯林斯和杜吉德提出,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它是情境中的认知产物,也是活动中的认知产物。11一方面,主题情境教学将课堂教学活动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在与情境互动的过程中了解、体验知识的含义,并在与教师、同学的交流、讨论、合作中形成对知识的具体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围绕主题进行教学,务必使重点更突出、框架更清晰、问题设置更合理、教学语言更精炼,这些都更有助于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建构。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主题情境教学法,首先教师对主题定位要准,课前准备要充分,特别是对学生了解要做到全面、细致;其次,课堂活动围绕主题展开,情境创设要让学生有真切的情感体验,在双向交互的感动中,让学生的知识得以提升,情感得到升华。活动之间的衔接,要运用问题情境的巧妙设置,体现课堂的严谨性。最后,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合作,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搭建课堂知识的整体支架。

作者:庄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