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刘依闻美术教育观点的形成及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内容摘要】刘依闻是我国第二代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他在抗日战争中学习成长,环境形势促使他形成了艺术为社会服务的思想观念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刘依闻在美术教育工作中很好地解决了基础课训练与美术创作课教学之间的某些冲突,使二者相辅相成,培育了大量优秀青年艺术家。文章就刘依闻艺术历程和教育之路两个方面,分析其对湖北地区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影响,以期梳理湖北美术和美术教育发展的特点及方向。
【关键词】刘依闻;美术;美术教育
湖北油画艺术自成体系,从早期留学西方的唐一禾,到对湖北美术做出了相当贡献的刘依闻、杨立光等人,再到后来新一代油画艺术家,他们对湖北油画艺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刘依闻在画坛耕耘的80余年历程,在教坛兢兢业业的77个春秋中,有着许多值得我们挖掘的宝贵经验和成果。
一、刘依闻艺术历程
(一)学生时期: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的起步
中国近代战乱频发,刘依闻在带有革命色彩的环境中,于1935年考入武昌艺术专科附中学习绘画。刘依闻在老师唐一禾的教导下,很快融入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同时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之情[1]。抗日战争爆发,刘依闻参加学校抗日宣传队,进行宣传全民族的抗日斗争活动,鲜明地体现了一位艺术家应有的社会责任。1938年初刘依闻创作油画《日寇暴行》,表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呼吁和平,同时也鼓舞着中华民族勇敢抗战。同年秋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主攻西画专业,于冬天在贵阳与人合作《保卫大西南》壁画等。在艺术历程的初期,刘依闻便牢牢确立了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的根基,现实生活是刘依闻获得艺术灵感和创作热情的源头活水,他加以自己的思索,将生活中的形象诉诸于画面,传达出对现实的情感、态度和认识等。
(二)个人创作时期:人物肖像画写生创作
1949年武汉解放,为包括文化艺术在内的各项事业发展扫清了许多障碍。1950年,刘依闻为中南地区抗美援朝展览会创作《在天安门》。他学习吸收了苏联油画的精华,加上自己一贯严谨的造型,形成了兼收并蓄、带有自身特点的油画艺术特征。同期与人合作,创作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其他国家共产党领袖油画肖像画,其中由刘依闻执笔描绘的有、列宁、金日成等[2]。后又创作《黄麻起义》等表现政治历史题材的作品。这些创作体现出画家在新中国成立后激越昂扬的精神气质,表现了对共产党人的敬佩和尊重,宣扬了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化。1958年,刘依闻经常到工厂、车间体验生活,对生活进行细致地观察。到江岸机务段和江岸车辆厂进行参观访问后,刘依闻满怀热情地创作了《在二七工人俱乐部里》。画面气氛温和,人物表情生动自然,虚实处理得恰到好处,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力溢于画外。1964年创作的《武钢炼铁炉》同样是一幅源自生活的佳作,暖色调和几个造型简练的人物表现出工人冶铁时的场面,令人过目难忘。刘依闻在展现个人创作热情的同时,也不脱离写生。这一时期有《画家与其妻》《自画像》等多幅油画作品先后写生完成,以及多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的肖像画。刘依闻的写生肖像画不仅外形准确,而且能准确捕捉对象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三)“”以后至2018年:质朴形式美风格的确立
“”时期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陷入窘境,艺术家的创作思想也被禁锢起来。在“红光亮”“高大全”的“美术”盛行环境中,刘依闻始终没有放弃在生活中寻找灵感。1975年,刘依闻到大冶铁矿悉心观察、体验工人开采铁矿石,创作了露天铁矿风景画《大冶铁矿》。刘依闻的油画艺术发展至此,其作品可谓丹青过实。依附政治的艺术在“”后期已经是落日余晖,取而代之的是伤痕美术和乡土自然主义美术,美术作品由塑造理想和英雄的形象向普通人的形象转变。刘依闻曾为赵学田画像,画面选取赵学田坐在写字台前工作、写字的场景,他的头稍稍抬起,书架和书作为背景显现出其文人的气质特征。我国美术在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否定带来了轰动一时的“85思潮”,西方现代派的新鲜血液注入中国艺术,美术新思潮就此拉开历史的序幕。此时的青年艺术家更加热衷于学习西方,利用绘画的形式语言和观念表达自身的情感。为了更好地吸收西方油画艺术进步性的因素,1989年他不顾年龄和健康因素,到法国及欧洲多国进行访问、考察、讲学。在法国,刘依闻的《丝绸路上》《藏族妇女》两幅油画作品参加了巴黎艺术国际城艺委会主办的美术联展。这一时期刘依闻油画的画面形式愈加质朴简约,大多的画面背景鲜明简练,在细腻写实的语言中突出点、线、面的排列组合。其中,作品《丝绸路上》最为典型,整个画面统一在黄色调中,“S”型构图中除了驮着货物的牦牛几乎再无其他景物刻画,刘依闻作品质朴的形式美在这幅作品中发挥到了极致。其后成功举办个人作品展览,《丝绸路上》《藏族老人》《母与子》等多幅作品被外国友人收藏。刘依闻远赴欧洲数国交流访问,把湖北油画艺术思想带到了西方,使更多国家对中国湖北油画艺术中的民族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同时也汲取了西方油画观念和技法之长。
二、刘依闻美术教育之路
刘依闻于1941年毕业于国立艺专西画系,之后留校任教,开始了其教育生涯。后回到武汉为家乡的美术教育事业做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岗位的变更,刘依闻不断探索美术教育之路。应该说,刘依闻的美术之路也是教育之路,他经历了中国新旧两种美术教育,对新中国成立至今的美术教育有较为成熟的认知,对湖北美术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关于基础课: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刘依闻在其教学生涯中,结合俄罗斯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倡导写生、尊重客观物象,教导学生不要描摹客体对象的外在表象,而应理性分析其形体结构,追求解剖学的精确度。但是,全盘接受苏联的教学体系也造成了某些负面影响,由于过分强调结构,强调用面来表现每一结构的形状,这抑制了国画、油画和版画等画种绘画语言的作用,极大地限制了艺术家个性的表达。刘依闻很快认识到这一点,提出要学习其长处而非全盘接受。他进而提出基础课训练应有高低年级之分,对于低年级,更多的是讲授基本知识、规律;对于高年级则多讲艺术性,而艺术性和形式美的讲解要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得到审美的培养,不可强行灌输以免抑制个性的发展[3]。刘依闻认为,对于绘画形式美的追求要以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为基础,如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均接受过良好的造型基本功训练,这一点也是引导学生走入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刘依闻提出的关于基础课教育的问题,也正是后来几代美术教育家所面临的问题。直到今天,湖北美术教育依然贯彻其教育思想中的这部分,并且不断进行完善,使越来越多的学子得到了良好的美术教育。
(二)关于创作课:感悟生活
在美术创作课教学中,刘依闻贯彻执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比如提倡下乡、下厂悉心体验生活,在接触人民群众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广大人民的生活精神状态,并进行生活速写、素描和油画创作。这样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使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也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创作,从体验生活到收集素材,再到用绘画工具表达自己的感悟。刘依闻认为:“只有在新的生活中去探索形式、技巧,才能创作出新形式、新风格的好作品,也能克服学生中盲目追求现代诸流派的不良倾向。”[4]他主张创作教学有自身的进程和规律性,讲求循序渐进,应和基础课训练一样有高低年级之分。在实践中,刘依闻发现低年级的创作课程太少,以至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偏弱,对此做出了及时调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刘依闻对湖北美术和美术教育的贡献及影响
刘依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探索过程中,其现实主义油画艺术深刻地影响着后来湖北几代艺术家,他的艺术实践直接参与构建了湖北油画特殊的发展体系。后人或直接师从于刘依闻,或观摩学习间接师法于刘依闻,他们钻研刘依闻如何进行创作、如何画好一幅作品,在此基础上不断容纳吸收新的内容。例如,师从于刘依闻和杨立光的尚扬便将现实主义的气质与当代精神糅合一起,多用灰色调子,线和面的趣味在画面中给人以形式美感。无数后辈把老一辈艺术家建立的艺术体系继续发扬光大。刘依闻励精图治、一生艰苦奋斗,为后人能够拥有良好的美术学习和创作环境奠定了基石,影响深远。刘依闻对于湖北美术学院的教学影响传播至湖北其他地区,今天我们接受到的良好美术教育,正是前人一步一个脚印从实践中摸索、传承下来的。刘依闻一生从艺从教成果斐然,他的学生陈立言、魏杨、尚扬、徐勇民、石冲、曾梵志等,先后成为我国美术教育事业和美术创作领域的重要力量[5]。其中,尚扬的贡献与作用尤为突出,其在教学中以“该教什么,该如何教”的思想命题为出发点,教学理念深深影响了下一代艺术家,如今天依然在湖北美术学院任教的胡朝阳、宋克静等人。由此,湖北美术由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教育家不断传承与发展。结语在绘画风格愈加多样的今天,很多人思考到底要怎么画才能称之为绘画,是写实,还是抽象,或是其他风格。本文梳理了刘依闻的艺术历程和美术教育之路,并不是让大家效仿其模式,而是应该因地制宜,结合环境与形势进行创作。年轻艺术家应该借鉴老一辈艺术家紧扣时代的艺术品质,思考当今绘画需要呈现的面貌,要融合更多的当代元素,探索内容以外的趣味,表现当代人丰富多彩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公度,力行.论湖北著名画家刘依闻[J].江汉大学学报,1996(5).
[2]李洪瑞.画坛寿星刘依闻[J].武汉文史资料,2009(2).
[3]刘依闻.我的美术教育之路[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8(4).
[4]袁艺.湖北美术学院油画教学及发展历史探究1985-2010[D].湖北美术学院,2011.
作者:牛晨逍 单位:湖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