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美术教学惯习实践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研究:改进教学过程,变革教学行为
教学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美术教师要想打破凭经验、凭感觉的定式教学惯习,就必须研究课堂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教育最大的力量就是师生互动。”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参与进来,合作起来,展现出来,这都需要教师实践和探究,经历反复的尝试和实践。美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主要影响因素一是教师的学术素养,二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只有教师的学术素养得到提升、人格魅力得到彰显,课堂教学才能成功,才能发挥师生互动的积极力量。“五一”假期前两天的一节美术课,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在讨论假期到哪里去、做些什么、怎样安排时间,有些学生已经在做假期规划,畅想心中的美好假期。课前,学生仍在讨论、交流,积极筹划,情绪高涨。笔者研究此时的课堂环境和学生的需要,思考如何因势利导,获取学生的信任,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这也是对教师学术素养和人格魅力的考验。笔者决定放弃原定的教学设计,重新制订教学方案,于是,调整后本节课的教学主题设定为“五一假期之旅”。从学习领域来划分,应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从绘画内容来说,应属于想象画的范围。如,学生绘画作品《我的五一假期》表现出不同学生心中对于五一假期之旅的不同期待,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课堂上,通过师生对话、学生问答、作业绘画、作品评价等途径,充分实现了师生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美术教育的力量也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就打破了不考虑学生心理需要、一味按教材教而不是用教材教、强制推进教学进度的惯习,体现了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教育真谛。
二、对话:引领学生发展,改善课堂结构
“没有对话就没有引领”,笔者对这句话有深刻的体验,也引发了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实践。对话是两人或多人之间的谈话。既然是谈话,就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两个人或更多人之间的事,要考虑到双方或多方之间的心理感受和交流需要。对小学美术教学来说,对话不是课堂上的过于琐碎或简单性的一问一答,而要从课堂的整个结构、师生的对话需要和问题的讨论价值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的行为。《聚聚散散》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教材下册中的一课,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聚与散,从中体验聚散带来的不一样的感觉,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般来说,教师多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大师作品和优秀的学生作品,然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用颜色喷、点的方式表现聚、散,再运用习得的表现方法完成作业。这是一些美术教师在教学此课时沿袭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教材、作品之间虽然也有对话,但不够深入,多停留在表面,这就需要围绕一个点多角度地深挖下去,学生才可能获得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认识。所以,我们不妨打破一般的教学惯习,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考和探索。一是要引领学生与生活对话。聚散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秋天从树上飘落的树叶,在地面上、道路旁自然地呈现出有聚有散的现象;墙面上的装饰物设置高低不平、错落有致;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呼应、聚散等。这些都体现了深刻的聚散哲理,打开了学生的视野。二是引领学生与作品对话。这里面包括大师的作品也包括学生的作品。在《聚聚散散》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介绍了吴冠中的作品《野藤明珠》,吴冠中说他的创作“只是跟着感觉走”,通过引领学生与作品的深入对话,学生能够用心体悟画家的那种“跟着感觉走”的随心、随意、随性:藤条变幻多姿,在纸中飞舞,如影随形,干枝构架,递变穿插,看似密密麻麻、天罗地网,又聚散有致、疏疏朗朗。此外,学生与同龄人作品的对话,能从心理上给予学生创作的自信,也尤为必要。三是引领学生与学生对话。课堂不仅要与生活、与教材、与作品无声对话,还需要与“人”有声对话,这样的对话是现场对话,更具感染力和引领作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包括学生自身与他人的对话,也包括与自我的心理对话。同样的一幅作品,如上述的吴冠中的作品《野藤明珠》和学生作品《聚聚散散》,学生在与他人讨论交流的同时,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这时候,教师引领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与他人共同分享,对学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促进作用。
三、内力: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教学素质
美术教师的发展一般会受到外力因素的制约和内在动力的影响。对于教师的发展而言,外力不是主要因素,内在动力才是核心要素。而部分美术教师重教学、轻研究,重结果、轻过程,重教材、轻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发展。教学水平的提高才是教师发展的核心,这主要依靠教师内在动力的激发和持续发展。如此,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提升美术课堂的教学实效。如何激活教师的内在动力,提升教学素质,促进教师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转变学科价值观念,给自己更大的专业空间。新课程改革前,美术被列为“小三门”,新课程改革后,美术成为艺术类学科,理应受到重视和发展,但在现实教育的背景下,边缘化的美术学科令许多教师有时一筹莫展,慢慢地淡忘了美术学科应有的价值和独特意义。对此,美术教师要转变价值观念,认识到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有所作为,也给自己在专业发展上留下更大的空间。二是树立对学生负责的意识,留给自己一些思考的时间。教师一旦有了责任意识,其教学素质和能力就会迅速提升。这种责任意识也就是教师内在动力的生发点。看着学生在我们面前慢慢成长,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就是对学生责任意识的最佳诠释。三是改变“理论无用论”的思想。笔者周围有许多逐渐成长起来的语文特级教师、名优教师,他们成长的一个秘诀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内化和生成个体的理论知识,同时通过阅读相关的理论书籍提升对实践的认识,再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循环往复,不断上升,逐渐走向成功。所以,教学理论不是无用的,而是一些美术教师还没有认识和体验到它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有了理论指导的教学实践活动才不盲目,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是美术教师实力的真实体现。根据多年的阅读和实践,笔者建议美术教师多读一些哲学类和教育原理类的书籍。四是追求美术教育的理想,给自己一个努力的希望。笔者一直深深地铭记这样一句话:“没有教育的理想,就没有理想的教育。”美术教师尤其需要教育的理想,美术本身就是一种“美”的教育,而不是“术”的教育。所以,美术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始终朝着理想的方向努力前行。
四、结语
黑格尔说:“美术是世界各民族的老师。”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未知需要我们探究。经历丰富,不等于经验丰富;经验丰富,不等于水平高深。教师不能凭经验、靠惯习教学,经验只有提升到理论的水平,才能有效指导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水平;教师只有剔除思维定势,才能够创造出更美的课堂,提供更好的教育。
作者:刘琪 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张集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