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钢琴音乐史启发式教学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在钢琴音乐史课程中,以往惯用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探索思维。在新课程标准思想指导下,要求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变灌输为启发,令学生掌握更实用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本论文根据钢琴音乐史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有效地把启发式教学运用到钢琴音乐史课程教学中。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钢琴音乐史;运用
钢琴家特丽莎•卡莱罗说:“每一个学习音乐的学生都应该对音乐史深知通晓,这是极其有必要和有价值的。”①对高校表演专业学生来说,钢琴音乐史是对钢琴技能课的重要辅助和延伸。但传统的以书本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只能对知识产生过场式的肤浅认识,而难以实现“对音乐史深知通晓”的目的,更无法作为课程互补应用到技能课上。在启发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主动的求知者。
一、透过现象探寻原因,培养研究性思维
启发式教学在钢琴音乐史课上的运用可以首先从引导学生探索历史原因入手,逐步开发其研究性思维。在教学思路上,可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事物或现象的基础上,启发他们深入探究表象下的深层原因,从而达到掌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目的。比如,给学生播放勃拉姆斯《g小调钢琴狂想曲》(Op.79-2)的录音,先引导他们从听觉上直观地感受这部作品具有明亮和暗淡、热情和悲伤两种不同情绪在音乐中快速转换。随后向学生展示乐谱,乐曲一开头勃拉姆斯标记了“热情但不要过分地快”(Moltopassionate,manontroppoallegro)的演奏提示,暗示了作品所表现的复杂、矛盾的情绪。通过看、听和分析可以概括出勃拉姆斯钢琴音乐的3个关键词:情绪化、矛盾和克制。根据启发式教学理念,进一步引导学生探寻这些音乐特点所产生的原因:首先从家庭因素看,勃拉姆斯在贫困的家庭里长大,父母结合时年龄悬殊为将来的争吵不休埋下伏笔,他的父亲沾有赌博的陋习,矛盾重重的家庭成为勃拉姆斯长大后性格孤僻、情绪不稳定的重要原因。而勃拉姆斯本人一向处事优柔寡断,经常处于矛盾和多变之中,他的音乐创作就经常徘徊在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之间,他还曾为他的一部管弦乐作品命名为“悲剧序曲”、“悲壮序曲”还是“葬礼序曲”而犹豫不定。②而勃拉姆斯的隐忍性格在他对舒曼的妻子克拉拉的感情中可见一斑,勃拉姆斯在20岁时就对师母克拉拉一见钟情,他用一生的隐忍和克制来维护内心的这份珍贵情感,终生未婚,这个事件不仅对他的人生,而且对他音乐创作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是他的音乐作品中总是充满着汹涌澎湃的激情却最终被理智所控的主要原因。再举另一个例子,古典音乐大师海顿的创作生涯跨越了漫长的阶段,期间创作风格发生了几次明显的转变,在1776年至1788年的时间里,海顿的钢琴音乐风格就出现了两个明显变化:第一,抒情性和歌唱性的因素增多了。第二,奏鸣曲中主题的情绪对比更明显了。除了通过对作品实例的聆听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现象,还应更进一步引导他们去探究风格转变的原因。在1781年前后,海顿结识了莫扎特,两人一见如故,海顿受到了莫扎特歌唱性旋律的感染和影响,在这个阶段的写作中特别喜欢在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上做文章,经常用歌唱性的行板乐章开头,比如第42、48、51奏鸣曲的第一乐章。莫扎特对海顿创作上的影响还表现在音乐主题的对比上,海顿的早期奏鸣曲通常主题之间对比变化不大,而在后期,通过研究和学习莫扎特奏鸣曲中主题鲜明对比的手法,海顿在自己的奏鸣曲创作中也让两个主题的情绪对比明显加大了。
二、注重知识条理性,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精神,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本身,还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获得自觉掌握知识的能力,即自学能力。而体现自学能力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能够把海量的信息进行总结、分析、提炼、归纳,最终整理为相对精简的、条理性强的知识框架。比如在分析洛可可风格作曲家库普兰对钢琴音乐史的贡献时,可以概括性提炼总结为以下3点:1)库普兰的作品中旋律从不分主次的几条旋律线纠结在一起,逐渐转变为以一条旋律线为主其他作为陪衬,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主调风格,是主调音乐的先声;2)库普兰的每一首组曲都有标题,且标题与音乐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机械钟》等),这种做法对后来浪漫主义时期的标题音乐具有一定影响;3)库普兰是法国音乐的奠基人,他的创作风格讲究把握分寸,追求细腻精致的音响色彩,这些特征都被后来的法国作曲家所继承,而逐渐形成法国音乐学派。通过类似的归纳总结,引导学生从作品特征和对后世作曲家的影响等角度来思考作曲家在音乐史中的贡献和意义,举一反三地把这种思路运用到分析另一位伟大作曲家巴赫对音乐史的贡献:1)巴赫的作品以高超的复调对位手法著称,在巴赫的手中复调音乐达到高度成熟,他还最终完善了赋格这种最为复杂严谨的曲体;2)巴赫创作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次用实在的作品诠释了24种平均律中的调性;3)巴赫的音乐对后来每一位西方作曲家都影响甚大,不少作曲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改编巴赫的作品:比如莫扎特就曾改编了巴赫的前奏曲和赋格,并把它们写成弦乐组曲;李斯特、勃拉姆斯、布索尼等把巴赫的管风琴曲和其它器乐作品改编为钢琴曲。引导学生用条理鲜明、逻辑清晰的概括总结方式来完成对知识的认知和积累,是启发式教学在音乐史课程上运用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完善知识网络
钢琴音乐史是一门信息量大、综合性强的课程,启发学生建立相对孤立和分散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可引导他们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立体的知识网络体系,加深知识的记忆和融会贯通。众所周知,音乐史的讲解思路通常是以作曲家为单位的,作曲家看似是独立的个体,而实际上纵观整部钢琴音乐史就像一张用绳索编织的大网,每位作曲家都是其中的一个绳结,缺少了任何一个结这张网都是不完整的。作曲家之间天然地形成了某种联系,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3种关系:相互影响关系、继承发展关系和对比关系。在前面的论述中已讲到古典时期作曲家海顿和莫扎特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这里不再详述。可以借古典奏鸣曲这种体裁的发展轨迹来分析几代作曲家的继承发展关系。提起古典奏鸣曲,不少钢琴专业的学生会立即将它与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3位古典音乐大师联系起来,其实这种体裁只是在3人手中走向成熟,回望它的发展历程,还涉及到前辈的几位作曲家:与巴赫同时期的作曲家斯卡拉蒂创作了500余首古钢琴奏鸣曲,虽然只是单乐章二部曲式,但已经具备了古典奏鸣曲式的某些特征,形成了对比性的主部与副部及调性布局,在第二部分中也形成了展开部与再现部的初步轮廓,这些作品预示着古典奏鸣曲形式;处于巴洛克和古典衔接时期的C.P.E.巴赫创作的羽管键琴奏鸣曲则最终确定了古典奏鸣曲3个乐章的基本形式,并从单主题发展成复主题。每种音乐形式的确立都不可能是一两个人的成果,而是在几代人的手中萌芽、发展直至成熟的。同时也揭示了作曲家之间广泛存在的继承发展关系。除了影响关系和继承关系,对比关系是作曲家之间存在的更为广泛的联系。作曲家的伟大在于他的独特性,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更清晰地认识每位作曲家的鲜明性格和艺术偏好。以浪漫时期的门德尔松、肖邦和李斯特3位作曲家为例来作对比分析,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偏好抒情性,略带点柔弱气质,比如门德尔松和肖邦;另一类是激情派,音乐热情洋溢,比如李斯特。从这个角度来说肖邦和门德尔松具有一定相似性,但通过分析他们的音乐作品,不难看出两人的抒情性又有着很大的区别:从音乐气质来看,由于门德尔松生活富裕无忧,使他形成一种开朗、光明的价值观,他的音乐中处处充满贵族式的典雅;而肖邦的音乐则偏忧郁,更多愁善感。从音乐内容来看,门德尔松喜爱在音乐中展示美丽的风景,以描绘性居多;而肖邦的音乐则完全是内心情感的真切表白,情感内容占主导地位。肖邦和李斯特这对挚友在音乐创作上更是风格迥异:从性格上来看,李斯特外向张扬,爱表现自我;但肖邦比较内向,更喜欢安静地独处,两种鲜明的性格在他们各自的音乐中表露无遗。“钢琴诗人”肖邦的作品是专门献给钢琴的,他创作的音乐织体和布局完全以这件乐器的特性出发;但“炫技大师”李斯特更倾向于用交响乐的思维来创作钢琴音乐,注重华丽的、震撼人心的现场效果。从两人的练习曲看,李斯特的“超级练习曲”充满了八度的快速跑动以及各种超难度的大跳技巧,注重声响效果多于情感表达;而肖邦的练习曲不仅拥有华丽的技巧,还表现了丰富的情绪和细腻的音色层次,蕴涵着深刻的情感内容。
结语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绝不是教条式的,而是有着多种多样的的模式和途径。但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手段,都应始终牢记以激发学生自我认知欲望为根本目的,在教学中通过引导、提问、思考、归纳等多种方式,令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被激活状态。结合钢琴音乐史课程特点及教学目的,笔者阐述了在课程实践中获得一定效果的几种思路,应该不断有更多有价值的贯彻启发式教学理念的教学思路和手段被运用到这门课程中。
作者:王艳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注释:
①【美】詹姆斯•库克,刘弋珩译.钢琴大师论钢琴演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②郭小苹.勃拉姆斯的性格特点及其音乐创作[J].音乐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