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美术视角下美术教学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那美术视角下美术教学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那美术视角下美术教学论文

一、“那”美术的概念

“那”在壮傣语中为“田”的意思,稻作民族常用来命名其地名。在中国西南的云南、广西以“那”命名的城镇和村寨分布广泛,诸如那坡、西双版纳、那伦、那楠等。据统计,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内,冠以“那”字的地名有518个。而且在“那”这一地名的范围内不仅显示出共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样显示出了共同的地域性文化类型特质。其在物质层面主要体现在稻作生产、生活工具、民间风俗、艺术遗存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而内在的精神层面主要是指在长期的稻作劳动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族性格、包容和谐和拼博创新的精神等方面。“那”美术是文山学院地方性美术教学、研究和创作的命题。其概念与内涵是在地域性、民族性、艺术性背景下的自然拓展与升华。“那”美术是建立在“那”之上的一种和谐,其灌注了“稻作文明”类型的艺术图像,是对地域性民族文化的另一种解读。“那”美术教学是文山学院美术学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尝试。

二、“那”美术题材与美术教学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是文化表现的主要内容,艺术的主体环境和客体存在方式与地域性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地域性文化与创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文山这块红土地上的艺术家们,在其艺术创作和研究上必然晕染上这块土地的色彩。同样在这块红土地上的艺术教育也必然烙上地域性文化的印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文山的民间美术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民族文化,即“那”美术的文化。其在美术展现的方式上,主要有原始岩画、青铜器及纹饰、木(雕)刻、陶器、建筑、剪纸、绘画、刺绣、服饰纹样、生活手工品和叙事符号等方面。它贯穿于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和实用性强等特点。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因此“那”美术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美术课堂的特色教学如何借助“那”美术元素来丰富专业课程及在专业创作与教学中找到适合于表达语言特征的突破口,成为文山学院美术教师应思考的问题。生活和工作在“那”美术的文化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到“那”美术文化的影响。能否将现有的信息同新生信息碰撞产生的文化认同的敏感性,在艺术作品中得以体现出来,使潜在的意识成为一种民族自觉意识和责任感,成为当前美术教学中的难点。在美术课堂的教学中,学生除了需要了解古今中外美术的历史、美术的种类、当代美术的发展状况,还需要掌握美术相关的制作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能运用“美”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宣扬个人情感,并能对身边的事物通过自身的理解,运用一定的手法表现出来,使美术作品具有别具一格的思想内涵和精神面貌。而后者正是我们所提倡并予以重视的。文山学院艺术学院美术教师双年展已经连续举办四届,每年毕业的学生在毕业创作中要求以地域民族为主题,这都是对“那”美术创作与教学的具体实践。

三、“那”美术造型设色特点与美术教学

“那”美术在造型上,具有线条简洁优美、图像夸张和笔法简洁的特点。如:《坡芽歌书》中记载的81个符号,每一个符号代表一首山歌,把歌以图案的形式保存记录下来,程式化的造型,符号化的特征,图像憨厚,笔法简洁,写神传意。“摩”经《故仲》《故版壬》中,人物、动物姿态各异,造型饱满,忠厚可爱,线条流畅,夸张而具有意味。在设色上,具有深沉、大胆的特征。如:在岩画中,用磨成粉的五彩岩石与动物血液或胶质为粘合剂调合后绘画而成;在宗教绘画中,大量采用线条勾勒,略施朱砂;在服饰上,以沉重色调为主,略施装饰性的鲜艳色彩,使人在庄严中带有一些愉悦之感;在刺绣纹样中,大多以深色作为底色,手工绣以彩色的纹样,更加突出图案的精美和技艺的精湛。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把这些丰富的艺术资源引入课堂,是一个客观的现实问题。原始岩画的意象形象、青铜器的金石味、陶器的古朴、剪纸的干脆、刺绣的俊美、服饰的肃美、手工品的巧美和叙事符号的简洁美等,都是美术教学中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正如马奈、莫奈、梵高等被东方之国燃烧出的艺术的热情,“印象画派”的产生给整个欧洲画风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文山学院艺术学院的美术教师龙纪峰创作的教学示范画《三王植四王造》具有典型的原始古朴意味,《褡裢》采用了岩彩和写意相结合的手法,具有时代的美感特征;孙华的《草马系列》版画作品结合了地方民间活动中的题材,运用版画的语言对其进行表现;毕海强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一个下午》《广南印象》等版画作品,其主题鲜明,色彩鲜艳,给人一种愉悦的亲切感;张建林的油画《远村系列》,传递出一种强烈的、静谧的、令人神往的“远村”景象;刘刚的油画《牧猪少年》给人一种纯朴的人文气息;田万文的《泉》《晚秋》等纤维艺术更是直接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棉、麻、棕等材料运用到创作中;晏飞的《那香系列》卡片设计、《老布——木语坡芽》产品设计与制作,将民族文化与民族符号展现得尽善尽美。“那”美术是千百年来文山的地域性民族文化自觉形成的一种人类情感表达形式,是我们艺术学院美术教学内容最具独特性的地方。用好或做好“那”美术这一品牌,不仅可以提升学院办学的特色,而且为地方高校美术群体的创作提供很好的基础。文山学院艺术学院在美术教学中引入“那”美术的造型与色彩元素并进行创作尝试,取得较好成果。

四、“那”美术审美特点与美术教学

由于“那”美术表现形式多样,题材众多,不同类别的艺术形式其审美特点是不同的。我们应一一对其研究了解。传统的“那”美术表现形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原始岩画的粗狂、随意性;青铜器及纹饰的对称性、象征性;刺绣与手工艺品具有图案的特征;建筑物的功能性;宗教绘画的原始纯朴等。在美术教学的创作训练中,要培养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审美力、想象力,这就需要用现代的发展的眼光来对现有的身边优势资源加以利用,可先进行有意识的模仿,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在点线面关系运用上,注重巧妙性和整体性的把握;在教学模式上,不局限于传统模式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首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时空上进行转变,紧跟现代教学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建立好互动性强的师生关系。其次,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根据收集到的素材资源,大胆进行联想、创作,使我们的学生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习惯。同时,还要把身边优势资源融入国内外的现代环境中进行审视,再评判,再认识,从而进一步认识“那”美术的价值,促进教学的提高。从文山学院艺术学院近几届的美术专业毕业作品展览中发现,学生从最初的机械模仿,到有意识的表现,再到主动的表达诉求,无一不是对这种地域民族美术教学特色理念的最好的实践。2009届毕业生杨秀飞的版画《普者黑风景》刀法娴熟,利用抽象性的刀法表现具象的景物;高常郭的油画《坝美》用笔细腻,表现了壮乡的初春晨景的弥漫;2010届毕业生蔡洪春的中国画《壮乡新雨后》笔墨润泽,表现出壮乡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感;蔡吉会的版画《畅想系列》题材取之于壮族背带图腾元素,运用细腻的刀法把民族图案表现得朴实大方;2011届毕业生徐兴梅的油画《转瞬即逝》关注了身边城市的变化发展;2012届毕业生在设计上开始融入社会,进行了民族文化村的主题设计;2013届毕业生大部分作品都能主动结合地域性特征,与“那”美术结合进行创作。以上情况说明了我们的“那”美术品牌形象的树立,除在教师作品中得到展现,也在教学中得到积极有益的尝试,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将在“那”美术构架下一如既往的进行地方性美术教学、研究和创作。

作者:孙华 单位:文山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