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体现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德育教育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体现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德育教育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体现分析

在美术课堂中通过作品展示,深入了解作品,渗透德育教育中专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回归到美术课堂,对不同的作品进行不同的引导,充分发挥课堂作用。传统的美术教学,对作品的鉴析往往仅限于作品的用色、作品的时代背景,而忽略了作品所暗含的价值观念和教育功能。因此,要改变这种现象,在当今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加强对中专学生道德标准的传递。

一、在实物赏析课中通过灿烂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

中专生往往缺乏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崇洋现象严重,自我观念太强。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赏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文化遗产的丰厚,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加认同国家的文化,使他们具备崇高的精神品质。例如,在对《瓷器》进行赏析时,教师可以利用英语单词“CHINA”做导引,引导学生将“中国”与“瓷器”结合起来,了解到在当时“瓷器”代表了中国,成为我国在世界上的象征。通过这一典故,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瓷器,通过纹饰、花色向学生传授它的制作过程,了解到我国人民非凡的创作力。通过对美的欣赏,可以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对我国文化的崇高敬意。

二、在绘画作品赏析课中通过历史事迹,培育人本精神

艺术的创作往往受当时环境的制约,反映的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和人们最真实的诉求。通过对历史事迹类作品的赏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民的疾苦,关心人民的需求,树立人本精神。例如,在对《格尔尼卡》的赏析中,教师可向学生介结当时的创作背景处于二战时期,人们精神崩溃,整日处于极度紧张、惶恐中,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作者采用蒙太奇的手法,线条极度的夸张和扭曲,就是表现这样的主题。通过这样的叙述,学生不但容易理解作品,而且增强了和平观念和关怀精神。又如,在对我国的《风竹图》赏析时,通过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引入其中,可以使学生产生对底层人民的理解和同情,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本精神。

三、学生在实践课中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和团结意识

在中美术教学中,选修课常常被直接忽视掉。但是,选修课是中专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最强的课程,能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团结意识和思辨能力。因此,在陶艺课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集体制作泥塑工艺,让各组成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集体合作,并通过思维的交换和默契的配合成功地完成作品,使学生获得了制作的乐趣也形成了良好的友谊,懂得团结才能造就成功的道理。实践课多是以工艺制作为主,通过泥塑、贴画、剪纸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完成,对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树立团结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在绘画课上,通过色彩的接触,培养美丑观、荣辱观

绘画课是学生美术课堂必然要接触到的。通过写真、素描等对自然环境的人物、景观、建筑进行实地写生时,教师可以在色彩的运用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对自己身处的社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例如,在对家乡进行实地写生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对家乡建筑风格、风土人情等的观察,采用真实的笔触描绘出家乡特有的神韵。如在《家乡晚景》的描画中,通过对夕阳落幕、红霞映天的描画,不但能体现色彩的鲜艳、斑斓,展现图画的美感,而且能够通过对家乡晚景片段的展现,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从而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致力于服务家乡、回馈社会。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美学的赏析,还是美与德的完美结合。在中专美术课堂中,教师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但美化学生的内心还要净化学生的思想,使教学真正能够起到育人的作用,为德育在中专美术教育中的渗透打开道路,做好引领工作,真正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四有”新人。

作者:钱铮 单位:无锡市工业高级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