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流派下个性化美术路径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油画流派下个性化美术路径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油画流派下个性化美术路径探析

摘要:主观表现油画流派作为美术教育中最具有创造力的类别分支,其流派的形成和发展都来源于画家自身个性化的情感表现力。为突破现代美术教育中的教学产出集体性、教学画作模仿性及学生创造力过于机械性的现状,学校教师以主观表现油画流派中的主观情感激发入手,通过拓展美术文化教学、升级教育平台及考核标准为主要路径,推进美术教育的文化前提及平台保障,从而促进个性化美术教育下学生个体创造力的提升,推进我国艺术教育的多元繁荣。

关键词:主观表现;油画;个性化;美术教育

近年来,教育部“全面支持艺术教育”的政策持续施行,我国美术教育从技能型人才培养逐步向素质类人才培养转型。鉴于主观油画流派中个性化的情感表达及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构图色彩技巧,以主观油画流派为切入点,分析我国现阶段个性化美术教育仍然存在的短板问题,探究个性化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

一、主观表现油画流派

(一)主观表现油画流派形成发展。油画经过六百余年的发展,不仅成为西方主要绘画方式,还在历史流变中受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产生出数十种分支画派。从宏观视角来看,油画流派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是以“客观再现”为主的客观表现类流派,其二是以画家“主观表达”为主的主观表现类流派。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油画的艺术创作形式受到制约,众多画家寻求“突破传统”的创作方式,主观油画流派因而出现[1]。主观表现类油画流派涵盖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众多画派分支。主观表现油画流派最初旨在打破传统油画中“模仿自然”创作的方式,主张以创作者的心理和情感为创作基点,以画家最直接、最主观的感受去重塑客观场景。主观表现油画流派发展到现代,开始在色彩表现和构图发挥上以作家的“潜意识流动”为切入点,彻底寻求一种超脱现实的、主观抽象的绘画创作。目前,主观表现流派的油画创作、教育、展览及售卖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广泛,其流派下的各类画派也都有独立的分支教育机构。相较于西方,我国关于主观表现类油画的美术教育理念渗透较少,个性化美术教育的推进在我国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二)主观表现类油画流派的特征及价值。1.突破传统色彩表现的创新性。主观表现类油画流派下的各类绘作,突破传统的色彩表现形式,将更具有夸张性、冷暖度的情感性色彩应用在绘画中[2]。其风格的作家不满客观表现油画流派中刻板的色彩表现,开始创新油画的光色表达及作品中人物的形体展现。相较于客观表现油画中“以主观颜色描绘客观事物”的绘画方式,主观表现油画则是以“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去创新色彩的表现力。梵高《吃土豆的人》一作中,油画的整体色彩以暗色调为主,画中对灯光的描写,并不以亮色度的色彩来表现,而仅以冷白色渲染,并将冷白色的灯光与暗绿色的墙面结合使二者相互映衬,以忧伤的暗色调表达作者对时代的控诉,传达自身悲痛抑郁的感受。画家保罗·塞尚也指出“线条和明暗皆不存在”的观点。塞尚认为,主观表现油画只存在色彩的对比,画作乃是从色调的相互关系中来表现物象的。塞尚《一篮苹果》作品的色彩整体光泽度基本一致,视觉冲击表现仅以冷色调的白色桌布与暖色调的各类水果结合。加强色彩在圆形、菱形等不同形体中的融合表现,并以弧线或斜线的厚重色彩来增加物品边缘的立体感。塞尚以色彩冷暖对比来代替以往传统绘画中的色彩明暗对比,增加作品中的多重情感性,赋予“色彩强化造型”的重要价值。2.承上启下变革时代的传承性。主观表现油画流派具有承上启下的时代性,其变革了传统油画的表现形式,开拓了“艺术自由”的时代[3]。以主观表现油画流派下的后印象主义画派为例,陈小于在《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中明确指出,后印象主义是西方第一个现代艺术画派。因此,在艺术史上,后印象主义被认为是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后印象主义不仅继承了印象主义对画作具体内容的表现张力,还在内容表现中加了“情感表现”的前提。即主观油画流派既承袭了客观油画流派中对核心主题和内容的表达,又开启了重视作者主观情感表达的艺术前提。主观表现油画流派下的后印象主义画派不仅开拓了西方新的艺术形式,还启迪了抽象主义、立体主义和野兽主义等多种主观情绪表现画派。自此,西方美术从宣教的目的和艺术服务于社会正统文化的目的,转型为无目的的情绪张扬和感官表达,油画艺术从而走向多元发展的繁荣时代。

二、现代美术教育的个性化教学

(一)基础美术课程模式探究。目前,我国针对油画教学的基础美术课程,主要以技能基础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这两类为主。一方面,油画基础技法教学是美术课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针对油画的技能性基础教学,高校教师多以马克斯·多奈尔《欧洲绘画大师技法和材料》、周培德《油画基础》、何韵旺《色彩基础》、毛岱宗《中国美术:油画基础》、孟宪文《现代油画技法》等作为基础辅导书目进行教学讲授。教学模式主要以课上集体讲解、课下自主练习为主,教师定期对学生的油画练习稿件进行审查和评价。另一方面,针对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文化、美学素养等必要性文化基础课程,高校教师多以课下自主预习、课上偶尔穿插讲解的教学模式为主。由此可见,教师对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重视度不足、教学时间分配不均,个性化教学的“知识储备”前提稍显不足[4]。2016我国关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提出了美术教育要从技能型教学、应用型教学转型为人文型教学的素质教学模式。自此之后,美术教育虽开始重视对学生美学素养的培育,但仍然存在美术基础课程“重技能、轻文化”的失衡问题。

(二)教学环境及可适性平台。201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关于“加大投入力度,大幅改善学校美育场地设施条件”的项目条例,推进了各地美术教育的硬件设施改革[5]。以油画教学为例,各校的管理部门不仅开设美术学生的独立自习教室,还对相应的油画耗材进行分批比例报销。针对提升学生油画创造力的教学,高校与各类文化企业合作,在不同企业中开设短期油画培训活动或类别油画画派教研室,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开拓思维。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开设CAEA美术馆,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学生油画作品提供展示平台。在主观表现类油画流派的启发下,学生可在互联网平台中个人绘画账号,不仅作为展现自己、表达情绪的途径,还可通过互联网的社交平台,扩大自身作品的传播度,在群众视角的监督下提升作品质量、丰富作品层次。然而,随着我国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及美术受教育人群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能够展现画作、提升技能的可适性平台仍然供需不足。除此之外,相较于主观油画流派在我国的“本地化”发展,及中西美术融合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以校企合作为学生升级跳板的企业平台稍显单一,美术教育的个性化培养环境仍需在政策指导下不断升级。

(三)学生作品评价机制。在人文教育融入美术教学的政策指导下,教师对学生作品以“主观性”“客观性”及“社会性”三点入手进行评价。首先,针对主观表现类油画流派的作品,教师在掌握学生大体所表达的主观情绪后,根据画作的整体视觉观感,对其情绪表达的彻底性进行评判。即考察学生所表述的主观思想是否在画作中有所体现。其次,教师在掌握核心主题内容的基础上,对画作的色彩、构图、线条、光影等客观因素进行评价,以考察学生的美术基础。最后,教师以画作所呈现的个性化特征及社会文化意义为标准进行评价。现有的作品评价机制能够较为完善地辨别和评价主流思想下的主观表现类画作,而对于荒诞、怪异的立体主义作品、以科技、速度、时代预测为主题的未来主义作品,教师则无法站在对“主观表现情绪”的客观立场上,去评判其个性化是否符合社会标准,因此,多出现个性化画作因过于“个性”而认可度低的情况。马库斯·吕佩尔兹曾提出“我从不解释自己的作品”与“艺术创作没有标准答案”的观点。因此,现有的作品评价机制,需在道德伦理的基础上以美学的角度来辨别,而非以社会主流思想及教师的喜好进行单一评判。

三、主观表现油画流派下美术的个性化发展路径

(一)多元拓展文化背景。2017年,教育部《各地扎实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要求将“以文育人”的政策落实到位,教师需在文化教育的理念上,提升学生的油画认知与油画底蕴[6]。以主观表现类油画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来看,作家个体是创造力的主体,因此,必须从作家(学生)个体的个性化教学入手,提升其对油画创作的文化知识储备及美学感受力。一方面,进行科学性的课程构建,为个性化教育提供“文化前提”。学校教师在保持以往“技能+文化”的结合型授课模式外,教研组需开设油画专门史、油画美学欣赏等专项文化类课程,并在油画考核中增加对油画文化史等知识点的测评。另一方面,拓展个性化教学的专业维度。开展油画名师讲座、油画作品鉴赏大课等集体活动,通过专家性、权威性的角度为学生普及中西油画的文化历史及作品风格流变,提升学生作品创造过程中的人文素养。除此之外,学校教师定期举行参观画展、游览油画博物馆等校外活动,以接触真实的历史来丰富学生的文化感知力。在拓展油画背景文化教学路径的过程中,学生形成脑内个体知识体系,学生自身知识储备完善,美术教育的个性化教学得以层级推进。

(二)扩大校外单人实践。现行美术教育多指导学生模仿和借鉴名家画法,学生自我创新创造力不高。伯格森指出,艺术家个体在创作时“自我心境的迸发性”是作品创造力的源泉。由此可见,个性化美术教育的有效施行,需重视学生个体的创作力。为此,教师在课程设置中需开设专门的“独立实践课程”。通过扩大校外单人实践课程,弱化集体环境对学生群体的整体塑造效果,从而将集体影响及“伟人效应”最小化[7]。基于此,以校企合作、校内外独立机构合作为平台,根据学生兴趣,安排不同类别画派的小课。通过课外“一对一”的专项课程讲授,学生可针对性地提高专业知识,形成自我专业学习体系。除此之外,伯格森还与尼采共同提出“艺术应当具有现代感觉”的观点。基于此,现行美术教育需将个性化教学放在历史和时代的角度进行融合。学生要以继承和发展的眼光,对后印象主义、抽象主义、立体主义等进行扬弃,将其以现代视角进行图像思维重构。特别是针对具有争议性的、过于个性化的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教师可引导学生以现代视角将其适当美化,剔除其中的未来恐慌、暴力及宗教因素,在革故鼎新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创造力[8]。

(三)人机双重油画鉴赏标准。为提高学生作品评价基准的科学性和公信力,在“互联网+美术教育”的时代下,将油画考核标准导入互联网计算机系统,平衡教师自身主观情感因素对学生作品的误判。首先,利用计算机数据评测系统来对学生作品中的光影、色差及线条等客观基础性因素进行打分。利用计算机AI评测系统,以完全科学性的人工智能思维对学生主观表现油画的创造力及情感契合度进行评析。其次,利用移动终端平台,将学生作品信息进行联网流动,提供给其他不同的教师进行评测。“线上专业教师+线下授课教师”的平均分,作为学生作品的最终得分。最后,整合计算机评析结果与教师的评测分数及意见,细化学生作品的考核结果。摒弃以往“唯分数论”考核方式,将学生作品进行全面的评测分析,以鉴赏的角度深化教师对学生主观画派作品的掌握度,从而辅导学生从创作的低分项入手,弱化个性化创作的短板,不断完善作品的创造力和表现力[9]。

四、结语

个性化的画作来源于个性化的独立人格及思维,学校教师在以多元路径拓展个性化美术教育的同时,还要时刻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做好心理建设。因为,主观表现类油画作为作家的心理映射,反映了学生的情绪心理状态。教师在德育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美术教学,对学生的创造力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及界定。才能使美术教育在政策支持、教师引导、平台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个性化教学路径。

作者:洪桔鸿 单位:阳光学院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