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对儿童发育过程的影响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美术教育对儿童发育过程的影响,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美术教育对儿童发育过程的影响

【内容摘要】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里,美术教育一直都占着很大比重。而我国除幼儿园阶段的大部分课程与美术有关以外,美术教育在之后的教育阶段逐渐淡出,这与当代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既说明教育者对美术的理解不足,也反映出学校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文章指出,美术教育对儿童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其不仅要训练绘画技巧,更要通过视觉信息培养创意性思考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育;儿童发育过程;感知能力

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很好地运用艺术奠定文化发展的基础。1981年法国率先开始在欧洲实施义务幼儿教育,认为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基础,是实现全人教育的手段。因此,法国幼儿园课程的80%都是与美术相关的教育。我们也应该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并可以在学校普遍推行的艺术教育体系,贯穿幼儿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以及成人教育。本文着重分析了美术教育与儿童发育各个阶段的关系,并将美术教育在儿童成长阶段对大脑产生的影响与相关的专业知识相联系,提出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美术教育对儿童发育的影响

(一)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的6个阶段

要想通过美术教育实现理想的儿童教育,首先要分析儿童成长发育阶段的表现性、认知性、知觉性、环境性等各种因素。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大脑不同部位的神经细胞的活跃度会有所不同,先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才能给予儿童正确的教育指导。笔者将美术教育与美国心理学家和艺术教育家罗文菲尔德总结的儿童发育阶段结合起来进行说明。罗恩菲德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划分了儿童的奇妙发展阶段。他把儿童绘画的发展过程分为6个阶段,即从2岁到17岁所需经历的乱画期、前图示期、图示期、黎明期、写实期和青春期[1],各个阶段的特征如下。

1.乱画期(2至4岁)

此阶段儿童绘画的特点是动作不受控制,不自觉地进行表现;动作反复,线条表现为有一定的重复性;无意识的接触逐渐发展成为有意识的接触,开始给自己的涂鸦起名。此时儿童大脑的额叶神经细胞最为活跃,非常适合进行综合认知思考的训练。比起“桔子是黄的”这样简单的短语,更适合用长段文字来训练儿童对多种色彩的思考。此阶段是儿童可以轻松地通过美术认识色彩的最佳时期。

2.前图示期(4至7岁)

此阶段是无意识表现逐渐过渡到有意识表现的基础阶段,这时期儿童画的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4至5岁的儿童乐于表达周边事物、却还无法很好表达的阶段,所以,此阶段的重点是引导儿童自由地表现色彩和线条,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6至7岁的儿童处于大脑额叶(负责感觉、运动)部分开始发达的阶段。此阶段的重点是激发儿童思考,培养其对各种材料的兴趣。强制性的填鸭式教育在短期内会有效果,但如果持续给儿童施压,会产生反作用。

3.图示期(7至9岁)

此阶段儿童开始拥有独立的表达能力,渴望将事物的特征客观化,但由于对事物的概念认识尚不清晰,所以经常会出现重复表达的现象。空间概念的萌芽,使儿童对空间产生了明显的兴趣,出现了主观意识上的空间重叠画、透视画等。这个阶段若仍单纯地以抽象的主题来教育儿童,会使缺乏绘画经验的儿童产生讨厌绘画的情况。因此,教师应该通过研究儿童周围环境来引导他们产生新的想法。

4.黎明期(9至11岁)

随着儿童视觉和感知的发育完全,意识逐步增强,开始以客观态度观察周边事物,描绘更接近客观事实。此时大脑神经细胞最为活跃,儿童不仅对立体表现充满兴趣,还能通过色彩对事物进行更实际的表达。但由于此阶段,相对于认知能力,儿童的表达能力还是较弱,同时也会出现对美术失去兴趣的情况,逐渐失去对绘画的信心,因此会出现远离美术的倾向。此阶段,教师要向儿童传达立体概念和表现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美术教育。

5.写实期(11至13岁)

这一阶段,纯粹的儿童画逐渐消失,伦理性思考和感知开始增强。在有了使用色彩表达主观意识的经验后,所有的描绘中都有大量的动感,可以进行三维表达。绘画的风格也出现了如实描绘事物的视觉型和描绘感觉情感的感觉型。此阶段是儿童大脑的额叶和颞叶(负责记忆和听觉部分)发达的时期,所以美术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通过绘画体验空间感知能力,通过形态和色彩进行视觉教育,有助于记忆力提高。所以,学校应该认识到其重要性。

6.青春期(13岁以后)

这一阶段青少年能够绘制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图画。但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往往对绘画失去了兴趣,这是由于他们对外界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跟不上快速发展的身体发育和语言能力而产生的矛盾,美术教育逐渐进入停滞时期。此阶段他们的大脑枕叶高度发达,通过周边环境中的大量信息体验不同的视觉感受。一个国家的文化越发达,对视觉教育(颜色)的研究越多,因为视觉教育可以对整个国家的形象、教育产业、文化产业产生影响。但是,如果青少年在这个时期得不到适当的视觉教育,就很难培养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美术教育对儿童感知能力的影响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儿童科学地运用双手,运用图案形象训练法指导儿童进行科学的右脑训练,从而形成理想的全脑教育。

1.美术教育可引导儿童科学地运用双手

手是人体最灵活的部分,拥有54块骨头,手骨包括14块指骨、5块手掌骨、8块手腕骨,1平方英寸有数千个神经末梢,对冷、热、痛的敏感程度达到了极致。18世纪哲学家康德说手是“大脑可见的一部分”,20世纪科学研究者布罗诺斯基说“手是精神的刀刃”。大脑具有其他身体器官所没有的可塑性,而能在大脑中增加这种可塑性的就是人的手和脚。右撇子由90%的左脑负责语言,而左撇子由70%的左脑与30%的右脑同时负责语言功能。也就是说,两侧的大脑均具有语言功能。如果左脑半球受损,左脑中的语言中枢作用将由右脑代替,所以提倡双手同时使用。手的活动由大脑皮质中央前回的运动中枢来调节。更重要的是,运动中枢的各个控制室大小并不是由组成肌肉的大小来决定,而是由运动的精度和复杂性来决定。也就是说,控制手、嘴、舌头等细致运动的控制室远远大于控制身躯的控制室。控制手的控制室在运动中枢内的面积最大,占全部运动中枢的一半以上。正是因为这样,人类可以通过精细的手来制作各种创造物,并通过语言来表达。手部控制室发达的人,手部动作就灵巧、精细,往往能成就伟大的科学发明、创造艺术精品。反复进行精细的手部动作,能够使运动中枢更加发达。使用手会对大脑的运动中枢、左脑和右脑产生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小开始使用双手是非常重要的。美术课给儿童提供使用双手的机会,培养其集中力、忍耐力,这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会产生影响,所以学习效果会进一步提高。

2.图案形象训练法利于儿童的右脑训练

图案形象训练法是美国空军驾驶员在空中与敌机相遇时识别敌机的训练方法,现代战斗机都是超高速,所以对立即识别的能力要求很高。在训练过程中,飞行员会将脸转向敌机飞来的右侧。因为通过左眼看事物,右脑更容易进行模式识别。这样的判断利用了右脑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形象识别能力的特点。形象训练法可以对右脑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左脑发达的儿童可以通过右脑形象训练法发展右脑。一般来说,美术是从右脑的角度进行活动,由于目前在学校进行的教育具有逻辑性、分析性、数理性的特点,所以学生的左脑能力较强。并且,如果家长把放学后的教育重点继续放在理论性的科目上,孩子大多会产生左脑思考的倾向。因此,通过美术教育为左脑发达的儿童进行右脑教育,培养其综合思考和感知能力,可以发展成理想的全脑教育。

二、美术教育在全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我们现行的教育70%以上与左脑功能特性有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在进行半脑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想要像发达国家一样进一步发展,则需要开展左脑、右脑均衡发展的全脑教育。幼儿期(3至6岁)的脑细胞最为活跃,因此在这个时期更适合进行综合的人性教育。但我国的教育现况是,从幼儿期开始,通过英语、语文、数学等学科对左脑进行教育,因为这些科目与小学、初中、高中相连接,在此过程中右脑的重要性逐渐被忽视。学校是一个可以很好地培养孩子爱心、同理心的地方,但这些都由右脑主宰。因此,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左脑教育和右脑教育共同协调进行[2]。美术教育开发右脑的方法有几种:第一,进行非逻辑性的想象和幻想。最好把幻想直接表达出来,因为单纯的幻想容易遗忘,将幻想表达出来的同时增加了从思考到视觉呈现的乐趣。第二,进行感觉训练。和别人说话时不要只考虑逻辑,要感受他人的思考方式,并与对方对视;或是进行感受周围颜色、空间、香气等感觉方面的训练。观察街道上建筑物的形态和颜色,以及街上各种形态的汽车时,比较形态和颜色是很好的训练方法。观察随着季节变化的植物和周边环境也是培养感觉的方法之一。第三,安排时间欣赏美术或音乐。现代社会是物质社会,因此要将时间多投入到右脑主导运作的事情上。第四,尽量多使用身体左侧部位的手、手指、脚背刺激右脑。从小通过玩耍创造使用左手、左脚的机会,有助于孩子的右脑发育,如通过用左手画圆圈、方格,或使用粘土等方法进行训练。需要注意的是,强迫孩子使用一只手,会使孩子因压力失去兴趣,从而产生反效果;如果强迫左撇子使用右手,则会造成口吃。因此,要科学掌握方法。

三、结语

21世纪是信息飞速传播和文化融合创新的时代。在发达国家,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实现许多创造性项目,其教育方法对社会和经济都有积极的影响。所谓教育,不光是用眼看、用手写、能背诵和理解,更应重视的是对未来社会产生的影响。如果孩子们感觉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仅仅把时间花在电脑、英语、数学等理论性科目上,就会形成狭隘的认知。很多领域的天才,都不仅在某一个领域极其杰出,他们的综合思考能力也使他们在愉悦中实现了自我追求。爱因斯坦曾在回忆录中表示,经常的散步和幻想给他带来了很多的灵感。天才艺术家经常将逻辑和幻想适当地结合进行创作。美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儿童的空间感和感知能力,还可以培养儿童集中力和耐力,因此,学校不仅要在技能上对儿童进行指导,还要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思考能力,提高正确判断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这样他们在未来才可能有多种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樊子妤 单位: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