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底蕴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底蕴,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底蕴

【内容摘要】文章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从认识论之维探寻文化发生,从本体论之维探寻文化特质,从实践论之维探寻文化践行,进而解析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内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传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样态中探求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谱系、明晰文化特质,使符合时代潮流、中国立场、教育需要和学生发展要求的文化资源融入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中,发挥各种文化的效力,最终实现“以美育人”和“以文化人”的教育期盼。

【关键词】认识论;本体论;实践论;美术教育;文化底蕴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面临着诸多价值选择,多种文化元素介入美术教育,其在丰富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内涵与表达形式、扩展文化边界与国际视野的同时,也为高校美术教育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因此,人们需要戍守高校美术教育文化选择的边界,感知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底蕴,进而增强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自信与精神自觉。

一、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内涵

在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一个新的历史方位,它既是时间意义上的新阶段,也是空间意义上的新样态,更是精神意义上的新追求。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说:“时间是一种在场的存在。”这种“在场”的社会存在决定着意识形态的内涵及特质,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着这种“存在”。基于此,高校美术教育在新时代的现实环境中,应在新的时空方位体认自身的文化实质,观测其所具和应具的文化特质与精神内涵。

(一)从认识论之维探寻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发生

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旨在通过美术知识教育与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文化素养以及审美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认识论之维探寻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性,应先明确高校美术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美术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其内在应具备“化人”“树人”“育人”等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发挥需要理论形态文化和实践形态文化的介入和参与。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文化内涵的理论形态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即微观上通过丰富的美术理论知识教化学生、宏观上通过学科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滋养学生。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文化内涵的实践形态意为以造型能力训练为主题的美术实践活动,造型能力的训练过程就是学生将内心中的文化精神外化于行的过程。从外部环境来看,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途径不断拓展、载体不断创新,外在物质发展将促进内在精神充盈,势必将顺应时代潮流,更加注重文化性,实现“技艺”向“文化”、“扁平”向“立体”、“他律”向“自律”、“千城一面”向“百家争鸣”的时代转型。

(二)从本体论之维探寻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特质

高校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相较于高校的其他学科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文化性,即“以对视觉形象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1]。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就是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须的其他能力及习惯。”[2]据此,艺术隶属于文化,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从本体之维探赜理应具有文化的属性。从新时代高等美术教育的现实语境窥视其内在的文化性,体现为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的人文取向,即以提升学生的造型能力、文化素养与审美情趣为目标;教育内容的文化取向,即以文本与图像相结合的内容呈现;教育使命的价值取向,即美术教育作为文化教育肩负着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崇高使命。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特质从本体论视角可归纳为目标的主体性、内容的多样性、使命的崇高性,在文化逻辑中展现着“以文化人”“百花齐放”“文化自信”之势。

(三)从实践论之维探寻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践行

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实践探索。从文化实践的初衷来看,一是丰富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蕴含,需要提升文化张力。二是抵抗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的工具化和功利化演变,需要注入文化力量。三是廓清理论迷雾、催生新的理论,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需要文化实践。从文化实践的过程来看,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更加注重文化实践品质的提升,多以“文化浸染—实践养成—国际交流”三维并举的教育形式展开。一是通过文化浸染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主要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革命文化传统的启迪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二是通过实践养成增强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与创作能力,主要体现在艺术实践课程的锤炼、校企合作平台的体验以及前沿艺术文化的考察。三是通过国际艺术文化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主要体现在各类国际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多元文化的机会。从文化实践的产物来看,学生思维能力、创作能力与造型能力的高低是评价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而学生创作的文化产品直接反映其思维能力、创作能力与造型能力。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产出的文化产品日趋多元,从传统的绘画、设计、雕塑等艺术样态到当代的跨界艺术、先锋艺术和观念艺术,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在文化产品导出的过程中,必须兼顾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不因形式多样而忽视文化内涵、不因边界拓展而忽视学科立场、不因艺术特质而忽视教育使命。

二、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源泉

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应“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3]。这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崇高使命与价值遵循,也是对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明确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方向性指引。这就要求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扎根中国文化沃土、涵养革命文化精粹、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规律。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无不闪烁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与智慧。一是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继承发展了中华传统的艺术样态,如剪纸、刺绣、雕塑等。这些艺术样态历史悠久,蕴含着先民对生命、自然的敬畏与崇拜,彰显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与文化传统。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充分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这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也彰显了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中国特色与民族特色的内在需要。二是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继承发展了中华传统美育的思维方式。建立具有中华意涵、艺科融合的新时代美术教育格局是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的时代课题。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审美创作等方面的能力,进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性思维。

(二)革命文化传统

在革命年代,美术以直观化、形象化、艺术化等特点为革命工作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革命美术的繁荣和发展,构成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斗争中真正发挥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作用[4]。经典革命美术作品是革命时期美术创作的时代性表征,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和政治化倾向,是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为新时代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加强革命主题创作提供了范本。革命年代的经典图像是美术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的范例,其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主线的特质,以反映时代特征和传播政治观念的特质,是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明确“为谁培养人”的有益借鉴。革命文化传统融入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有利于彰显教育的党性与人民性,有利于塑造学生“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观,弘扬主旋律,抒发爱国奋斗之志,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与影响力。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置于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文化场域中的一种文化样态,亦可以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提供了最直接的文化养分。一方面,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强大的张力,为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提供了“艺”与“育”双维指引。“艺”可阐释为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创作观念的生成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促使学生创作的作品与时俱进、与世同频;“育”可阐释为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其为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促使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了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自信与自觉。在国际艺术交流对话日益密切的时代语境下,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应在历史纵深中把握自身的文化性格与符号意义,对内塑造品格、涵养时代文化精粹,对外汲取他者先进的教育经验,积极学习国外优秀的文化理念,同时向世界讲好中国高校美术教育的故事,提升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在世界的地位,实现高等美术教育在文化层面的交流、交融、交锋。

三、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之路

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的关键任务是文化传承,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以教育作为渠道,因此美术教育中融入文化势在必行。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转向应立足时代、面向世界、明确使命,并把握中心环节,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校美术教育格局。新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与崇高品德交织互动的全媒体时代,媒体格局的不断发展和信息科技革命的根本性变革,彻底改变和更新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灵秩序。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入,高校美术教育的网络化、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点,使得学生热衷于网络生活,喜欢博人眼球的视觉文化,但是在此过程中需要以“明德”矫正、规范、引领学生的艺术情操,需要以文化自信塑造学生的心灵品格。学生是高校美术教育的主体,教育工作者要深刻把握其特点,运用好“全程、全员、全息、全效”的全媒体传播方式,使高校美术教育与时俱进、润泽人心、发挥实效,并重点把握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发挥网络优秀视觉文化的育人功能,生产主流形态的文化产品,营造良好的美育环境。二是借助新媒体和网络技术产品改革高校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与方法途径,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育的实效性与感染力。三是鼓励学生使用先进技术改良创作手段和创作过程,从“现实创作”转向“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创作”,从“单一的艺术表达形式”转向“多元的跨界创作方式”。此外,在发展迅猛的今天,高校的艺术教育显露出较强的功利化趋势。指出,“文艺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高校美术教育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文艺人才的崇高使命,因此,绝不能沾染不良的社会风气,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德”“才”并重,做到由育才之教向育人之教的发展,打破传统的工具化创作和概念化的接受的教育格局,提升学生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生命体验。

(一)交流•交融•交锋:中国立场和国际借鉴相结合

文化交流是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交流的基础和前提。2018年,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国际美术教育大会成功举办,标志着我国的美术教育已经在世界美术教育格局中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应顺应时代大势,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将“中国文化气派”和“外来文化精粹”融入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课程教学之中。首先,科学和艺术的融合是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在中国高校美术教育自主体系中不仅是一种精神性的倡导,而且是最生动、最具创造力的专业设置,构成了整体教学的最前线。其次,人类面临许多全球性的非常复杂的挑战,很难用一个学科的知识来解决,而许多其实是艺术和设计方面的挑战,针对此问题,高校美术教育要积极地进行国际对话,培养学生的共同体意识,促使学生自觉地用学科的力量为人类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最后,高校美术教育要处理好“艺”与“术”、“教”与“育”之间的关系。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院长萨穆尔•霍伊认为:“技术改变着艺术家工作的环境和经济状况,这些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国际趋势。所以艺术教育机构应该开始思考如何改变传统教育方式,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审视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在机制层面、形式层面和政治层面的运行机理,把握教育规律,使学生明确自身所处的位置。

(二)培育大国艺匠:技法传授与文化滋养相结合

美术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才的培养,教育者应当赋予学生海纳百川的大格局,使学生兼具文史哲等方面的素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艺术创作与文化习得之间的关系,进而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正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教务长纳仁•巴菲尔德所说:“在未来,艺术与设计教育不会是艺术与设计的教育。艺术和设计会与其他的学科并肩发展,而且现在正有这样加快发展的趋势。我们要找寻更多的教学方法,采用更多的教学工具,但要知道这些教学方法只是手段,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希望能够培养更多具有创造力、好奇心、有合作精神的主体。”传统的高校美术教育重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忽视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性与主体的创造性与能动性,缺乏精神层面的涵养,而新时代高等美术人才培养需要丰富教育的文化内涵,对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也应在跨学科发展的基本理念下不断前行。简言之,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是匠人,也要成为哲人,而无论是成为匠人还是哲人都需要文化的滋养。因此,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实现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自信,构建富有时代性的教育文化语境。

四、结语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在国际美术教育大会的致辞中指出:“中国社会现在正处在全面建设的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美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新的需求,美术教育的内容和人才培养的模式都需要更新观念与方法”[5]。创新发展是美术教育亘古不变的主题和规律,而文化内涵的拓展、文化底蕴的深究、文化进路的探索是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摆脱“保守单一的教学体系、缺乏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和急功近利的教学导向”[6]等困境、革新进取的必由之路,更是高校美术教育立足现实之需、回应时代之问的应有之义。面临“新”与“旧”、“艺”与“术”、“本土”与“世界”、“理论”与“实践”等多维文化抉择,高校美术教育应深度挖掘其自身文化内涵、解构内在文化因子、重新编码组合以建构符合时代潮流的高等美术教育格局,弘扬其内在的中国文化精神,发挥“所指”及“能指”的中国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的性质与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15(5):81.

[2]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23.

[4]吴继金.中共领导的革命美术斗争述论[J].中共党史研究,2009(3):64.

[5]范迪安.新时代的美术教育——国际美术教育大会致辞[J].美术研究,2018(6):4.

[6]杨思杰.新时期美术教育教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5(4):43.

作者:杨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