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教学与文化传承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美术教学与文化传承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美术教学与文化传承思考

摘要:

高等教育要以地方文化为依托,只有以地方文化为基础,才能办出具有特色的地方院校。所谓的地方特色,就是本地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是地方独有的资源,如丽江的东巴文化。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成立科研团队、设置特色课程、成立工作室、与地方文化部门合作办学等方式将美术教育与地方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

地方高校;美术教育;文化传承

美术教育是传承文化、提高人们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美术教育普及的今天,几乎每一所大学都开设了美术类专业和美术类课程,并且都与本地区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地方高校除了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实用性人才以外,还有传承地方民族文化的义务。因此,如何将本地民族文化融入大学教育,是值得相关教育者思考的问题。文章就丽江师专美术教育如何与纳西东巴文化相结合进行探讨。

一、将民族文化融入美术教学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美术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功能,教导人们学习先贤,同时告诫人们不要成为对社会有危害的人;二是文化传承的功能,文化的传承首先要有记录,在此基础上才有传承与创新。如中国画的传承,除了文字的记录传承外,主要是通过图片的形式传承。通过这些图片,人们可以看到古时的文化形态,可以从历代的美术作品中看到每个时代独有的特征。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在传承的基础上应当有所创新。我国有56个民族,在民族聚居的不同地方,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融入高校美术教育,对当代教育有着独特的作用。一是可以挖掘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二是可以使地方高校的教学具有独特性;三是美术教育的图画性特点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高校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当地文化上的区别。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也应该建立在具有本地文化特点的基础上,这样才会有活力。一所地方高校存在的原因是因为有地方文化的土壤滋润其成长,同时,地方高校也应对地方文化和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离开了这种鱼水关系,高校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最终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云南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特点鲜明,各民族在服饰、建筑、语言等方面都各不相同,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以丽江师专美术教育为例,丽江地处以纳西东巴文化为背景的文化氛围之中,高校教育以培养服务地方文化和经济的人才为主。在丽江,衣、食、住、行等方面都离不开东巴文化,对于高校的美术教育而言,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为地方社会服务,而不了解本土文化的学生是难以融入社会的,更谈不上为人民服务。从教育理念上讲,地方高校教育并不只是为了研究当地民族文化,实际上是教授学生研究民族文化的方法,培养学生掌握挖掘民族文化的路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参与到民族文化的研究行列之中,都会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挥作用。

二、美术教育文化传承的路径探讨

相关教育者对于地方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传承已经作了初步的探讨,在不断的试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美术教育是一个载体,传统的美术教育如何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确实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要使专业设置取得明显的教学成效也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不像工艺美术有具体的产品体现,传统美术教育效果的显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教学在结合地方文化的同时,要兼顾传授民族文化研究的方法。当然,这种方法的传授也要有一个载体,美术作为这个载体,是比较容易被人接受的。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地方文化传承往往不会采用民间的师徒相传的方式,而应当有一套科学的传承体系,也就是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并在试验中不断完善。笔者结合所在学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和已形成的教学成果,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1.在高校成立地方文化研究的科研团队

地方文化的传承不是一个人和一代人的事情,时代在发展,因此每一个时代都要有人努力,才会有继承与发展。高校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有其优势,只要有一套教学研究体系,那么,老教师带领年轻教师,一代接着一代,发挥人才优势与硬件优势,加上众多学生的加入,参与面很大。要传承地方文化,首先要研究地方文化,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科研团队进行地方民族文化研究,这是地方高校传承地方文化的首要条件。以笔者所在学校的美术教育专业为例,通过各种课题、下乡采风、与民间文化部门和民间艺人交流等,挖掘地方文化资料。这种文化的研究并不只是研究某一时期的文化,而是一种长期的、系列的、方向性的研究,不断从深处进行挖掘。因此,这种研究并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团队,形成分方向、相结合的特点,互补不足。如,在纳西东巴画的研究方面,我们既分工又合作,有些教师研究理论方面,有些教师研究技法方面,有些教师研究民俗民风方面,在研究上相互穿插,互补不足,从而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研究。虽然方向看似不同,但综合来看,实际上有一条主线,就是都围绕东巴美术进行研究。这种研究要形成一条路线,要有长期研究的规划,使研究不断完善,形成体系,这样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才会对教学与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课程设置

地方高校文化传承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后,设计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十分关键的。笔者认为,课程的设计要从前期的研究中总结而成,要有一定的取舍,抓住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点的方面,把最终的课程设计成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课程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民族文化、接受民族文化,最后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兴趣,只有感兴趣,学生才会愿意做。笔者所在学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现在开设了东巴画技法课程,实际上就是以画东巴画为主的技法课程,以技法为切入点。东巴画的绘画技法并不是很复杂,学生很容易临摹作品,因而很有成就感。学生刚接触东巴文化时都非常激动,对东巴画中那些神秘的符号感到新奇,很想了解这些符号到底是什么。教师可在课程设计中穿插一些东巴文化的理论知识和神话传说,同时把东巴画的一些研究方法和路径教授给学生,进而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自主学习。笔者认为,地方文化课程设计还应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实现学以致用。如果学生觉得学了以后用不到实处,会失去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如,丽江是一个旅游城市,我们的课程设计可与地方旅游产品的开发相联系,这样既能为地方经济服务,又可以体现学生的价值,同时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当然,每个地区的环境有不同的特点,也会有不同的课程设计,希望相关教育者共同探讨,为更好地设计出课程体系而努力探索。

3.成立专门研究地方文化的工作室

文化的传承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需要大多数人的参与。学校是一个兼顾教学与科研的地方,除了教学以外,也应具有科研功能,具备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软件和硬件。现在,许多大学都建立了传习馆等基地,这样的场地是必要的,一是可以作为课堂教学之用,二是可以将教学作品展示出来与师生和社会人士交流,三是可以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空间。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事情,并不单单是教师教的问题,必须有社会的参与,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承实际上是要带动一批人做,而非教师单方面做。建立相应的工作室,上述问题便迎刃而解。

4.与地方研究机构联合办学,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和社会服务中

研究成果最终是要服务社会的,同时社会的反馈又会促进教学改革。笔者认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必须与社会取得紧密的联系,对地方的文化传承、教育以及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一是与地方文化部门合作办学,可达到双赢的目的。地方文化部门掌握着许多地方文化的原始资料,如,丽江市文化馆等部门一直在做文化传承的工作,与他们合作,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高校这个平台使地方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如,美术教育中,这类课程一定要聘请地方民间艺术家进入课堂,甚至建立专门的工作室。这个工作室可以合作建设,之后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加入工作室,成立高校美术教育地方文化传承研究基地,不定期邀请这些专家进行课堂教学和交流研讨。现在之所以有部分民间手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主要是因为这些手艺对于现代人来讲无法带来足够的经济收入,或者是制作过程过于辛苦,没有人愿意学习。把民族美术引进高校,可以为民族美术工作者提供一个平台,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也可以使民间美术的传播空间更广。二是美术产品生产的可能性。在社会民族美术研究中,每一位研究者都有不同的特点,有些人是以这一门手艺谋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套将理论转化为作品的经验,而教师在教学中缺少的就是这方面的经验。我们利用高校的平台,聘请不同的专家进行讲学,综合个人的不同方法,最后可以总结并利用,最终找到教学思路,形成教学特色。此外,还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校外专家的课题、作品制作,利用学校学生资源,与商家合作完成美术作品,从而达到共赢的目的。

三、明确美术教育民族美术传承的意义

笔者认为,民族美术在高校中的传承,一方面是意识形态上的,另一方面是实际意义上的。意识形态的传承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处地区文化的重要性,我们很多时候认识不到自己文化的宝贵性,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识形态的传承要展现本民族文化的真面目,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认识自己身边文化的优越性,从而主动研究、学习。民族文化的学习不能仅仅因为经济上的体现或就业上的需要才进行,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有了文化依托,才会有个人的精气神。如果要有经济利益才学习,那么许多精神意义上的文化将会面临消失的困境。而实际意义的传承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学到一门技艺,能在作品中体现美术学习的价值,也使学生以后在就业中有了一技之长。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对于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几点想法,民族文化的教学与传承,还需要更多的教育者共同探讨和努力。

作者:易立平 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