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美术教育实习师范生教学能力初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美术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该文列举了师范生在教育实习的教学环节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经验、方法,以期提高师范生在实习期间的课堂教学能力。
关键词:教育实习;美术教学能力
美术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一项重要的实践课程,能帮助师范生巩固专业知识,提升教学技能,让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得到锻炼。师范生的实习要经历陌生期到适应期,再到熟练期,这一过程是师范生不断成长、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过程。在此期间,师范生也能不断克服自身的不足、提升自我。
一、存在的问题
在美术教育实习之前,很多师范生已经取得教师资格证。在教学上,他们能按照教材内容有效地组织课堂,实施教学方法并达成教学目标;也能使用规范的教学语言,重视并熟练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并能以学生为主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但在教育实习过程中,部分师范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1.理解教材较浅,全面性不足
在实习教学过程中,部分师范生很难吃透教材,未能提取教材的核心信息。他们在处理美术教材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一网打尽”。有些师范生对教材内容几乎没有取舍,授课时只是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和文字照本宣科,逐一讲解内容,未能突出课程重、难点,教学设计缺乏创新性。第二,“断章取义”。部分师范生忽视教材设计的完整意图和学生学情,在备课时从网上照搬教案,再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爱好适当调整,未能结合学生实际,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2.美术语言刻板,专业性不强
多数美术教材选取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编入教材,不以文字的形式赏析作品。一些师范生在课堂教学中通常仅仅从形体、色彩、材质方面解析作品,这一做法,一方面未能充分挖掘构成作品的美术语言要素和作品的深层内涵,导致学生难以用美术语言的角度发现、看待美术问题;另一方面未能将审美想象、审美情趣传递给学生,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3.教学手段平淡,缺乏灵活性
在教育实习过程中,一些师范生按照固定的教学模式设计课程,未能与教学实际和学生学情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程序化、概念化的倾向;部分师范生对于如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把握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缺乏足够的经验;部分师范生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弱,课堂的引导性提问和总结性语言不足,未能体现教学的实效性。
4.评价用语模糊,缺失具体性
多数师范生能意识到激励性评价的意义和作用,在课堂上以鼓励和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但部分师范生对激励性评价认识不足,课堂上只是单纯地激励,用“你真棒”“画得很漂亮”“很有创意”等语句笼统地表扬学生,未能与学生的实际表现结合。长此以往,这种概括的鼓励容易让学生难以认清自己的真实水平,从而失去激励性评价的意义,难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提高实习生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措施
通过分析师范生在美术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可知,部分师范生在把握美术教材、凸显美术语言、实施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不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1.挖掘教材的内涵,创新特色课程
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的重要载体,它包括教科书、生活图片和优秀作品、地方资源等。对于教师而言,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应借助教材并结合地域特色和学生学情设计、再创造出充满个性和创造力的美术课程,实现“用教科书教”而非“教教科书”。师范生应活用教材,提出有弹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选取感兴趣并且有意义的主题,创作出富有新意的、鲜活饱满的作品。由于美术学科的特殊性,美术教科书的形式结构特点鲜明。一般来说,较完善的美术教科书由课题、课文、经典作品、制作步骤图、作业要求、拓展与研究和辅助资料七个部分组成。笔者认为,师范生应认真研读教材中的每一部分,在深入理解新课程改革精神和教科书重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拓展。以苏少版五年级下册《吸引人的招贴画》一课为例,本课教材中的要求是让学生了解招贴画的种类特点和设计制作方法,考虑到学生当场学习并完成一幅招贴画具有一定的难度,师范生在教学时可以尝试以材料启发学生,让学生对材料进行联想和处理,进而完成一幅独具特色的环保招贴画。另外,在教学中,师范生还可以适当调整教授课程的顺序,如将第十课调至第五课《世界地球日》之后,让学生先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再创作招贴画。这样,作品的构图元素会更加丰富,学生的创作灵感也会更多。
2.把握语言的“温度”,满载情怀文化
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家跟作家一样,需要一套艺术语汇,才能动手搞现实的一个‘摹本’”,其可解释为,只要掌握美术语言,就可能识读各种美术作品,也能按照美术的规律表现作品。美术语言是指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构成要素,以及均衡变化、多样统一、对比呼应、节奏韵律、错落有致、比例协调等形式美感和表现规律。在教育实习时,首先,师范生应引导学生深入、认真地观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并结合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通过艺术形象产生联想,唤起某种视觉经验和相应的审美心理反应,从而产生共鸣,调动自身的兴趣;其次,师范生应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创作理念和表现规律,引导学生体验与发现,从而鲜活地建立起各种对应的理解和认识,内化为创作的真实力量与感受;最后,师范生应引导学生具备宏观的人文视野。课堂教学需要有文化、有温度的美术语言,师范生应把课程置于社会背景,在文化情境中加入人文关怀,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引导学生以宽容和尊重的态度看待世界多元文化。
3.优化方法的融合,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现代化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为了获得更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在不断革新,教师倾向于采用启发式、自主式、探究式、情感式的手段进行教学。美术教学的新方法也在不断涌现,如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等。目前,部分师范生在美术教育实习中未能很好地运用提问法和情境教学法。如何恰如其分地使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师范生亟待思考并解决的问题。(1)设置有效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是独立思考的开始。教师在课堂上巧妙质疑,可以激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提问法也称“对话法”,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方法,它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在教学中使用提问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因此,在教育实习时,师范生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避免提问随意性,让提问发挥真正的作用。第一,美术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应该言简意赅,含糊不清或冗长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误解,从而使教学重心偏离教学目标,延误课堂的教学进度;第二,教学问题设计应具有情境性,师范生应提供原型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和表现等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形成创意;第三,问题设计应紧扣教材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具有针对性,提问期间,师范生应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考与回答,并准备好正确的答案,及时总结;第四,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师范生在提问时应先面向全体学生,设定一定的时间供学生思考,再指定个别学生补充,即先针对共性问题,后关注个别有难度的问题。(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情境教学法在中国教育史上源远流长,我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提出了关于“情境”的论述。情境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教学情境创设的具体形式众多,如故事、音乐、实物、问题、实验和角色扮演等。在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法,一段视频能将学生带入身临其境的世界,一幅图片或作品背景能成为学生笔下人物游戏的场所,偶尔开展的评奖活动或比赛能使学生斗志昂扬。情境的创设不在于数量多少,而在于设计是否巧妙、新奇。如上海书画版二年级《火火的向日葵》一课,在新课讲授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舞蹈,借助舞蹈动作让学生体会跳跃、起伏的线条,再描绘花瓣的动态,抓住本课的重点;在作品展示环节,教师可以把学生绘制的向日葵剪下来贴在事先准备的花盆示范画上,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巧用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美术课程的特性决定了学生作品的丰富性、创意性,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让学生在激励性评价中自我肯定。激励性评价有其优势,但过于滥用会让学生难以找准自己的定位,无法认清自己的实际水平。因此,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具体、明确、实事求是,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如:“这个同学把版画的单纯之美表现得淋漓精致”说明了学生版画单纯、朴素的刀法特点;“这位同学的手真巧,剪纸的纹样设计感多强呀,你专门学习过吗?”赞扬了该生将传统纹样与当代艺术结合的奇思妙想;等等。教师的一个微笑、一次鼓掌、一个目光鼓励,都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能让学生于细微处见真情,将教师的评价内化为自我评价,从而不断约束和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用信心架起成功创作的桥梁。激励性评价不代表一味地鼓励,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也应委婉地指出,如“如果画得再细一点,效果会更好”“是否可以将主题人物再画得大一点点”等评价,既提出了学生改进的方向,又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美术师范生在实习期间的教学能力虽然有较大的提升,但在提倡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师范生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开展有效教学,积极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呵护学生原发性的知觉与经验,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钱初熹.美术教育实习.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3]孙乃树,程明太.新编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王人佼 单位: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