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情景教学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缺陷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情境教学最早运用于语文学科,并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效。教育学家李吉林老师提出过,情景教学是以心理学位依据可以更好地运用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李吉林在《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一书中提出了情境教学的类型有“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推理情境”设计原则有“①形式上的新颖性②内容上的实践性③方法上的启发性”创设途径有“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
【关键词】中学美术;情景教学;缺陷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是塑造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刻,所以,这一阶段的教育十分重要,并且对于人格塑造期现在的教育对其一生都会有重大影响。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美育教育,并在20世纪以来,我国提出强调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让学生去做适应时展的全面型学生,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等多方面兴趣爱好,而非单一的应试教育。在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到“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应《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现将教学课本结构划分为四大教学领域:“外观与造型”、“应用于设计”、“评价与鉴赏”和“发现与探索”而“欣赏•评述”在四大板块中占有较大比重。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河南省初中美术教材为例,教材中七年级上下两册各17课,“欣赏•评述”课各3课,约占总课程量的18%。八年级上下两册各17课,其中“欣赏•评述”课各5课,约占总课程量的29%,相比七年级的“欣赏•评述”课增长了67%。九年级上册共15课,其中“欣赏•评述”课有4课,约占总课程量的27%,九年级下册共16课,其中“欣赏•评述”课有7课,占到了总课程量的44%。以上数据显示在整个美术教学中,“欣赏•评述”占教学教程的中的50%。九年级上下两册“欣赏•评述”课整体平均所占比重大约是35.5%,比八年级增长约21%。随着年级的增长,美术欣赏课逐渐呈上升趋势,因此对初中美术鉴赏课的研究也十分重要。情景教学最早被运用在语文课堂中,在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中得到了较好的教学反应。教育学家李吉林在《情境教学实验研究》一书中提出了“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言情境、想象情境、推理情境”的设计原则,包括“形式新颖、内容实用、方法启发”和“生活呈现情境、物理呈现情境、图片呈现情境、音乐呈现情境、表演体验情境、语言描述情境”。除此之外,谭自刚、陶三发、等教育学者依据情境的自然形态将教学情境分为五类:自然情境、模拟情境、操作情境、社会情境、情感情境。之后根据情境的功能,将情境分为六类:介绍情境、过渡情境、信息情境、启发情境、调整情境和评价情境。基于以上理论基础,用“美术鉴赏、美术教育”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目前共有180余个结果。进一步以“初中阶段美术教育鉴赏、情景鉴赏教学”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相关结果仅有10余个,由此可见该可以具有一定的创新,且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山东师范大学京薛梅教授对情境教学理念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策略,但仍有不足之处。因此,在初中美术鉴赏课情境教学的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初中美术鉴赏课的思维过程与特点
美术鉴赏课的思维模式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去理解作品在通过想象去展开联想和分析判断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大致可以总结为一下几个阶段:
(1)直觉反映阶段
直觉反映阶段是艺术鉴赏思维过程中的初级阶段,然而直觉又被分为:“感性直觉”和“理性直觉”。感性直觉是指通过美术作品中的客观因素通过其表面因素形象直接传递给大脑感官的直观反映。它只是呈现了作品表面的形状、颜色、产地一些外在可以看到及了解到的事物的本质。感性直观经常产生在欣赏者欣赏从未被人知道或触摸过的物体身上。“理性直觉”是鉴赏者在根据过去的经验和自己的知识观察鉴赏对象时,大脑迅速产生的直观印象。虽然它是人脑对事物直观的外在形式的直接表达,但是说欣赏者无意识地包括理性甚至功利的个人判断是更准确的。这是一种理性直观的表现。理性感知通常发生在已知但不完全理解的对象中。只有通过直观的反映欣赏对象的外部特征,才能进一步理解欣赏对象的内在本质。
(2)体验想象阶段
这是艺术鉴赏思维过程中的认识阶段。这里的“经验”也包含两个方面,即“自发经验”和“自觉经验”。“自发体验”是对客体的本能、自发和无意识的欣赏过程。“自觉体验”是观众对作品有内在的欣赏需要,并期望在欣赏中得到某种满足,同时又期望体验作品的过程。欣赏一幅作品单靠经验去理解是不够的,需要在现有的经验中让欣赏着自发的加入想象,按照创作灵感自发的“想象”分为两种:“创造性想象”及“再创造想象”“创造性形象”是对欣赏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心理过程。只有认识和理解欣赏对象,才能在随后的欣赏过程中理解和评价作品。“再创造想象”指欣赏对象对现有的图形自行在脑海中处理,创造出来的图像与现有作品在形状上等有些相似,是以作品为基础想象。
(3)经验共鸣阶段
经验共鸣是指,观赏者与作品作者产生共鸣,这是艺术鉴赏过程中的认知阶段。艺术欣赏思维过程中的“体验”,是观赏者长期在生活中积累对客观事故的独到见解及判断。同时这种经验共鸣也可以融入到食物本身的特性与信息里,在长效的生活实践中得到体现。当观者的思维与思想对一些特性产生共鸣时就会产生相关体验。在现实情况中,大多观者是不会直接产生经验共鸣,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感官、思维活动产生相关体验。从而实现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达到了“事物与我的统一”的状态,最终“共鸣”达到了主体的欣赏与欣赏的深层情感交流和情感互动。
(4)判断评价阶段
此时的判断是基于作品的反思、想象和共鸣。将相关审美体验融入其中,受到当时审美能力、生活体验和情感的制约。因此,判断结果会因时间和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主观色彩明显,表现出对喜欢与不喜欢、喜欢与不喜欢、倾向的欣赏。在这个阶段,在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理性因素逐渐增强,在审美知识的指导下,进一步形成对欣赏对象的评价,评价包括欣赏对象的外在美、内涵美、社会影响、情感价值等多方面的评价。这既是鉴赏课思维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最终形式。为学生形成审美意识和态度奠定基础是这一阶段的最终教学目标,限制学生对客观对象的审美意识行为,使学生在欣赏和判断各种艺术作品时会灵活的选择自身的情感、意识,把思维过程变成一个有趣的学习过程。作者从以上四个步骤中可以得出美术鉴赏是从一个普通人对相关作品由内到外、由深到浅、有感性到理想的直观体验后产生的思维共鸣,最终形成自己的评价体验的过程。
二、初中美术课堂中欣赏课教学方法的弊端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现有的美术鉴赏教学方法有:呈现、回答、讨论、比较、参观等。根据笔者在河南省信阳市几所初中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教学中所吸取的大量经验教训,发现结合美术教学参考书在人民美术版教学中提出的建议,在初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运用中存在以下问题:展示讲解法为主。虽然在美术欣赏课上有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参考书也给出了许多不同的教学建议,但笔者运用观察法发现信阳初中美术欣赏课仍然是教师最常用的方式是呈现、教师的形式和灌输方法。教育工作者十分重视艺术作品的背景、艺术家的风格以及艺术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它们还包括艺术作品的艺术知识,如灵感、色彩搭配、画面结构、作品所传达的内涵,以及艺术家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和愿望。一些个人感情。但是经过笔者的观察发现,这些内容出现的次数很少,课堂教学总是基于工作背景知识。这种对作品背景的解读是当前艺术欣赏课的重点讲解内容,虽然它看起来解释得很全面,但与艺术家的生活介绍、作品的环境背景、社会影响等相比,艺术欣赏却显得力不从心。讲解法的初衷与艺术欣赏中情感活动的初衷相矛盾,同时也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最终教学目标,这种传统的教讲解法只能使学生被动的收获一些与工作有关的知识,而这些收获的知识被学生听到后在短时间之内被遗忘,基本无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感情。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初中美术鉴赏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虽然教学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在实际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却很难实现。在今天的美术课堂中教师大多数还是以基础知识理论上课,对于美术鉴赏课以审美为奠基的教学活动并未全面展开,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乏味的理论学习模式只是让学生机械化的去接受作品表面的理解而无法深入了解作品其中想要表达的深沉意义。所以关于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还有诸多的上升空间。
作者: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