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非文学类专业古典诗词情景教学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使用情景教学法可在高校非文学类专业学生的古典诗词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尝试从认真搜集材料,深挖诗词背景;注意主题总结,做好分类引导;大胆发挥想象,体会诗词魅力;尝试情景再现,体会古人情感;安排实地访吊,感受诗词温度等途径入手设置教学情景,使非文学类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学习古典诗词,感悟古典诗词之美。
[关键词]古典诗词;情景教学法;非文学类专业
高校非文学类专业的古典诗词教学是一项难度相对较大的教学任务,因学生的文学基础、学习兴趣和热情差别很大,教师如果能多在情景创设和互动交流方面做一些创新和设计,便可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结合高校非文学类专业古典诗词教学实践,就情景教学法的具体应用做一些讨论。
一、认真搜集材料,深挖诗词背景
清代大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1]278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有其相应的写作背景,古典诗词也不例外。创作一篇作品,是基于什么样的情势和条件,作者又有什么样的动机和心情,了解这些作品背后的信息对我们准确、深刻地理解作品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授一篇古诗词之前,大多会先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但多为泛泛介绍,这对于学生产生不了触动。情景教学法中的“深挖背景”,是指教师需要联系所要教授的诗词内容,为构筑相关情景、强化学生认知提供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作者一般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学生可做一般性了解,但更有针对性和应作为重点内容的是作者创作这篇作品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包括作者在此阶段的宦海浮沉、生活状态、交游访历、情绪心理乃至家庭生活、性格情操,等等,只要与文章作品有关,有助于学生体会、读懂作者心理和作品内容的线索,都属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挖掘的对象和范围。以讲授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为例,教师除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外,还应把重点放在把握杜甫写下这首欢喜溢于言表的诗的原因和背景上,从而帮助学生体会杜甫一反读书人的矜持、斯文,涕泪满衣而又放歌纵酒、疯癫欲狂的情感历程。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的春天。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叛军自范阳一路南下,势如破竹,所过州县多望风而降。翌年六月长安沦陷,唐玄宗仓皇逃往成都。天下汹汹,生民堕于水火之中,殒命沟壑者不绝于途,杜甫亦挈妇将雏随众逃亡。后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离亲往投,途中不幸为叛军所掳,押于长安达八月之久。期间受威逼利诱,生命系于旦夕之间。公元757年4月杜甫侥幸逃出,后被肃宗任命为左拾遗,但很快又因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而被贬谪,最终弃官而去。由于安史叛军内部相互争斗,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等先后被杀,叛军势力渐弱。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唐军乘势反攻,收复了东都洛阳和郑、汴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宝应二年(公元763年,代宗即位改元广德,是为广德元年),其叛军将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辞官之后,带着全家辗转流离,居无定所,先后居停于华州、秦州、同谷、成都、梓州等地,常常寄人篱下,衣食无着。这时避乱于梓州的诗人突然听到安史之乱平定,朝廷收复河南河北的捷报,饱经丧乱的诗人,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回想八年来的颠沛困顿,如今可以返回故园,方才欣喜若狂,遂挥笔写下此诗。有了上述的背景知识铺垫,学生才能够充分体会诗人那种听到官军收复蓟北而骤然狂喜的情感,对于诗人的欣喜若狂学生也才能做到感同身受,对于诗歌的意境和内容也才能有更为深刻和准确的理解。因此,教师对于作品进行充分、深入的背景挖掘,可以为学生准确、细腻地体悟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注意主题总结,做好分类引导
古诗词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宋词一般可粗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而根据主题的不同,常见的诗词分类又有田园诗、山水诗、送别诗、边塞诗、悼亡诗、励志诗、闺怨诗、伤时诗,等等。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诗词文化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和体会,以便能更好地把握所学内容,教师可以按照诗词主题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在所学古诗词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情况组合相同主题的其他三两首诗词同时予以讲授,以便学生进行分类比较,进行情景体悟,对诗词的主题表现有一个更为直观的感受。以最常见的送别主题古诗词来讲,不同的诗人针对同一主题,因为送别对象、送别事由乃至地点天气的不同,会创作出精彩纷呈、风格各异的作品。南朝时江淹还专门创作了《别赋》,开篇即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唐诗宋词之中,亲友之间的送别继续以各种形式和角度得到谱写和渲染。教师在讲这一主题时可以把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山中送别》、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三篇送别诗拿出来分别加以讲解、比较,让学生进行体会。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首两句明快了当,直奔主题,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友人准备前往的地点,读者从而知道诗人的朋友孟浩然在春光明媚的三月准备东下扬州,诗人在黄鹤楼为其送别。关键是本诗的三四句,写朋友上船动身之后,诗人仍然一直伫立在原地,望着朋友所乘之船渐行渐远,直到最终消失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之中,再也看不到了,只能看见眼前滔滔大江流向远方的地平线。诗人并未直接叙述与友人之间情意的深厚,表面上只是描述了诗人在送别之地所看到的眼前景物,但却让人明确感受到了其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意。王维的《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本诗名为“送别”,实际上一开头就告诉读者,友人已经送走了,诗人已经回到了自己在山中的家院里,这时已经暮色苍茫,就顺手把院门给关上。友人离去,一起相处的快乐时光已经结束,只剩下诗人独自在隐居山中的庭院里寂寥无声,这时又开始想念已经远去的友人,明年春天的时候,他还会不会再来呢?说明虽然刚刚分手,已经又在盼着友人早日归来,但其来与不来又实在不能确定,就只留下诗人深深的想念了。这首短诗不写歧路饯别的场景,而是选取了送别之后的落寞,可谓匠心独具。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想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首两句表明诗人在寒雨淅沥的夜晚赶到吴地润州,第二天一大早就要给辛渐送别,面对着远方一片苍茫中峥嵘突兀的孤山,正处于人生低潮中的诗人,其心绪是沉郁而悲凉的。辛渐马上就要动身回到洛阳了,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自己怎么说呢,就告诉他们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守着人生的信念和当初的人格吧。王昌龄通过设想洛阳亲友的问询,表明了自己的人生立场和态度。同样的送别情景,三位大诗人的三首送别诗,选取了不一样的着眼角度和处理手法,但都展现出极高的诗歌艺术和语言美感,在同题材的诗歌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教师选取不同题材诗歌进行对比赏析教学,可以给学生带来强烈的直观感受,使他们认识到诗歌创作的多样技巧和表现手法,对古典诗词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三、大胆发挥想象,体会诗词魅力
想象力是人们在感知或意会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力对人类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且特殊的能力。《韩非子•解老篇》中对“想象”的解释是:“人希(稀)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2]155人们常说,想象是人类无形的翅膀,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正是通过想象,发明家才能创造发明,画家才能绘出栩栩如生的画作,诗人才能写出绚丽多彩的诗篇。对于想象力与文学的关系,古人已有深刻的思考和认识。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说:“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之初,创作主体要全部身心感知官能向内收缩,对表现对象保持高度的审美关注,在做艺术构思时,思想可以纵横驰骋,不受时空的限制。南朝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故思理之妙,神与物游”[3]493。就是说文学创作要能够展开想象,以便思绪能够连接古今,目视可以达到万里,其意也是在强调想象对文学创作的重要价值。可以说,文学创作就是一个想象的过程,这个想象可以奇特、大胆,也可以瑰丽、夸张。想象不仅对创作者至关重要,对于读者来说同样重要。对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想象,有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在脑中跑马,一些人曾经根据叔本华的说法,认为读别人的著作,就是在自己的脑里给作者跑马。对此,鲁迅在《读几本书》中反驳到:“不过要明白,死抱住叔本华这句金言的天才,它的脑里却正被叔本华跑了一趟马,踏得一塌糊涂了”[4]495。鲁迅在批判一些人自己不愿读书的错误观点时,不仅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同样也强调了阅读过程中想象的重要性。学习古典诗词,同样需要诵读吟咏和想象体会,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想象体会应该更为重要。对于诵读和想象在学习体会古典诗词过程中的意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意思是说,吟咏古典诗歌,如同口吐珠玉,声音动听而优美,同时脑海浮现出相关的美丽壮观景象,就好像是历历在目。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很多。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中,“三千尺”“落九天”等语夸张、奇特,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在吟咏朗诵过程中,也需要读者慢慢读,细细品,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充分体会诗歌磅礴宏大的气势。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实为想象瑰丽的神来之笔。在诗人眼里,浩荡的洞庭湖不过是闺房奁镜、餐桌银盘而已,奇思妙喻,极富浪漫想象。吾辈吟诵时的凝思,似乎也不自觉地拉长了镜头,而被赋予了神奇的上帝视角。学习古典诗词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学会体味和意会,这个过程可以是复原、忠实的,也可以是自由发挥、拓展的。在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沉浸在诗人所营造出来的特定情境中,从而充分体会、理解和领悟诗人的心绪和诗词的魅力。
四、尝试情景再现,领悟古人情感
情景再现,是新闻传播上的一个专业术语,是指播音员或主持人为把新闻等信息准确生动地再现给听众、观众而采取的迅速调动情感的一种手段。在新闻传播领域,情景再现主要是一种联想和想象的活动过程,是以稿件提供的文字为基础,展开再造想象,使稿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等在播音员或主持人脑海中不断浮现,形成连续的、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关的态度和情感的过程[5]113-115。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借助情景再现的手段来改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的情景再现也是一个调动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过程,是以古典诗词提供的材料为原型,通过影像、对话、表演等形式,使诗词中的人物、情节、场面、景物、情绪、事件等得以重现,从而激发参与者和旁观者的想象,不断引发他们态度、情感上的反应和变化。在情景再现课堂中,教师要通过对诗词内容、情景的表达,让学生对诗人或者创作者的情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从而引起他们对诗词所反映问题的联想和思索,最终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深刻度和记忆的牢固度上得到一个较大的提升。对于教师来说,古诗词的情景再现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借助多种资源和手段可以很好地呈现相关场景。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七言古诗,是诗人在得罪权贵以后,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因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在一次江边送客时,遇到琵琶女之后所创作的一首叙事长诗。全诗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其中大段都是诗人和琵琶女———两个未曾相识的天涯沦落人之间互诉身世的对话。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稍加改造,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对诗词加以表现,对话以外的内容可以旁白形式呈现,搭配古装服饰,在课堂上分为数组进行表演,其他同学可进行品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这样的形式学习,学生自娱自乐,热情参与,在感受生动的课堂氛围的同时又达到了吟咏记忆古诗词的效果,对诗人的心境思想也会有更为深刻准确的体会。情景再现的形式多样,手段灵活,可以短剧、对白、歌舞、视频、卡通等形式呈现,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再现诗词情景,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实现学生与古人思想的契合和心灵的对话,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更好地领会和体验诗词的意旨。
五、安排实地访吊,感受诗词温度
我们生活的土地曾经也是古人活动之所,中间曾经有过多少金戈铁马、田园牧歌、礼乐祥和与天灾人祸,能记录下来为后人所知的,只是极少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诗词来感受前人的闲愁逸绪、喜怒哀乐。千百年过去了,如果我们再次站在他们曾经站的地方,映入我们眼帘的亭台楼榭、花草树木、厚地高天、远山近水,和古人看到的、描绘的并无大异,我们能否涌现和他们一样的豪情和感慨呢?此时此刻,他们在诗词中的兴叹与悲歌能否引起我们情感与心理上的共鸣呢?王羲之在兰亭之会后曾写道:“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相同的风物和境遇,可激起别人同样的心绪和反应,因此我们能够思接千载,神交古人。因此,杜甫登泰山看到“孔子小天下处”,在《望岳》中才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叹。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构建更具宽度和深度的古典诗词教学课堂。以六朝古都南京为例,其为江南文枢,曾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与南京相关的诗词众多,在相关诗词学习中,可供学生实地吊望之所甚多。例如宋代王安石曾写过一首《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首词为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出任江宁府时所作。诗人在一个深秋傍晚登高览胜,以号称龙盘虎踞的金陵山河为背景,抒发其古今盛衰之感。该词凭吊山河,雄浑沉厚,立意高远,为历代凭高怀古之佳作。教师在讲授这首词的前后,可以与学生同登紫金山(钟山),临江览胜,凭高吊古,去感知天气初肃、红销翠减的金陵秋天,远眺长江似带和群山如砺,目览碧空尽处之舟船,江渚盘桓之飞鸟,下瞰市区之繁华喧闹,紫陌红尘,遥想六朝宫室与秦淮烟水,感叹一番历史的盛衰兴亡和悲恨沧桑,学生对于半山老人这首词当别有一番体会和认知。在古典诗词学习中,通过实地凭吊,目览胜迹,手触旧物,与古人心有灵犀,感情相通,意念相融,这种感觉震撼而深刻,所以孟浩然才会有“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的情感经历。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进程和客观条件,在诗词教学当中合理安排实地教学,这样的课程必然会在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情景教学法是一种生动、形象且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学方式,在保证基本教学任务和进程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因生制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非文学类专业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M].叶瑛,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
[2]韩非子.韩非子[M].陈秉才,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刘勰.文心雕龙[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4]鲁迅.鲁迅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童兵,陈绚.新闻传播学大辞典[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
作者:梅华 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