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美术教学应用(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如今,教育事业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教育部门比较关注的课题。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要环节,而小学美术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该文主要阐述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同课异构”。
关键词:
同课异构;课堂;小学美术
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教育越来越注重开放性。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同课异构”诞生了,它要求教师对教材要有更深层次的研究,开创了全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手段更加灵活,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美术课堂教学的特性,对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同课异构”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同课异构”能让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更加多样化,这对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同课异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师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还可以针对不同的课题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取得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其中,学习研究活动可以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成为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主要方式。每位教师都可以通过“同课异构”教学方式不断学习、进步,对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改进,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入“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和完善已有的教学方法,使课堂转化为一个能够进行研究的实验室,有对比、有参考才能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的能力。以手影游戏为例,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有阳光照射的地方进行手影游戏。刚开始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并纷纷进行模仿,从而为后续的绘画教学奠定了基础。游戏过后,教师对其进行延伸,让每名学生都体验创作的过程,这样可以更好地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并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二、“同课异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是最主要的学习场所,而课堂教育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就成为教师和家长比较关注的话题。“同课异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并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从而有效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同课异构”教学模式会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以达到深入教学的目标,提升教学改革的效果,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要有高效教学的理念,了解高效教学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如,在《杯子的设计》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需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引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拿出不同的杯子,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设计自己喜欢的杯子,鼓励学生将设计好的杯子送给最喜欢的人,并对有创新的作品给予表扬,将它们粘贴在黑板上让其他学生欣赏,鼓励学生对杯子的相关功能进行介绍,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同课异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同与异是辩证统一的。“同课异构”活动中对教学的不同设计,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同课异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不是为了“求异”而不懂变通。教师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可以发现,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异”,要在使用教材的基础之上超越教材,对教学资源进行筛选、优化和丰富,通过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呈现。所以,“同课异构”对美术教师的要求也更严格。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美术能力,把握美术教材的内在体系,站在更高的角度俯瞰教材,进而整合各种有利于教学的资源,提升课堂教学的氛围。这些都在无形之中提升着教师的能力。以影子游戏为例,当完成“同课异构”的课堂分析之后,一位教师以生活中的影子现象作为出发点对教学任务进行全面的分析,另一位教师则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影子的艺术表演。对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第二位教师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但第一位教师的教学和日常生活更为贴近。“同课异构”教学方式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结语
在新课标深入普及阶段,人们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课异构”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要充分重视“同课异构”教学模式,了解其深刻的内涵,从而提升教学的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
作者:赵娜 单位:宁夏银川市西夏区芦花学校
第二篇:小学美术教学学生想象力培养
摘要:
为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文章从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通过欣赏作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绘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四个方面出发,提出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想象力
新课程标准推进了小学美术教学的改革,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使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成为新的教学目标。小学美术课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释放学生的童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兴趣和心理特点,创设一些丰富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能愉快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其审美能力和想象力[1]。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绘画技能。例如,在团扇花样绘制课上,教师通过游戏情境引入该堂课的主题。“我手上有6把团扇,3把是有花样的,另外3把没有花样,我要卖掉其中3把,同学们想买哪一把呢?”结果显示将有花样的3把买走了,学生都认为有花样的团扇更好看。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那么我们就为剩下的3把团扇画上花样,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团扇,然后比较谁的设计更漂亮好吗?”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设计构思,开始动手绘制,有的画了颜色多样的花卉,有的画了秀丽的景色,还有的画了一只小动物,达成了预期中的教学效果。
二、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复杂多样,成年人微小的举动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因此,教师应多加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并结合美术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积极的想象,避免学生因展开不合理的想象而受到伤害[2]。例如,在“变废为宝”这堂课上,教师可以预先安排学生去搜集关于环境污染的图片,然后在课堂上一一展示出来,让学生意识到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垃圾对环境造成了多大的危害。为了防止学生产生消极的想法,认为世界很肮脏、垃圾满地,教师还要让学生了解到人类为了改善环境做出的努力,向学生讲解垃圾处理过程,告诉学生人类已经知道污染环境的后果,并且开始积极补救,未来的环境一定会越变越美。“变废为宝”是最为环保的做法,所以同学们也应积极加入其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垃圾处理器,帮助人们处理垃圾。
三、通过欣赏作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美术教材中图画篇幅比较多,而且涵盖的内容比较丰富,每幅作品都有不同的意境,引导小学生欣赏作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小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师可以先按照图片的内容或创作实践将美术教材中的图片进行分类,比如说可以分为人物画、蔬果画和风景画等类型,在指导学生欣赏作品时,可以采用主题教学法进行针对性分析,培养学生对图画的认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3]。譬如《冬日戏婴图》这幅作品,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想象,对图中的情境进行联想,图中画的是一对姐弟和一只小猫,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这对小姐弟正在开心地玩耍,时不时地传来银铃般的笑声,旁边的小猫闻声赶来,慢慢走进姐弟面前,想要同他们一起玩耍。教师可以对学生联想的内容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小猫更愿意跟谁玩呢?”小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随后就可以总结,然后教授学生绘画人物五官的技巧和颜色的搭配效果,让学生学会感悟画家想表达的情感。
四、在绘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美术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门学科,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组织学生进行自由想象,让他们将自己的想象绘制成画。例如,在学习“出壳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小鸡出壳是怎样一个过程。然后让学生开始创作,有的学生画了一只小鸡刚刚露出头部,半个身子被蛋壳包裹着;有的学生画了小鸡完美脱壳的样子,蛋壳碎了一地;有的学生画了一个完整的蛋壳,上面有一道裂缝等等,不同的学生其思维角度是不同的,待学生展示完自己的作品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创作思路,给予学生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注意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也要渗透这个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关注学生心理变化,欣赏作品和指导绘画创作等方式让学生展开自由想象,从而体验一种全新的美术学习方式。
作者:吴素珍 单位: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参考文献:
[1]曹培敏.基于创造力培养的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16(21):95-96.
[2]欧素芬.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小学美术创意手工制作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学周刊,2013,36(12):184-185.
[3]俞金梅.小学美术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21(8):26-27.
第三篇:小学美术教学情感教育探析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目标对小学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提升小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应对小学生的情感进行正确启发与引导,在关注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把握能力的同时,重视对其综合能力的提升。新时期,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已不适用于美术教学,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在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想象能力。
关键词
美术教学;情感教育;审美能力
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情感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逐渐受到广大美术教师的关注与重视。将情感教育融入到美术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与欣赏美的审美意识,增强其对生活的感知能力,起到丰富情感、净化心灵、启迪思想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在对情感教育重要性与小学美术教学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小学美术教学的情感教育路径,以期改善当前小学美术教学现状,促进小学美术情感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
一、情感教育对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之所以说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是因为情感是人类特有的内心表达,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在陶冶情感、启迪心灵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的思想情感。另外,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是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教育的,通过对情感教育的渗透,有利于学生生活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通过美术作品表达情感,了解自己的内心所求,并致力于美好生活的创造。
(二)有利于师生关系的维系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就是教学过程中的灵魂所在,没有情感的教学就是缺乏灵魂的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只剩枯燥的教与学,教学内容成为维系师生关系的唯一桥梁。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情感的交流,学生就体会不到爱的存在,也就不可能创作出有爱与灵魂的作品。另外,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能够在教师的影响下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小学美术课程而言,在教学实践中渗透情感教育不仅是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更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关注学生发展需求与情感需要的重要体现,是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的客观反映,更是满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表现。通过情感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的同时,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健全了其人格发展。
二、小学美术教学现状
第一,忽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仍然沿用以往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学活动变成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完全忽略,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不强,且对教师的指导产生强烈的依赖,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失去主动思考与积极探索的意识。另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美术作品一致性,使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刻板印象,缺乏独立思考,思维创新被严重抑制,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第二,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要求小学美术教学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许多美术教师对情感教学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对情感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并未真正理解,在教学中只关注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灌输与培养,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基础的美术理论知识,学会了基本的美术技能,就完成了美术教学目标,完全忽视了情感教育在学生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发展,只能被视作不成功的教学。
三、小学美术教学情感教育路径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对周围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美术教学应针对小学生这一特点巧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小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小学生看到真实的视频动画,让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感受愉快的美术动画的同时,获得美术知识。另外,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当作审美依据,基于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征,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抽象难懂的美术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直观,将原本以虚拟状态存在的美术知识变得活灵活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固然好,但教师不能将其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应把握好“度”,学会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中找到平衡,以此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二)强化师生交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课堂中,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对于小学生而言,正处于学习初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时常被其他事物吸引,如果不注意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小学生很容易在课堂上走神,影响学习效果。基于此,教师应树立情感教育理念,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内心需求入手,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敢表达内心所想。同时,强化师生交流,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与提问式交流,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使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展开思考。如此一来,使学生逐渐对小学美术课程产生学习兴趣,同时使其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三)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学会用作品表达自我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作为重要教学目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美术教学,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具体而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周边事物用心观察,深入体会,发现它们的生命,感受它们的情感,并鼓励学生勇敢创新,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并学会用作品表现自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学生打破常规,随意想象,突破以往的思维定势,充分发挥自己对世间万物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其想象下自由翱翔。在小学生的美术作品中,太阳可以是扁的,树叶可以是蓝的,没有所谓的对与错,评判学生美术作品的唯一标准是学生是否在用心表达。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小学美术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效融合,不仅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美术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在传授美术知识、训练美术技能的同时,对情感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提升小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热情,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小学美术教育目标。
作者:刘逐峰 王玉娥 单位:昌邑市三台小学 昌邑市文山小学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3,(02):139.
[2]王敏娟.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好家长,2016,(33):70.
[3]罗桂琴.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分析[J].新课程,2016,(09):231.
[4]张倩,郑秀珍.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浅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9):248.
[5]孙领小.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4,(16):204.
第四篇:视知觉理论下中小学美术教学价值
摘要:
阿恩海姆是西方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视知觉理论详尽地阐述了视觉与心理的关系,同时也为学校的美术教学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尽管近年来我国素质教育新课改对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就基础美术教学现状来看,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尚有些不足之处。该文旨在探讨阿恩海姆的视知觉与视觉思维理论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运用,以期使中小学美术教育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美术教育;阿恩海姆;美学;课堂教学
一、阿恩海姆的视知觉与视觉思维主张
鲁道夫•阿恩海姆是格式塔心理学家,对艺术心理学、美学、教育学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并将其主要研究成果编入《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两本专著。格式塔心理学最初是由韦特海默提出来的,他首次提出了“似动现象”。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阿恩海姆着重强调了视觉意象在人们思维活动中的强大影响力。其主要贡献在于打破了感性与理性、视觉与心理的对立关系,认为知觉与思维两者是相互统一、密不可分的。普遍观点认为意象、感觉、知觉是感性的,抽象、逻辑是理性的。而对于阿恩海姆来说,人类的探索活动和逻辑思维能力建立在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之上,意识是客观存在通过人脑的机能进行加工处理后的产物。艺术活动的复杂之处就在于对思维意识的再现或表达,如绘画过程是眼睛、大脑、手的协调、合作的过程。中国古代的画家要画一座山峰的时候,通常不会一选好位置后就马上开始描绘眼前的景象,而是将整个景区游览一遍,在脑海中形成了思维图像后再进行创作。此时的绘画是融入了画者的情感与知觉的创造活动,而并非单纯的视觉上的“看”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的一切艺术创造活动都是思维的创造活动,视觉认知是一种主要的交流方式。人所接受到的信息大部分是通过视觉获得的,阿恩海姆的独特贡献在于把“力”这个物理概念引入视觉图像。简单地说,这种“力”就是图像中各个元素在人们心理上产生的一种运动趋势。图像中形成的运动倾向在实际的物理层面是不存在的,这种“力”之所以会在人类感知上形成,是受人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经验的影响。阿恩海姆通过实验观察到:任何一个图形都具有某种“张力”,即某种运动的倾向,能打动人们的艺术作品都是“张力”最优化的结果。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写道:“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要求人们首先要记住:每一个视觉式样都是一个力的式样。正如一个活的有机体不可以用描述一个死的解剖体的方法去描述一样,视觉经验的本质也不能仅仅通过距离、大小、角度、尺寸、色彩的波长等去描述。这样一些静止的尺度,只能对外部‘刺激物’(即外部物理世界送到眼睛中的信息)加以界定,至于知觉对象的生命(它的情感表现和意义)却完全是通过我们所描述过的这种力的活动来确定的。”①贡布里希的秩序感理论与阿恩海姆的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的最大不同在于:贡布里希更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而阿恩海姆则更关注主客体的物理结构。阿恩海姆所提出的“异质同构”概念认为,客观事物的形式和人的视知觉、情感在结构上相统一时,审美经验才能被激发出来。阿恩海姆还总结出“形”的规律和“完形”倾向。他在“形”的规律中主要论述了图像中“图”与“底”的关系。他提出,封闭的面容易被看成“图”,开放的面容易被看成“底”;面积小的、与背景区别大的容易被看成“图”,反之则是“底”;凸起的部分容易被看成“图”,凹陷的部分容易被看成“底”。但这条规律并不稳定,因为凹凸的差异与人的注意力有关,图、底频繁交替这一视觉现象经常被现代艺术家使用。“完形”的概念则意在阐明人眼的视觉图像并不是像镜子一样机械地反映事物,人类的视知觉超越视网膜上所呈现的东西。人的视知觉能够把不完整的事物看成完整的,即阿恩海姆所说的“隧道效应”。人的生活经验会对视觉进行补充,人在观看的同时也在思考,并进行逻辑、感知上的判断。如,国画中有留白效果,人们在欣赏这类画的时候不会将留白的部分看成画家漏画了,而是当成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看成雾、云、水等。阿恩海姆就把这种现象总结为视觉与思维的统一。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不足
通过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和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笔者对我国基础美术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从中发现了当前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尽管近年来素质教育与新课改不断深入,但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中小学美术教育还处于一种相对边缘化的状态。就全国而言,部分发达地区的中小学美术课堂形式比较丰富、教学内容较为新颖,但一些偏远地区中小学的美术教学模式依然沿袭了以往的教学。艺术领域的迅猛发展与教学的相对滞后导致学校美术教育无法获得应有的效果。当然,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地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学校在硬件设施上缺乏,使一些美术教育活动无法开展。在整体环境无法迅速得到改善的前提下,笔者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完善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提升其专业素养上,以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当前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美术鉴赏课与造型表现技能课。美术鉴赏课涉及中外美术史的内容和相关的艺术作品赏析。通常,美术教师在进行鉴赏课教学时直接从历史和背景文化着手,辅之以艺术创作者的生平传记。学生能从课堂中学到一些艺术相关知识,但缺点在于学生无法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艺术语言和创作原理。学生能轻易认出作品的题材和内容,但缺少了教师的专业引导,就往往无法理解艺术作品中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如此一来,美术鉴赏课便与历史课、语文课并无不同,课堂的教学过程就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过程,而不是学生培养审美、接受艺术语言的过程。缺乏对艺术形式感的理解,学生在面对抽象绘画、后现代主义艺术作品时可能一脸茫然、不知所云。造型技能课通常以绘画为主,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会包含一些工艺制作和实验活动课。相对于美术鉴赏课来说,学生通常更青睐这种课,因为学生能通过完成自己的作品获得成就感。但实际上,在固有的教学模式下,很难有出彩的作品出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美术高考的影响,美术特长生的美术课基本上是素描、色彩、速写,一切向考试大纲看齐。而目前一些中小学美术教师对心理学、美学、图像学的知识没有充分的理解,这也是致使美术教学流于表面的原因之一。我国长期以来的基础教育忽视了对学生探索、实验能力的激发,更多的是对各学科课程知识的灌输。
三、阿恩海姆视知觉理论对美术教学的价值
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是其心理学与图像学研究的核心组成部分。阿恩海姆以视知觉与视觉思维为基点,深刻论述了艺术作品影响人们心理的机制。从大的视野来看,阿恩海姆的视知觉思想对于基础美术学科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将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更直接地用于中小学美术教学,笔者尽量将哲学理论化的概念简化,有取舍地将其引入实际的基础美术课程教学。“阿恩海姆认为,在美术欣赏中,阐释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主题可以从历史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也可以从视觉感受的角度进行,但要注意前一种欣赏容易导致脱离美术作品本身。”②美术教育就是对学生眼力的训练、视觉的训练,培养学生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来感知世界。而想要弄明白艺术作品是如何让人心情愉悦或感到震撼,就必然离不开对心理学的分析。笔者以艺术家莫兰迪的作品为例,探讨视知觉理论在美术鉴赏课程中的实际运用。20世纪上半叶是现代抽象艺术流派蓬勃发展的时期,如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蒙德里安的“冷抽象”、康定斯基的“热抽象”、波洛克的“行动绘画”、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等。意大利画家莫兰迪的作品独树一帜,他以普通静物为题材不断探究画面中的形式结构。在其作品中,他将物体打散、重构形成“图”与“底”的正负形关系。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到莫兰迪通过对画面的分割挖掘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力的平衡”。在美术鉴赏课中,教师在讲解时一般是交代其绘画风格的历史背景知识,或将莫兰迪的风格与其他艺术家的风格进行比较,并不会深入地分析莫兰迪作品中的美术语言。面对莫兰迪的一系列静物作品,学生可能刚在主观情感上有所感悟就被带到具体的历史文化知识中去了。由于教师对形式语言与视知觉动力规律的忽视,学生也就难以理解为什么画面里同样的内容通过不同的布局能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受。阿恩海姆观察到,许多现代主义艺术家利用这类手法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观众获得不同的思考与感受,而不是呈现固定的视觉效果;通过降低观众对眼睛所接受的图像的信任感,将观众自身的情感经历融入艺术创作作品。莫兰迪画面中“图”与“底”的关系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就是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中所说的“动力”。教师在教学时如果一开始就对作品中的某一方面、某个细节、某个元素展开分析,学生就难以真正理解这幅作品。对于任何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整体,然后才是部分。如果我们完全按照科学和理性理解艺术作品,那艺术作品将不复存在,即格式塔心理学家常说的“整体必然大于各部分之和”。莫兰迪的静物作品强调视觉与思维的统一,将“视觉谜语”上升为人们心理上的“真实感觉”。他的作品质朴静谧,看似呆板却有着独特的生命力,正是这种生命力产生了视觉上的律动。莫兰迪笔下各式各样的瓶瓶罐罐绝不是机械地、像镜中影像一样地被反映出来,而是经过了精巧的构思和设计。赵宪章认为阿恩海姆提出的“完形”倾向性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完形”倾向性解释了人们在看事物时产生“完形”现象的原因。这里的“完形”融入了人的知觉、思维、理性的想象。学者史风华也认为:“表现性之所以存在于结构之中,首先是因为心理事实与物理现实之间存在着同一性。”③莫兰迪把一些简单的物体提升到了抽象语言的高度。这种“简化”的高度概括方式说明了人们的视觉选择和探索能力。视觉选择使我们能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教师可以借助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作为引导,让学生明白在面对同一件艺术作品时,每个人所选取的关注点是不同的,被激发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如果说美术鉴赏课是一个输入的过程,那么美术造型技能课就是一个输出的过程。美术形式语言就是这个输入与输出过程中的关键。阿恩海姆的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对美术语言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同时对于美术的表现与操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绘画造型指导时,应当让学生理解物体的主要特征首先体现在“形”上。阿恩海姆认为,“简化”使绘画成为可能,这可以从中国传统国画对物体形的提炼中得到印证。人们通过眼睛所观察到的物体都是立体的,将映入视网膜的图像有选择地加工、处理的过程就是艺术化的过程。阿恩海姆的“简化”理论强调抓住物体的最主要特征,如,在头像素描教学中应避免对五官的平均刻画,而应有所取舍地把最能打动人的那部分内容主观地进行强化。但是,如果完全依赖绘画的表现技法,艺术创作者就可能跟不上艺术发展的浪潮。被描绘的客观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色彩等固有的物理属性,但绘画的过程绝不是机械的记录、再现过程,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引导学生从视知觉与美术形式语言等方面进行思考。
结语
阿恩海姆认为:“艺术乃是增加感知能力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敏锐的感受能力,任何一个研究领域的创造性思维都是不可能的。”④在当下视觉信息激增的“读图时代”,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美术作品并提升学生的视觉素养和创新能力,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两大核心任务。无疑,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给美术教学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作者:何海飞 单位:东华理工大学
注释:
①(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9.
②王博研.阿恩海姆理论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③史风华.论阿恩海姆的艺术观.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④(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