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美术绘画教学中故事性表现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该文围绕绘画中的故事性表现探究美术教学的重要影响,分为三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讨论故事性表现的界定,通过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阐述何为绘画的故事性表现,分析绘画想表现的故事含义;第二部分从绘画实践的角度入手,探析故事性表现在绘画中是如何使观者体会画面思想、产生共鸣的;第三部分侧重于探讨美术教学对学生故事性创作思维的引导,认为故事性表现能力的培养相比于单一的技法传授更适宜作为培养学生绘画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美术教育;绘画;故事性
一、关于故事性表现在绘画中的界定
在现当代的许多绘画作品中,故事性的表现是使画面更有感染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绘画的故事性表现即设计或者构建个人想要表达的寓意,使个人的绘画语言在画面中得以展现。艺术本身有多种表现形式,如电影、摄影、美术等。绘画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也会受到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画面故事性的表现受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的关注,这从传统绘画到当代绘画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体现。早期社会,人们以洞穴壁画作为故事性绘画的表现方式,用以传递某种信息或记录一些生活场景和重要的历史事件(图1)[1]。这一绘画习惯也反映在新石器时代、古埃及时期、古希腊时期、古罗马时期的美术中,甚至在中世纪欧洲的天顶壁画中也有所体现。由此可见,在任何时期的绘画创作中,故事性的表现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一特点既是绘画创作者诉诸语言的构成,又是画作与观者互动的桥梁、媒介[2]。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创作者更加强调将绘画作为抒发情绪的载体。在文学创作中,作者会构思故事的框架,在美术创作中亦是如此。显性的故事性表现在艺术中得以展现,而这种方式是直观、直接的,不论是观者还是解读者都是备受影响的,这也是在当时情况下艺术表现如此丰富的原因之一(图2)[3]。从新古典主义到后印象主义时期开始,绘画中的故事性表现逐渐转变成创作者个人情感、生活的写照,在表现题材上更加具有个人情趣色彩,出现了许多描绘家乡风景或城市景象的个人故事性绘画。如19世纪的写实画家库尔贝的《画室》(图3)和另一位写实主义画家柯罗的《摩特枫丹的回忆》(图4)。后印象主义时期的绘画作品如塞尚、凡高等人的作品,以及受到法国美术影响的挪威艺术家蒙克的《呐喊》(图5)等,都是创作者根据自身的时代情感或者生活构想其故事构架而创作的[4]。因此,从绘画创作者创作的取材来源看,绘画作品的故事性表现与创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创作者自身的境遇、时代背景等因素是息息相关的。画面中的故事性表现成为一代又一代绘画创作者表达绘画情感的有力载体。
二、画面的故事性在绘画实践中的转化与表现
对于画面故事性在绘画实践中的转化与表现,不同的绘画创作者对画面的构思是不同的,如何进行有较强的感染力、表现力的实践转化也是笔者一直在研究、探索的课题。笔者曾经在《火星上的人类学家》一书中看到一种对创造力的定义:“创造力具有一种功能,它极具个性,且有强烈的归属认同和自我风格,体现在天赋中,且它能一次又一次地重塑整个社会。”[5]虽然这本书探讨的是心理学领域,但书中对于创造力的解读无疑给了绘画创作者关于绘画创作的一些启发和思考。采用何种方式以更好地展现画面的故事性,成为绘画创作者需要思考和追寻的重要问题。如今,大部分绘画创作者在画上每一笔时,其内心想要表达的意义往往会跟随着自己的构思和想法一点点地展现在画面上,那么画笔就成为依托画面的故事性转化最明显的表现工具之一。同时,创作者的灵感来源,或者是自身,或者是他人,或者是其所处的社会和时代。如果说画面故事性在绘画实践中的转化需要有一个萌芽,那么创作者的取材和灵感就是这种表现构思的第一步;之后,创作者就是通过画笔、颜料、技法等媒介表现画面的故事性的。在表现的过程中,起初创作者想表现的故事性并不完全是一成不变的,一幅画作也是在不断地调整和修改中趋近完善的。创作者最开始的想法、构思往往会随着其创作过程的推进而发生变化,他们会将一些新的想法融入创作,而这些新的想法可能源于创作者对于画面效果的思考和感悟,也可能源于他人的影响。
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教授美术技法是必要的。但是技法只是表象,学生只有掌握艺术思维和方法,才可以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做到游刃有余。因此,学生对绘画的故事性表现是训练其艺术思维的重要途径。图2图3日本文学家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一书中谈及故事性中“再忆”呈现的理论,这一概念的内涵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翻译就是“本质的突然显现”,或者可以直接译为“直接地把握真实”[6]。也就是说,艺术中的故事性表达不仅局限于理性的构建,而且渗入了感性。“再忆”的意思是在某一天,某些感觉出乎意料地在创作者的脑海中出现,因此,创作者感觉到的一切也就会发生改变。这种故事性的思维不仅是文学创作者需要的灵感来源,而且是很多艺术创作者正在研究和不断探寻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对学生绘画技法的培养,而且需要关注对学生故事性创作思维和自由性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如果只掌握了绘画技法,而不会发散思维,就往往难以创作具有个人风格的绘画作品。这样的教学是有缺陷的。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主动性,让学生可以进行有思想内涵、有故事隐喻性的艺术创作。这对于美术教育而言尤为重要,教师需要让学生在绘画中展现自身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灵感。绘画中的故事性创作思维,会使学生在绘画时对于个人不同风格的探究有更多关注,并且注重对绘画技艺和描绘方法的表现。首先,绘画中的故事性表现基于创作者对构思现场的联想,一部分表现的是创作者对所见之感,另一部分表现的是创作者的“忆”,这个“忆”的过程也是绘画故事性表现的过程。一些创作者会通过回忆表述、传达自己的情感,这是在许多创作者的画面中可以看出“忆”作为故事引子的重要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次,创作绘画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且十分自由的,如,学生可以从一些影像、书籍、摄影作品中获取灵感,这些作品本身可能就具有一定的内涵、意义。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一系列美术作品时,并不需要要求学生必须深刻了解创作者想表达的东西,而是要让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在欣赏作品时感受到的画面的故事性。对于这一点,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捕捉事物特点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更好地把自己的感受融入个人创作,这都是绘画中故事性表现的重要方式。绘画艺术表现的不仅是创作者对自我、生活的感受,而且是创作者对其他艺术形式的理解和解读,绘画的故事性只是其中之一。学生读懂一幅绘画作品,相当于理解了创作者灵感的来源,即画面的故事框架,如取材于电影、摄影、文学作品等。思维的迸发和整合能力正是创作者在绘画中进行故事性表现应具备的。教师可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回归写生,让学生跟随自己的思维和感受画许多小稿(速写),以观察场景的视觉思维描绘自己看到的物体;在准备把速写画成大画时,就以个人的主观想法表现画面,构思个人的画面故事框架。这种方式是个人化的,可以让创作更具有独立性。而如何推进这个教学的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且进行更多的思考,也是教师要解决的重点——如何增强画面的故事性表现。
四、结语
笔者通过对绘画创作中画面故事性的表现的分析和研究,进一步探究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思维的拓展和训练。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当代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教育方式。笔者在多年的绘画创作过程和美术史论研究过程中,发现绘画故事性表现的能力训练是美术教育的必要环节。绘画故事性表现不仅是美术技法的转化和表现,而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绘画思维能力。
作者:褚璐 单位:上海杉达学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