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运用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启发式教学运用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启发式教学运用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

摘要: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存在诸多的心理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的主要工作。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启发式教学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成长的需求。如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是高校面临的主要课题。由于时代的变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已经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在此背景下,高校亟须探索一种全新的路径。启发式教学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缓解心理问题,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逐步形成自我调节的意识与能力。对此,本文重点分析启发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启发式教学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是学生学习客观环境的需要

现阶段,为了充分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与需求在逐步提升。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压力显著增大[1]。部分企业设置有学历门槛,要求应聘者本科毕业,这在无形中加大了高校学生面临的就业挑战。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了提升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学生忽略了自身观念的转变,与此同时,学生的价值观念尚未形成。多数学生缺乏科学求职观和择业观,很多学生长期沉迷网络,极易受到不良思潮和行为的影响。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在学习或者工作中态度不端正,甚至是丧失了严谨求学和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此外,很多学生做事半途而废,对其职业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并削弱了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需要全面了解互联网发展对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并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到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可以避免学生误入歧途或者是出现心理问题。

(二)是学生主观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高校得到了较为快速发展。但发展中还存在一定问题。例如,高校对自身发展定位不清晰。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导致学生的发展受到阻碍。学生由于缺乏正确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引导,他们在步入社会中往往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知,而且缺少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本身进行分析,并开展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让学生能够在不断探索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生活自信心,提高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优势。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般从四个方面探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以下将重点阐述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

(一)个人人格因素

有数据显示,大学生的某些人格因素和其心理健康状态密切相关。除此之外,一些研究证明良好的人格特点,包括活跃的、随和的等,这些都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人格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这种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可能是良性和负性的[2]。

(二)家庭因素

家庭对学生成长有非常大的影响,每一种家庭教育所带来的影响是各不一样的。大量的研究数据显示,不良的家庭氛围会在很大程度上让家庭成员出现异常的心理行为。例如,家庭成员的一些变动、家庭关系过于紧张等等,这些因素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三)学校因素

一个孩子从入学开始,其主要的目的是考上大学,有一份理想的工作。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时刻关注学生成长,即使学生很辛苦。但是,他们会有非常清晰的目标。在进入大学以后,学生的所有学习活动都是依赖于自己,而且他们的学习内容、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等出现了巨大的转变。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学生入学后会出现一定的无所适从。当学生们达不到自己的心理预期,他们便会容易产生自卑和焦虑等不良情绪,最终诱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四)社会因素

对大学生心理因素产生影响的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生活状况等各个方面。其中,政治生活是决定一个人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基础[3]。一个人处在不同的社会地位、政治环境,都会直接影响到其对生活的态度。

三、启发式教学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优化思想教育内容

作为世界上的普通个体,大学生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是大学生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是自己内心中对最重要东西的坚持,是对人生的信念和态度,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阶段是人成长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在对待现实和理想的社会关系中,需要解决几个问题:“我学习的意义何在?”“我的人生道路该怎么走?”“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需要形成一些稳定的看法。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懂得,每个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经历的小挫折,并非完全不是好事。因为我们要认识到挫折不仅能够磨炼我们的意志,而且还能增加我们为人处世的经验,提高我们应对问题的能力。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需要将时代主题赋予到学生理想信念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把自己的观念与主流思想融合在一起。首先,需要加大中国梦宣传教育力度,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把握中国梦的含义,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将自己的个人梦想与中国梦融合在一起,才能达到理想信念教育的同频共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其次,加大感恩主题教育,让学生能够心存感恩。强化学生的励志教育和诚信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包容的心态与坚韧的品性。

(二)创新思想教育的环境

教育环境指的是以教育为核心,对教育一系列环境产生影响与作用的多维空间与环境系统。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必须要进一步对教育环境进行优化与创新,充分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第一,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宣传。积极组织各种健康且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活动,避免不良文化对学生健康成长造成影响,让学校成为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思想内涵的主阵地;第二,能够进一步优化网络德育教育环境,在互联网快速发展背景下,学生的社交模式产生了巨大转变,需要增强管理认知,能够进一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避免不良信息影响学生的成长。将德育教育列入校园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能够为校园网建设创设出良好的环境;第三,对社会环境进行优化,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社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大学生不仅仅是一个学生,他也是享有公民权的社会成员。对此,需要重视社会环境的优化,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创设出一个良好的且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三)推动教育载体的优化

所谓教育载体,指的是在教育中能够承载并且实现教育内容与教育信息传递的一类形式,需要具备两个方面的特征。第一,能够承载教育内容与信息,且能够服务于教育的主题;第二,能够将主体与客体有机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教育主客体能够通过教育载体实现有效的互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育载体是多变的,它会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于此,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需要实施优化教育载体的应用方式,从而让教育的引导效果达到预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对课堂教育进行优化,可以采取线上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进一步提升教育的有效性,让教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其次,能够积极组织实践教育活动。例如,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以及大学生创业实践等,通过这种活动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实践的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教育。最后,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顺应时代发展的脚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用新媒体等各种即时通讯手段,实现对学生有效的思想教育和引导。

(四)进一步完善家校协同管理制度

心理育人工作,能够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健康成长。但是,只依赖学校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家庭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对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家校协同管理制度,促进家校合作更好地开展。第一,家长需要正确认识到对学生的管理思想,能够把对学生的期待逐步转变成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方面,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第二,家庭与学校共同参与学生的成长计划制定。辅导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性,高校需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资源,能够为学生的自我疏导和家庭的辅助疏导提供专业的指导;第三,学校方面需要为家长参与心理育人工作提供平台。为了更好地激发心理问题学生的个人潜力与价值,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社会实践。对此,学校方面可以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等实践机会,能够让家长参与到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为家长创造一个参与心理育人工作的平台。

(五)增强科学规划、做好顶层设计与系统推进

为了充分发挥家校协同的促进作用,高校需要加强科学规划,做好顶层设计,系统推进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加快构建出以学校心理育人为主体,家庭心理育人为基础且社会心理育人为依托的立体化心理育人格局。突破高校心理育人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割,充分发挥心理育人各因素的作用,形成一种聚合融合效应,达到最佳的心理育人效果。在家校协同过程中,要强调心理育人的具体的实践路径,突显心理育人内容的时代性与可实践性,尽可能避免难以理解的理论阐述。树立家校同责共育的正确认知,心理问题事关学生的人身安全,对高校心理育人效果和高校的办学质量也有直接的影响,也对学生家庭幸福有直接的关系。家庭与学校需要树立同责共育的正确认知,共同承担起学生生命安全与健康发展的责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家长与教师要能够积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政策文件。例如,精神卫生法等,进一步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其次,心理育人目标为导向,奠定家校合作的基础。促进心理不健康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一致目标,符合多方利益需求,家长与教师要对此形成一种共识;最后,创新工作方式,能够清晰划分责任与工作内容。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且系统性的工程,必须要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并明确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责任,合理分工。家校协同模式下,能够激发学校与家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家校协同对心理育人工作的促进作用,保障家校协同心理育人工作逐步深入。

(六)进一步强化对高校学生的情感教育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并以此为核心,把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思想以及情感等。要强化对学生道德生活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与参与的方式,获得对情感的深刻理解与认知。借助于人性化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充分满足学生心理成长与发展的需求,从而促进学生心理更加成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道德信念。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启发式教学,需要高度关注学生的需求与发展。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等把握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矛盾和思想动态,并结合学生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全面落实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和氛围。要建设出积极向上且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为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高校可以组织多样化且具有趣味性的文体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把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充分融入进去,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在校生活;另一方面也推进了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七)激发内部动机和探索欲望

所谓内部动机,主要指的是学生自身对学习感兴趣情况下所产生的学习动力。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内部动力,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深度把握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最终探索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后,需要结合问题情境指出学生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提问需要以开放性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为主,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并找到诱发心理问题的成因。综上所述,现阶段,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如何提升学生的竞争优势是每个高校都关注的问题。启发式教学的应用,可以有效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为了更好地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优势,教师要优化思想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教育的环境,激发内部动机和探索欲望等,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高佳.信息化背景下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山西青年,2021(22):158-159.

[2]于巧芳,姜俊玲.感谢有你温暖同行——南京林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掠影[J].江苏教育,2021(68):81.

[3]欣蕾.基于辅导员工作室模式的民族院校学生心理素养培养实践探索——以大连民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工作室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20):43-46.

作者:雍楚婷 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