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美术教学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美术教学往往以审美教育为主,辅以劳动教育。二者的融合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增强其综合素养。为促进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将教学方法与资源并重是可行之道,教师既应灵活运用练习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力求将其综合运用,又应注重教具等基础设备以及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自然环境等教学资源的选择、使用。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教育;劳动教育;融合路径
当今,部分学校的美术教育强调学科知识传授,与其他学科联系较少,造成了教育与现实生活相分离、各科知识间的界限难以打破等问题。过去,审美教育主要存在于美术、音乐等课程教学中,劳动教育也限于劳动技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二者彼此孤立。在美术教学中,许多刻画劳动人民形象、描绘劳动场景的艺术作品不仅含有丰富的审美因素,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蕴含鲜明的劳动精神,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显然,在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可以相互融合,二者在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劳动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有助于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和作用,采用科学路径将二者更好地融合于美术教学活动中,是美术教育发挥综合教育力量的切实体现。
一、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关系
美术教学中既包含审美教育,又囊括劳动教育,二者是同一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都是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创造能力的教育,劳动教育则是培育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创新思维的教育。两者紧密相连、相互渗透,并在起源、教育目标、创造力培养、情感体验等方面存在密切联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起源的关联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劳动创造了美”[1]直接点明了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起源的内在关联性。从人类产生之初,人们追求美的感受就蕴含于劳动过程之中,人们通过劳动既能获得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又能获得身心愉悦的审美体验。由此可知,美产生于劳动之中,人们不断地进行创造性劳动,生产出的瓷器、陶器、铁器、服装、建筑等生活用品与居住空间都是人们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表现。同时,审美教育也不是虚无的,其需要将这些物质产品的生产技能训练作为实践载体。故而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都起源于人类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都凝聚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活动中。二是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教育目标是受教育者应达到的愿景,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教育目标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以及审美经验,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2]。即审美教育不仅强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注重对其劳动素养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即“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3]。这也说明劳动能带给人美感和幸福感。由此可见,在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具有共同的教育目标,二者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劳动素养、创造能力,这正是二者能有效融合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共同性。不论是审美教育还是劳动教育,在教学内容方面都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美术课程强调对绘画技能、工艺品制作技能等的掌握,劳动技术课程强调各种劳动技能的掌握,二者都不主张机械模仿,都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因此,在教学及其评价中,二者不仅都关注对学生专业技能的示范、教授,而且都要求必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二者可以融合的关键所在。四是情感体验的共鸣性。情感是人们对某物、某事或某人的内在情绪感知,是较为复杂又相对稳定的一种心理体验。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过程中情感的激发与共鸣是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媒介,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都侧重以情感人,并强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美化劳动的工具、环境、过程等,使学生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增强劳动的愉悦心情。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欣赏劳动题材的绘画作品,使学生了解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劳动成果得来不易,从而激发他们的劳动情怀,培养其劳动意识、劳动习惯,最终使其体会劳动的快乐。美术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的审美教育蕴含劳动精神,劳动教育包含审美因素。二者正因为都有学生情感的参与,其融合才具备了更真实有效的链接点。
二、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都是我国教育事业“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二者融合将更高效地促成学生综合素养和身心的良好发展。《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与实践教育[4]。可知,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而且可以在其亲身参与中磨炼其劳动意志,培养其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因此,将二者融合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提升其劳动素养,可有效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
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可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要融之有道、合之有法。基于美术的学科特点,笔者尝试在美术教学中将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主要从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两个方面探讨二者具体的融合之路。1.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受固有思想和教学习惯的影响,部分美术教师所用教学方法单调且针对性不强,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实际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使教学活动尽可能获得最佳效果。因此,为更好地实现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师在美术课堂中应尽力丰富教学方法。如,练习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各有千秋,如若综合运用,整合每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则有利于实现教学效果的不断优化,从而以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美术教学方法中,练习教学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因为无论是绘画技能还是民间美术品制作工艺等的学习,学生都需要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不断练习、重复体验,才能内化相关美术知识、技能。该教学法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反复地训练某一技能,从而内化为自身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巩固知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技能。绘画作品创作和工艺品制作是特殊的艺术劳动,因此,学生的美术劳动技能也得以增强。如,在教授人美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手绘线条图像》一课时,教师可首先展示部分优秀手绘作品,并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绘画技巧,加强对他们手绘线条图像的技能训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此教学方法下,大多数学生经过不断练习,可以绘制出复杂且有创新特色的路线图、植物生长图等,掌握基本的手绘线条图像的技能。此美术劳动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明确了学生的审美标准,而且加强了其实践操作能力,训练了其劳动思维,培养了其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了其素质水平的提升。尝试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也是美术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其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先教后学”的固有模式,强调学生先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自学,以不断探索和解决问题,建构新的美术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答疑等作用。如,在讲授人美版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策划一次出游活动》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请学生根据家乡的旅游资源及其特色,制作一份出游策划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出游策划书的形式不做具体要求,只针对学生可能会遗忘的天气、医药箱等问题给予适当提示,强调出游策划书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和美术劳动实践能力。许多学科提倡运用情境教学法,该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特点有目的地创设相关情境,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方法。美术学科可以用此方法创设美术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具有被展现、感知的良好场域,让学生在情境中建构新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如,对于《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课,教师在展示齐白石代表画作《虾》的同时辅以实物虾的展示,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并将二者进行对比,深入分析其异同,把握虾的视觉特征,从而增强虾的表达技法和绘画技巧。此教学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的耐心,又可以加深其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最终达到审美能力和美术劳动技能相互促进的目的。每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为扬长避短,教师不能固守一种教学方法,而要根据学情、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在一堂课中合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法之所长。当然,立足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视角,美术教学方法的选择更讲究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目标的把握,从而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增强其劳动素养,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2.教学资源的多样化运用教学资源是为教学活动有效开展而运用的相关素材、工具的总称,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课堂参与感,促进其更直观、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多种多样,且各有特色。从美术学科特点出发,为促进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教师应注重配备相应的教具等基础设备,利用好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充分挖掘自然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基础设备是课堂内部教学资源,是保障学生开展美术学习的最基本的物质材料,主要包括艺术创作所需的绘画工具、美术专用教室以及多媒体设备等。其中,多媒体声像一体的直观性特点使其具有更大的优势,赋予美术教学较强的形象性、趣味性、感染力,教师应尤其注重将美术教学与其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图书馆、美术馆、展览馆等公共美术教育资源属于课堂外部教学资源,对学生的美术学习具有拓展延伸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以全方位、立体化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也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展览馆等,让学生在开放、轻松的环境中体验美,强化劳动意识,形成“劳动创造美”的观念。美术课堂内外教学资源的综合运用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美术相关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有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劳动观,使其审美能力和创造性劳动技能都得以明显提高。自然环境资源涉及更广阔的空间和事物,更具多样性和拓展性,将其作为教学资源有助于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人类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劳动成就获得自身发展。如,人们生产劳动工具最初只是为了实用,后来在劳动过程中逐渐融入审美因素,在纺轮、炊具、斧头等生产生活用具上雕刻花纹,赋予其审美趣味。人类就这样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形成了灿烂的精神文明,并最终相对独立于自然之中。自然环境始终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人类来自自然,理应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寻找更丰富而有力量感的美术创作素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欣赏校内自然景观,培养学生关注周边自然和人文环境、关注生活的意识;或带领学生了解校外城市环境,体验人文景观的设计感,进而到山间原野感受纯真广袤的自然之美,造无限之美感,育强大之劳技,如此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目标即可实现。
四、结语
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都是我国培养社会所需合格人才实行的“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关,缺一不可。在新时代,教师要全面、深入理解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以美术教学为平台,不断促进二者有机整合,以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在美术教学中,教学方法是根本,教学资源是保障和优化教学的重要条件,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教学资源的多样化运用可推进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真正“落地生根”,实现二者有效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诚然,学生的顺利成长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协作,学校也必须在审美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基础上,加强智育、德育、体育的教育功能,让“五育”并举,共同推动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中国德育,2015(16):6.
[4]周峰.简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兼论劳技教育的定位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2(4):16-18.
作者:邹涛 胡川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