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美术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调节学生的心理具有良好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初中美术教师要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目标,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地发挥美术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该文针对初中美术的学科特点,论述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教育;心理健康;教学渗透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的关键阶段,学生表现出各种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如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等。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应该成为初中教师所关注的问题。除了定期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外,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美术作为一门提升学生美感、陶冶学生情操的艺术学科,对于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以下,笔者就如何在初中美术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宣泄学生的负面情绪
情感是学生心理活动的具体表现,初中生的情绪往往带有情境性。在初中美术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宣泄负面情绪,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学生在郁闷、烦躁时在纸上进行涂画,对于心理压力的释放有明显的宣泄作用。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合理地宣泄负面情绪,对于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关键作用。倪云林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美术创作可以抒发胸中意气,宣泄情绪,具有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如,在《卡通故事》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动画视频,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绘画氛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卡通人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很容易放松心情,释放心理压力,从而愉悦地进行美术创作。这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在绘画中合理宣泄负面情绪,从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美术活动,调节学生的心理
在初中阶段,教师进行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美术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美术欣赏中体验创作者的情感,从而创作出富有情感的美术作品。当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创作出一幅满意的美术作品,就会产生成功的荣誉感和心灵的快慰,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释放心理压力,调节学生的心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气质和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性格的形成。美术作为一门艺术,本身具有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走进艺术的世界。初中美术教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多接触美术的实际应用,如造型、海报、装饰、插图等,帮助学生掌握美术的各种表现形式,从而让学生通过美术活动抒发自身的情感,通过绘画、互赠贺卡等途径表达自己的心意,调节学生的心理。如,教师可以结合《灯饰的设计与制作》一课,引导学生开展灯饰设计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审美,给自己房间的灯设计装饰。设计完成之后,让学生展示作品,让大家一同探讨灯饰的色彩、造型等内容。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调节了学生的心理,让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
三、增加美术难度,锻炼学生的意志
意志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外部行为,引导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培养不断奋斗的信心。初中美术教育对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具有关键性作用。教师可以增加美术作品的难度,磨炼学生的意志,从而增强学生的毅力和韧性,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通过构思、绘画,可以考验学生的耐心、细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在进行《寄情山水》一课的教学时,由于山水绘画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大山、小溪、凉亭、树木、花鸟等元素都需要进行绘画和上色,一些学生在面对山水画时会选择退缩。对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不要畏缩,引导学生分析绘画内容由哪些物体组成,分为几部分,各个部分又有哪些景物。随后,让学生先从部分开始勾勒轮廓,再由点到面进行色彩填充。大部分学生能够全神贯注地进行作品创作,少部分缺乏意志品质的学生在良好氛围的影响下也坚持下来,教学效果明显。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美术水平,又锤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美术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品质不断增强和完善的过程。教师要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通过美术感染学生,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调节学生的心态。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从而达到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彦斌.浅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初中美术教学的有效融和.读书文摘,2017(2).
[2]党龙.如何在中学美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快乐阅读,2016(4).
作者:胡莹莹 单位:浙江宁海县跃龙教育集团城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