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美术基础在文物修复教学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由于美术基础在文物修复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该文阐述文物修复工作中所需掌握的美术基础,并以青铜器、陶瓷、书画为例,举例说明其保护修复中应用到的技能,以期为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开展美术基础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美术基础;美术素养;技能;文物修复
文物修复美术基础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素描,二是色彩,三是立体造型。文物修复工作者的美术能力、素养对修复技艺水平与文物修复的质量均有重要影响。然而,部分文物保护与修复相关专业,如文物保护技术、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等专业其学科门类为历史学,一些专业往往不重视美术基础等课程的开设,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毕业生从事文物修复实践相关工作。基于以上原因,在中国传统文物修复师徒制模式的启发下,文章针对文物修复相关专业开展美术基础教学进行论述。
一、素描能力
素描是绘画的基础、绘画的骨骼,素描创作一般从石膏像入手。以石膏像作为初始阶段的教学内容,其优点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石膏像是白色的物体,便于学生观察人物头部形体结构的转折关系与层次差别。其二,石膏像是静态的,对于初学素描写生的学生而言,这为他们细致、耐心地观察、描绘对象提供了便利。淡化了的人物肤色、毛发的各种差异和变化,会使学生更为直接地感受、理解对象的形体与结构的本质。此外,石膏像通常是翻模欧洲古代艺术大师或东方艺术家的经典雕刻作品,这些雕像本身已经过雕刻艺术家的概括、归纳、强化处理和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结构关系较为强烈、鲜明,动态与情绪较为生动,富有感染力。在石膏像印写生训练中,这种对象本身就是很好的艺术范例,能够为学生提供结构、形体与层次上的示范。在素描练习的过程中,目测定形的主要目的是训练修复人员的观察和造型能力,从而提高修复人员对文物纹饰的刻画水平。经过素描训练,修复人员对形体比例的目测能力可得以提升,能够更加生动地刻画纹饰线条。素描利用黑、白、灰控制整个画面的明度,其特点是对颜色明度的控制。在文物配色中,修复人员也可以利用黑、白、灰控制明度。这样的方法可以让修复人员在修色中较为精准地判断颜色的明度,降低调色失误的概率。
二、色彩能力
对于色彩的学习,学生首先要学习的就是色相。色相最基本的知识就是12色相环,色环上每两个呈180°相对的颜色为对比色,其调和在一起为灰色,如红加绿、蓝加橙、黄加紫等。其次,学生要学习的是色彩关系。色彩关系就是画面上任意两块颜色之间的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色彩明度指色彩的亮度或明度,颜色有深浅、明暗的变化。色彩纯度指原色在色彩中占据的百分比。纯度最高的色彩就是原色,随着纯度的降低,色彩就会变暗变淡。纯度降到最低,色彩就失去色相,变为无彩色,也就是黑色、白色和灰色。在文物补配颜色过程中,色彩的属性变化至关重要。色彩调和法则认为,按照一定秩序变化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可以使混合后的颜色更加和谐。一般的方法是在调颜色时从纯度高的颜色调起,这样调比较暗的颜色时只要降低纯度即可,原来调的颜色还能用上,不用频繁洗笔。所谓“降低纯度”,简单说就是使这块颜色变灰。因此,在降低一个颜色的纯度时,应先考虑加本身颜色的对比色,但要谨慎地往里加。在修复中全色时,学生需要注意三点:一是任何颜料都有其材料上的局限性,不可能调出和临本完全一样的颜色;二是颜色在湿时和干了之后显色是不同的,全色之前要对所用颜料足够熟悉,并在做过实验之后再全色;三是色彩关系要画准确。
三、立体造型能力
立体造型能力与前两种能力存在一些不同,区别在于素描和色彩是平面的。同时,立体造型也是素描和色彩的综合与升华。青铜器、陶瓷器的器物种类繁多,造型种类也十分丰富。对于文物修复而言,翻石膏模对立体造型的要求较高,在第一步塑泥模(图1)时,就要求泥模必须和原文物等比例,整体的长宽高、腿长、腹宽、在什么位置都要一模一样。这就要求文物修复专业学生系统学习立体造型,并且获得一定的学习成果,以满足文物翻模的要求。翻模也需要由简单到复杂,在文物上是不能直接用石膏或胶翻模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由简单的器型开始,先翻简单的,再翻复杂的。最开始翻的东西可以是四方块,这可以让学生学习翻模的方法,之后慢慢翻复杂的器型时也是把模子简化成四方块。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准确掌握立体造型。
四、美术技能在文物修复工作中的应用
美术基础在文物修复工作中的应用案例很多,下文仅以青铜器、陶瓷、书画为例阐述。
1.以青铜器为例
在青铜器翻模的开始阶段,即捏泥模这一步,素描基础就尤为重要。捏泥模需要对比复制的原始文物的大小,按照同样的尺寸比例塑型,或者需要对照书中的照片与书中的尺寸要求捏制。但是部分学生在学习之初往往容易忘记尺寸,按照自己心中的尺寸捏制,最后捏出的泥模大小高矮与实物不同,这样翻出的石膏模型也出现了变形的问题,失去了复制文物的意义和初衷,是不可取的。其实,捏制泥模是对学生的素描功底的考验。在素描练习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画一笔看一眼石膏体,在捏泥模时学生也需要这样反复核对,以保证泥模与实物的一致性。学生不仅需要反复核对,而且要像素描一样,做到心中有一个中心、有一个尺寸,这样才能使复制出的东西与实物相似。在学习了美术基础后,学生在翻泥模时心里往往就会有一个尺寸,按照这个尺寸捏出的泥模和实物就会很相似。修复中的一个步骤是给文物做旧(图2),由此可见颜色在青铜器修复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一环节需要修复师对于颜色有较强的辨识能力,因为每一件器物的颜色不同,做色的步骤也不同,需要调出的颜色自然就不同。有的颜色亮一些,有的颜色纯一些,这需要修复师作精巧细微的调整。
2.以陶瓷为例
在陶瓷器修复中,全色是十分重要的步骤,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修复工作的质量。这要求修复者应具备相应的美术基础、审美知识与鉴赏能力。陶瓷器上色分为三个部分:基色、纹饰和罩光。在这三个部分中,修复师在调色时都需要注意颜色的色相、纯度和明度。陶瓷器基本的上色技术分为笔绘和喷涂。笔绘是将颜料加水稀释,经过几遍甚至几十遍薄涂,层层叠加,使每一层颜色互相渗透、混合,逐渐形成理想的效果。这种技法层次丰富、过渡自然、质感逼真,可使画面的色调较为统一。这种方法适用于小面积全色。喷涂是将调制好的颜色放入喷笔或喷枪,喷涂时喷笔或喷枪与器物表面呈直角平行运动,距离器物2cm至5cm,利用按压时的轻重控制喷涂量。喷涂法可使颜色平整、自然,没有上色痕迹,适用于大面积全色。根据陶器和瓷器表面的特性,在全色调色上运用的色彩原理不同。陶器根据胎质分为夹砂陶、泥质陶、铅釉陶等,其表面粗糙程度和光亮程度不同。陶器上色调色时,需适当降低色彩明度,笔绘时笔触要顺着表面纹理,注意颜色深浅变化,上色后根据陶器质地的需要打磨表面降低眩光,铅釉陶需要适当覆盖釉层。瓷器根据胎质可分为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等,胎质不同,上色时颜色纯度和明度就不同。早期的青瓷、白瓷等颜色纯度和明度较高,在上色时需要注意多观察器物原本颜色的变化。对于青花瓷、五彩瓷这种带有纹饰图案的瓷器,需要事先打稿绘制出缺失的纹饰,可以直接临摹或者用硫酸纸复制。对于带有裂纹的哥窑瓷器等,同样需要将裂纹笔绘或轻微刻画出之后上色。对于青花瓷、釉里红瓷等,在给纹饰上色时要注意晕染效果,使纹饰的呈现效果更加灵动。对于带有斑点的建窑茶盏、兔毫盏等,在上色时需要采用弹拨的手法,使颜料呈现点状发散。综上所述,每一种陶瓷器文物的修复对于颜色、造型以及审美的要求都很高,修复人员需要采用不同手法修复文物。如果修复人员缺乏一定的美术基础,往往难以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3.以书画文物为例
绘画类文物的修复和复制对颜色也具有较高的要求。如书画修复中的全色、补色要求修复人员对颜色有敏锐的感知和辨别能力。这样可以保持文物修复后画面的完整性、美观性。全色是古书画修复中一项非常细致且技艺难度较高的工序(图3)。要想使全色后的部位与原画浑然一体,修复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技巧,以及对色彩敏锐的判断力和鉴赏能力,同时应具备基本的书画理论知识,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画派的风格及特点。如果修复人员不具备这样的素质,盲目接笔、全色,往往会弄巧成拙,造成对书画作品的二次伤害。古旧书画全色工序需要根据画心主色调、画意调色,修复人员需要遵循宁浅勿深的原则进行全色,颜色偏浅时可以将颜色反复多层覆盖,根据实际情况调色。在颜料选用上,多用石墨、赭石、藤黄、花青等颜料。因此,修复人员要对各种颜色的特性有一定的了解,没有这个基础,就难以做好全色工作。同时,修复人员还要准确掌握色相、色度、色性和复合色调配及比例,了解光线对色彩的作用。修复人员一般在自然光环境下进行全色。
五、结语
部分以历史学为背景的文物保护与修复相关专业,往往忽视了美术基础教学的重要性。文章根据传统文物修复的经验,阐述了文物修复过程中常用的美术技能及相应的要求,并举例说明青铜器、陶瓷、书画保护修复中应用到的技能。
参考文献:
[1]杨东.高校学生的美术素养现状及提升途径探析.新西部,2019(9).
[2]申翔鹏.配色与素描技法在陶瓷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以“南澳Ⅰ号”出水文物酱釉堆塑双凤纹六狮系瓮为例.客家文博,2017(4).
[3]张阿妮.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研究——浅谈本土美术资源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中),2019(2).
[4]孙灿城.一枝独秀不是春——高中美术教学中“技能素养”与“美术素养”的关系.美术教育研究,2014(19).
[5]王红梅.书画修复中的全色艺术.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1(2).
[6]俞蕙,杨植震.古陶瓷修复基础.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7]柯萍.关于造型基础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3.
作者:耿雨舟 姚启东 周华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首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