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低年级美术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实施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低年级小学生对美术活动的注意力不易持久,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容易转移。利用情境教学法辅助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体验到参与各种美术活动的乐趣;还可以让学生获得人文精神浸染、习得美术创作技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
【关键词】低年级美术;情境教学法;策略
一、融入故事与游戏,营造童趣化情境
故事和游戏一直都是低年级学生的挚爱,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顺应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把故事和游戏环节巧妙地融入教学活动,营造童趣化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作灵感。1.利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低年级小学生爱幻想,喜欢听各种新奇有趣的故事,像童话故事、科幻故事、神话传说等。教师可以利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尽快融入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太阳、月亮你们好”时,笔者给学生讲述了《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两个神话故事,把学生的情绪带入神奇瑰丽的远古神话中,让学生的脑海中产生了无尽的遐想。然后,笔者再切入正题,宣布这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可以用笔描绘,也可以用材料制作出自己想象中的太阳和月亮。由于受开头两个神话故事的影响,加上一年级小学生本来就爱幻想,他们无论是画出的太阳、月亮,还是用材料制作出的太阳、月亮,造型都很夸张、奇特,这也正是本课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2.利用游戏调节课堂气氛低年级学生天生爱玩、爱做游戏。因此,把游戏环节融入美术教学十分受学生欢迎。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转转儿”一课时,笔者先把一部分“转转儿”教具发给各个学习小组,让他们比一比谁的“转转儿”转得快,转的时间长;让学生边玩边观察“转转儿”在静止和转动时上面的图形和颜色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把学生的好奇心“勾”起来了,然后问他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转转儿”,学生听了个个欢呼雀跃。这样用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胜欲,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另外,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易持久,在教学进行一段时间后就开始烦躁不安,让学生做个益智的小游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是一种非常科学实用的教学手段。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情境
常言道,“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美术不仅是视觉艺术,更是一种人文艺术。纵观古今中外的名画名作,无一不是对当时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的写实与升华。艺术家把当时的人物、风景、事件等用绘画、雕塑、工艺品等形式定格下来,使得我们今天能够透过这些伟大的作品一窥当年人们的生活场景与精神风貌。因此,低年级美术教师一定要注重把美术教学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发现美、创作美;要运用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力;要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用自己的美术作品去表现生活、赞美大自然。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例如,在教学“生日(记忆画)”一课时,笔者先用谈话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每年都有谁为你过生日呢?你们生日这天是怎样度过的?”很多学生举起了小手,指名几个学生讲述以后,笔者宣布:“现在,老师要和你们一起过一个集体生日。”学生们都欢呼雀跃起来。接着,笔者拿出事先订制的两个大蛋糕,插上蜡烛,点燃蜡烛时学生们一起唱起了生日快乐歌,然后大家一起闭目许愿,再吹灭蜡烛,此时教室里充满了快乐的气氛。笔者告诉学生:“我知道你们很想吃生日蛋糕,老师现在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需要大家完成,那就是把刚才大家集体过生日的场景画下来,下课后,老师再把蛋糕分给大家品尝,好吗?”学生都拼命地点头。笔者讲过画记忆画的要求后,学生都认真画起来。由于刚刚重温了过生日的过程,学生个个胸有成竹,有的学生一边画一边嘴角挂着笑意,似乎是在回忆刚才过集体生日的美好瞬间,从他们笔端勾出的线条、涂出的色块,再也不是毫无情感的信手涂鸦,而是满怀喜悦情感的真挚表达……这样把生活化的情境融入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也让学生因为熟悉的场景生发了美好的情感,使得他们的情与画完美结合,在创作中表现美、升华美。
三、利用直观展示,创设艺术化情境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很多优秀的美术作品我们只有亲眼看到,才能真正感受到它们震撼人心的艺术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低年级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刚刚起步,让他们多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的美术环境,能够培养他们对美术作品的感知能力,再对他们进行科学、系统的美术基础知识与技法的指导,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重要的是通过直接观察或触摸实物,可以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让学生获得最直接的审美体验,这对于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至关重要。当然,教师在创设直观化教学情境时要与时俱进,要选用学生感兴趣的、能满足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实物、模具和图片作为演示工具,并且在呈现方式上要加以创新和改进。比如,有的实物和模具可以让学生亲手摸一摸,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图片可以用多媒体投影展示,让学生观察得更仔细、更到位……在进行直观演示时,教师再辅以具有感染性的语言和情感进行引导,可以让演示过程发挥更大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各民族朋友”时,由于学生很难直接体验我国各个少数民族的生活,笔者为学生播放了介绍我国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多媒体课件,并着重介绍了彝族、苗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几个少数民族的相貌特征、服饰特点、生活习俗等,使学生对这几个少数民族有了初步的了解,再一步步指导学生完成画作。由于少数民族的服饰比较复杂,学生构图有些困难,笔者先针对这几个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进行范画,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抓住人物的特征画出大致的外形轮廓,再让学生自己完成细节部分,然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色彩搭配,一幅幅学生心目中的少数民族朋友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四、锤炼教学语言,营造感染化情境
不管教师运用何种教学方式、创设何种教学情境,都离不开教学语言的串联。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充分阐明了教学语言的重要性。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与创作方法的主要方式,就是教学语言;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知,也主要依赖大脑皮层对语言信息的接收。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学习兴趣保持时间短,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过于平淡,或者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就不能“抓住”学生的心,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会转移,学习效果肯定不理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感染力、是否具有“可听性”,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一定要规范自己的教学语言,既要简明扼要,又要准确生动;要善于运用儿童化语言,并辅以丰富的表情动作,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营造出极富情感化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起来,把他们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让他们充分感受学习美术之美、体验学习美术之乐。
作者:樊继伟 单位:江苏连云港市厉庄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