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化语文启发式教学实践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科学化语文启发式教学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科学化语文启发式教学实践

一、开展启发式教学的科学化实践措施

1.启发激因

所谓启发激因,就是能激发思维主体产生探索新需要。创造新欲望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启发原型(即能对思维主体起启发作用的各种学习对象或学习对象中的某个因素)的独特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简单地说,就是课堂教学内容中能诱发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关键因素。这是启发式教学的立足点,即使是在不掌握启发式教学科学操作机制的课堂中,大凡比较成功的课堂实例,其实都是教师自觉不自觉地遵循这一规律的结果。启发激因其实就是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学习的学习对象,且通过自主学习无法彻底弄懂和弄明白的地方,其实这正印证了孔子说的“愤”和“悱”,即达到“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如百爪挠心,迫切想知道答案和结果。但这种状态的出现,不能单靠学习对象的偶遇和学生兴趣点的侥幸,更要靠教师对问题情景的塑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塑造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的兴趣点,从而促使启发激因的出现。如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有关于“雪天捕鸟”的描述,场面描述的特别恰当和传神,但如直接启发学生去体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难以使学生体会到文字表达的精妙。有教师就认识到启发激因的重要性,用比较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作,引导学生将这篇课文与《少年闰土》(《故乡》节选)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这出自同一人之手的两种描述表达效果的异同。这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出自鲁迅之手,而且描写的场景也是一样的,为什么会使用不同文字描述呢?学生心中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就会使学习的积极性更加浓厚,注意力更加集中,思考力更加深入。

2.启发中介

所谓启发中介,就是外界的信息刺激和学习主体脑内潜意识活动。这两个因素是连接外在学习对象和内在学习主体的“传动轴”,更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点。这里讲的外界的信息刺激,是偶然发生的,课堂上学生接受的信息很多,并不能都与学生的内心期待产生共鸣。而学习主体脑内潜意识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恰是学生的“内心期待”,是学生知识储备、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等因素的综合体。如果将外在信息刺激比喻成跑步比赛开始的那声发令枪的响声,那么学习主体脑内潜意识活动就是运动员做好的蓄势待发的起跑姿势。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在课堂上或巧妙设疑,或编制信息,去寻找能够给学生带来足够刺激效果的“枪声”。但这并不同于前文讲的启发激因,启发激因是客观的学习对象或学习对象中的某些因素,尽管教师可对其进行适当的重组,并与其他学习对象进行比较,但其客观性不可更改,而外界的信息是指教师围绕启发激因设计的问题或诱发的情感,它更具灵活性。学生在教师利用比较法重组的启发激因的作用下,对鲁迅笔下的两种“雪天捕鸟”的场景描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启发式教学很好的开始,如何使这种开始继续发展,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呢?这就需要启发中介的参与,即通过外界信息的刺激来唤起学生脑内潜意识活动的外在化,使其转化为对知识和能力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教师设问:“两段各用了哪些动词?鲁迅为什么选择不同的动词?”这一设问瞬间就为学生点出了课文表达效果的着力点,使学生内心急切想找到答案的困顿,找到了发力之处,脑内潜意识随之升华为显性的、清晰的思维过程,如同听到发令枪响的运动员,脱缰野马般冲了出去。由“启”而“发”,启发式教学在这一刻真正形成。

3.启迪顿悟

启迪顿悟是指学习结果的出现。在启发中介的作用下,学习主体真正实现了启发式教学方法指导下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自然呼之欲出。但这种顿悟不是凭空就有的,而是经过前面几步精心设计和准确把握启发时机后最终获得的,这一顿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发酵而成,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教师的启发下,经过多种磨炼后的“凤凰涅槃”。这种“涅槃”也是启发式教学科学化操作的必然,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科学化操作机制是其成功的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在启发中介的作用下,外在信息和学生的潜意识发生碰撞并产生火花,学生顿时感受到了知识的亮光。我们发现在两篇文章的描述中除了相同的动词如“支、撒、拉、罩”等,还出现了“啄”和“吃”、“系”和“缚”这样的对同一个动作的不同表达,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体会到“啄”和“系”比“吃”和“缚”更加准确和贴切。这样的思考也让学生明白,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选词,是因为这两段表达来自不同的叙述者,“啄”和“系”来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述者是鲁迅本人,体现了鲁迅先生严谨的文风。而“吃”和“缚”则来自《少年闰土》,叙述者是这个来自农家的闰土,他的语言比较通俗,甚至带有一定的地方特征。至此,启发式教学科学操作程序完成,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开展启发式教学教师需做的几点准备

1.提高认识是基础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规范化的启发式教学课堂,更要深刻理解教与学的关系。传统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输送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和学之间是一种知识的单向流动关系,即从教师流向学生。但语文知识不仅仅是简单的对文字的掌握和理解,更承担着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的任务,需要学生主观能动地参与。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直接的知识输送者,而是通过启发激因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再由学生通过启发中介的作用,最终实现学习过程的最终结果———启迪顿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主要表现为潜意识活动转为显性的思考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很好地实现了知识传授和能力发展的统一。所以,科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必须深刻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实现在教法革新上的“启”,在学法指导上的“发”,加强引导,注重开启。

2.增强能力是关键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身就要有一桶充满生机的活水。”这是对教师提高自身知识储备必要性的最恰当的比喻。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如果本身知识储备不足,其课堂教学必然是枯燥、机械和乏味的。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不需再唱“独角戏”,但教师的启发过程实际比直接的注入式教学更需基本功的扎实和运用能力的强大。因为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高屋建瓴地掌握要讲授的语文基础知识,更要掌握从外围去为学生重组启发激因和编制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外在信息”。这既需要教师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做到融会贯通和信手拈来;又需要深刻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内心的学习期待。只有这样在启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才会把握好度,运用好技巧,取得最佳效果。

3.掌握技术是关键

现代化教学媒体在辅助启发式教学过程的实现,提高启发式教学效果上具有重要作用。众多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包括多媒体、投影仪等,包含了声学、光学、电子学等多种现代科技的成果。这符合了现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时代特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科学开展启发式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课堂形式上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极大缓解了学生“外在信息刺激”缺乏的困境,减缓了教师的课堂启发压力,避免了“启而不发”的课堂尴尬。但很多教师,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对现代教学媒体使用还存在重视不足、操作不熟练甚至不会使用的现实,这对科学开展启发式教学形成了巨大阻力。所以,教师必须提高对现代教学媒体的重视,加紧学习和练习,使每位教师都能熟练掌握。最重要的是要经常应用,使其真正为科学开展启发式教学发挥作用。在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改革思潮下,各角度各方面的研究开花结果,都或多或少地推动了改革的进程。启发式教学方法作为我国流传千年的教学方法,在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天资,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启发式教学方法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寻找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科学机制。特别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上,更要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的优势,使语文课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作者:肖世才 单位:郑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