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美术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怎样才能在美术常识课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思维作用呢?我认为在美术常识课教学过程中,具体地说在知识学习、形象观察、艺术体验及审美评鉴四个基本阶段里,要发挥创造性学习、创造性观察、创造性体验、创造性评鉴四种创造性思维作用。
所谓创造性观察,就是指在具体掌握美术基础知识,欣赏作品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发展一般的观察能力,而且要比别人有更加敏锐的、深遂的洞察力。既要能觉察蛛丝马迹,又要能突破视野的限制。我们常常发现,同一作品会引起不同人的多种多样的不同感受,就是这种现象。如学生在学习美术的社会作用,美术和人类生活的关系时,欣赏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受伤的野牛》等作品。这些原始洞穴壁画在造型、情态、色彩、立体感等方面达到相当的高度。在功能和内在意义方面,学术界历来有多种解释,有的认为是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有的认为原始人类为祈求狩猎成功而进行的巫术活动有关;还有的强调记事作用,认为洞穴壁画为现代人提供了一条了解史前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重要渠道。然而,在没有照明的黑暗洞穴深处和洞顶壁作画,在当时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下,达到如此高的成就实为罕见,可见原始人在很多方面不是今人能比,他们的视力有可能像猫头鹰,记忆力如电脑,体力赛过野牛……这些,就与不同类型的人心理感应中不同的感受有着直接关系。
所谓创造性体验是指学生在掌握美术基础知识,欣赏作品过程中,按照自己的体验,从某一给定的信息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信息,即找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可能的答案、结论、方案或假设等。如在学生掌握了美术的社会作用,美术和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后,教师启发学生从各种角度设想学习美术有何意义。以郑板桥画的墨竹而论,自然界的竹子本无什么思想和性格,但物性与人性有许多共通之处,艺术家选取某些与人性共通的自然物来寓写人性,所以画家笔下的墨竹就被赋予了独特的审美认识和审美感情。竹枝内空而外有节,空则生气,内有气、外有节正应“气节”二字,因此板桥对竹子赋予了独特的审美认识和审美感情,他对腐败现实的不满,他坎坷而不屈服的个性与竹性相通,于是借竹写自己的情性品格。所以我们不仅要观其形象,挺拔遒劲,老篁新枝错落有致、疏密有别,水墨浓淡枯湿富有变化。还要带有理性思辨去想象、联想,方可获得深层的审美、享受和思想启迪,从而达到学习美术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审美目标。由此,借助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美术作品,学生分别设想出学习美术很多不同的作用。如学习美术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可以提高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对美的创造力;可以提高人们热爱美、传播美的思想境界;可以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之情;可以培养耐心细致的品质,促进人身心健康成长;可以激发人的成就感,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和潜力;可以加强我们对人类在未来时空中所要探索和进取的意向的认识和把握等等。这样通过拓宽思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所谓创造性评鉴,就是学生具有个性的特点,自觉而独立地运用现有的答案或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关系、层次和结论的过程,不落俗套,不人云亦云,它的结果,不论是概念、理解、假设、方案或是结论,都包含着新的因素。我们说这种评鉴,既与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艺术素养、审美经验所构成的审美设想同作品进行比较有关,也与学生拿生活中相类似的人或事同作品中的人或事进行比较有关,还与一个重要因素即创造性思维作用紧密相关。我们拿明人徐谓的《墨葡萄》来说明这个问题,为什么说徐渭的这幅作品很好或为什么评价这么高呢?那是因为他笔下的葡萄纯泼墨泼水而成,墨分五色,浓淡有致,形态生动,把生宣纸上充分发挥并随意控制笔墨的表现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成为中国花鸟画发展中的里程碑。再谈题画诗,便知画家意在“半生落魄已成翁”、“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说的是画家怀才不遇、托足无门之苦闷心情,让人联想到他坎坷不平的人生。然而,徐谓一生为人耿直、豁达、才气纵横修养广博,他的实际阅历使他对人生及社会有清醒的认识,他轻权势,有傲骨,在艺术创作上尤重个性抒发。有相同阅历的人一定从他的笔墨之间领略到的不只是悲哀,而是一种狂放之气及充满对生命的爱,诉诸了他内心强烈的感情。我们说,正是由于徐谓的“葡萄”把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了能够强烈抒写内心情感的至高境界,能满足观者心理上的要求,观者所处的时代与角度不同,对这幅画观照的角度与理解也会不同,正是这样,它和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一样具有永久的魅力,不断地激起人们创造性思维的灵感,满足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所以我们对这幅画百看不厌,评鉴才这么高。
由此可见,在美术常识课中注意和发挥创造性思维作用,对于提高同学们的创造性学习、创造性观察、创造性体验、创造性评鉴的能力和深度,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同时,它对于促进师范美术常识课的改革,实现其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是有着积极的效果的。
本文作者:赵建设 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