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非遗剪纸艺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价值,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非遗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将非遗剪纸艺术引入中小学美术教育不仅可以传承民间美术,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非遗剪纸;美术教育;传承
中国的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体现着中国人的精神与审美。剪纸艺术最早因人们的驱邪祈福与交际需求而产生,经过几千年的不断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让非遗剪纸艺术走进中小学美术教育,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而且能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有利于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一、非遗剪纸艺术的发展与现状
剪纸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汉代。当时纸的概念还比较笼统,但剪刻的技艺已经出现。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漆器上用金箔纸雕刻的走兽花鸟图样,也证明了汉代早已出现了“剪”的概念。由于剪纸材料易腐不易保存,大多数剪纸作品未被保存下来。目前,中国保留的年代最早的剪纸实物是1955年从新疆吐鲁番古墓出土的剪纸,从其上的文字与纹样可以判断,该剪纸出自北朝时期。这些剪纸折剪方式采用团花形式,内容以动植物为主,分别刻画了猴、马、忍冬、菊花等形象,是祭祀所用。到了唐朝,剪纸艺术进入发展期,大量采用剪刻结合、剪绘结合的手法,大大丰富了剪纸造型的种类。这一时期,剪纸主要还是用于祭祀活动中。到了宋朝,造纸业逐渐成熟,为剪纸艺术的发展与普及提供了有利条件,剪纸的应用途径逐渐娱乐化,且风格流派多样。剪纸被大量地运用于节日装饰的窗花与礼花上,取材大多源于日常生活,造型相较于前更为自然灵动。同时,皮影、蓝印花布等其他民间艺术中也出现了剪纸的踪迹。明清时期,剪纸艺术的取材、创作手法、风格等都发展到鼎盛。随着其他手工业的发展,剪纸的需求量逐渐加大,甚至可以实现批量化生产,以满足社会对剪纸工艺的需求。在长期的传承发展与交流中,剪纸艺术的传播范围发展到全国,并在各地形成成熟的风格迥异的流派:北方剪纸豪放写实,南方剪纸细腻流畅。剪纸艺术在此时形成百花齐放的状态。自2006年起,各地特色剪纸艺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各级部门展开了一系列关于非遗剪纸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工作,通过设立专项扶持基金等开展各项剪纸教学与展出活动,设立剪纸博物馆与工作室,搭建剪纸交流平台,以扩大剪纸的知名度与生存空间。目前,非遗剪纸艺术仍然面临着一定的传承困难。虽然剪纸已被列入非遗项目,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当下,这项本土性极强的活动仍难以受到主流消费人群的认可。由于制作耗时长、工艺烦琐、作品市场转化困难等,如今传承人较少,一些地区的剪纸面临手艺失传甚至消亡的风险。
二、非遗剪纸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1.精神文化传承
目前,部分中小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待提高。我国剪纸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气息,与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和民俗紧紧相连,将剪纸艺术引进课堂,能让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培养民族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1]。非遗剪纸艺术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或是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而传统手艺人深受中华文化和思想道德影响,因此将非遗剪纸应用于美术教育中,能生动地向学生传达丰厚的中华文化与传统美学,让学生在欣赏剪纸作品的过程中实现传统精神的传承。
2.提高美术教育水平,拓宽美术教育范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的需求越来越高,美术教育水平也备受瞩目。中小学美术教育作为美术教育的基础部分,是学生最早接触的美术系统教育,对其后续的美术专业教育意义重大。目前,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方美术教育体系,部分中学教师以素描、油画、摄影等为内容,这虽然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美术基础,但使其难以形成对传统美术的系统理解。让非遗剪纸艺术走进课堂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中国民间艺术的美,填补部分学校传统美术教育的空缺,同时也为美术教育课程提供更多的课题资源,丰富美术教育内容,拓宽教育范围。
3.非遗剪纸的保护与发展非遗剪纸艺术
目前的主要传承方式仍然是师徒传承与家族传承。这类传承需要传承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将工艺打磨精细,掌握繁杂的工序与熟练的技术。这种传承方式的优点是传承人具有纯熟的技术,有着单独完成设计、剪裁与装裱剪纸的完整流程的能力。缺点是部分传承人生活区域固定、生活模式单一,难以快速接受新的观点和审美,想要创造具有新时代审美和特色的作品比较困难,这对于当下的非遗剪纸艺术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局限。中小学生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将非遗剪纸艺术引进中小学美术课堂可以使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有助于非遗剪纸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非遗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不能只靠传承人,而是需要全民参与。非遗剪纸艺术走进中小学课堂,将会面对庞大的受众群体,实现从小部分人的保护到大部分人参与的转变。
1.学校对美术教育不重视
目前,部分中小学对美术学科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部分条件较差的学校美术教育能力更加薄弱。在这种情况下,民间艺术难以影响学生的审美[2]。部分学校的美术教育更偏向于程式化讲解,缺少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内容,课外辅导班往往是部分学生学习美术类知识的重要渠道。部分高中的美术教育资源向艺术特长生倾斜,普通学生则难以充分感受美术的魅力。2.学校对非遗剪纸艺术不重视将非遗剪纸艺术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结合,为在校教师提供了更多有趣的课题。同时,也为学生认识传统民间艺术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感知能力和艺术文化素养,有利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播。目前,部分中小学对非遗剪纸艺术的重视度不够,关于非遗剪纸艺术的宣传活动也不多,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这些学校的美术教师多为科班出身,部分教师对于扎根民间的传统艺术缺乏实践操作,搭建高质量的非遗剪纸艺术传播平台存在一定的困难。3.家长与学生对非遗剪纸艺术不了解由于部分学校的非遗剪纸艺术宣传工作不到位,部分学生与家长不重视传统剪纸艺术欣赏。在课外兴趣班的选择上,部分家长对于传统类手工艺不够了解,通常选择可参赛考级的美术项目,忽视学生对传统美学的体验和参与,导致部分学生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都很少接触传统手工艺,欣赏水平不高。四、非遗剪纸艺术融入美术教育的建议1.丰富非遗剪纸课程将非遗剪纸艺术融入美术课,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当今美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内容单一乏味的问题,部分教师将教学停留在课堂赏析与传授简单素描知识的层面,因此学生难以主动深入了解和学习美术知识,更难以真正提高美术技巧和素养。将剪纸过程融入美术教育,通过展示内容多样的艺术成果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通过极具生命力的选材过程与制作过程可以提高学生对剪纸流程的兴趣。剪纸课程需要的工具简单,动手操作并不复杂且具有巨大的创作空间,因此学生能够自主、全面地完成创作,发散思维,提升审美认知和美术修养。
2.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非遗剪纸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沉淀,具有极强的审美性与故事性,地域性审美风格强烈。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逐步引导学生了解、欣赏剪纸艺术等民间艺术的美,引导学生通过剪纸活动了解和欣赏传统美学。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大量非遗剪纸作品,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大概的认知框架,了解剪纸艺术的基本特点,同时多创造实践机会,增强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中,学校要为教师提升自身审美水平与教学技能提供有利条件,多组织教师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审美能力,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知识储备,从而增强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3.培养学生创造性
传承与发展非遗艺术少不了创新,而学习与创新也是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理念的重心。创新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传统美术基础理论,而且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作为民间艺术的剪纸艺术,追求的并不是严谨的操作流程和规范的美感,更注重的是对民俗生活的记录和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的展现。剪纸材料简单易携,这给学生的课堂创造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课堂中,教师只需要将一些基础的剪刻手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快速创作。学生在创作水平与手工能力得到提升后,也可将作品运用于生活。
结语
非遗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流变性。换言之,非遗剪纸艺术要想得到良性发展,必须将现代生活与时代审美融入作品。将非遗剪纸艺术引入中小学美术教育,不仅有利于民间艺术的推广,而且有利于师生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觉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非遗剪纸艺术的传承不仅仅在于工具的使用,更在于传统技艺对于现在生活的美化和对传统技艺的创新。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剪纸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学底蕴和文化自信,以满足剪纸艺术在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促进非遗剪纸的振兴。
参考文献:
[1]孙益华,钱卫军,邵美珍,等.中学民间美术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C]//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五卷).北京中教智创信息技术研究院,2017:228-236.
[2]肖琳,家莱.艺术家莱洛的涂鸦艺术之路[J].公共艺术,2017(1):102-105.
作者:洪紫薇 王晓林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