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美术教学分层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美术教师应该担负起培养下一代设计人才的重要责任。在以往的初中美术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在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实行“一刀切”的教学形式,这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该文研究初中美术“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作业辅导分层、教学评价分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生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九年级设计课;教学分层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美术教师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任务。在以往的初中美术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在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实行“一刀切”的教学形式,这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因此,实施美术教学分层势在必行。九年级学生由于新班级教学分层、学习压力较大等因素,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习群体。笔者以九年级“设计•应用”领域教学为例,探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美术教学分层。某中学九年级有学生598人,共14个班,开学初,学校将原有班级重新整合,按学习难度的高低分学优班、学中班、学困班三个层次的新班级。调整后的班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
一、“分层+引领”:教学目标分层
1.“有的放矢”:明确总体目标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使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为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科知识融入生动的课程内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环境和生态,突出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同时,第四学段“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目标为: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和制作方法,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美化环境与生活,表达设计意图,评述他人的设计和工艺作品,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九年级是第四学段的最后时期,总体的教学目标落实情况关系到每一位初中生是否具备应有的学科素养。因此,教师的所有教学内容、教法、指导与评价等都应围绕总体的目标展开。
2.“分而治之”:细化单元目标
在梳理总教学目标后,细化课时教学新目标。如,九年级上册第4单元《用中国元素来设计》的三维目标就要有区分,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在“过程与方法”的小目标中要求如下。C层次:能够进行艺术设计的基础练习、上色临摹;B层次:选择生活中的一项事物,发挥想象运用中国元素进行创意设计;A层次:通过对中国元素的内涵、纹饰、色彩等的文化理解,熟练运用所学的绘画技法,以独特的视角,提炼出中国元素运用于设计,使设计体现新的文化理念。由此可见,细化的课时教学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可测量性。教师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及时了解和掌握班里学生的学习情况,切实地研究教学。
3.“盈科后进”:落实技能目标
美术技能是艺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教学始终,教师必须对此充分重视。由于不同学生的个体基础和能力各不相同,美术技能的分层与落实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美术技能教学目标具体如下。A层次:运用对比与和谐等形式原理,利用多种工具材料进行创意设计,表达意图,形成设计意识。这一层次针对美术技能较高的学生而言,以美术设计类特长生为发展目标。B层次:从形态与功能的关系,认识设计和色彩、造型,运用如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的形式原理,设计物品,表达设计意图。C层次:观察身边的用品,初步了解形状和用途的关系,认识色彩、造型,学习对称与均衡的形式原理,设计并与他人交流设计意图,侧重对美术的兴趣培养。
二、“因材+施教”:课堂教学分层
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与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那么课堂教学是核心阵地。
1.“因班而异”:班级学情分层
重新编班后,各层次班级的学情差异明显。从整体上讲,学优班A层次学生人数较多,同时也有一些B层次、C层次的学生;学困班中一些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存在问题,但也会有部分A层次学生;学中班相对而言整体状况一般、分化不明显。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学情相应调整教法。
2.“排兵布阵”:课堂提问分层
首先,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课堂问题;其次,要合理控制提问量,以B层次学生为主,针对A层次和C层次学生的问题要少而精。课堂提问时间可以安排在导入、课中交流以及课尾的作业展示环节;提问可以面向全体学生,也可以面向部分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教师不仅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互动交流,而且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是落实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3.“曲意迎合”:课堂作业分层
在布置课堂作业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相应地提高一定的作业难度,使学生通过“完成—修改—再完成”的进阶式作业练习,较快地提升能力水平。其一,加大作业量、提高作业难度。教师可在布置课堂作业时,加大学生的作业量,并提高一定的难度。如,教师布置作业为“单形О的连续循环联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练习量:C层次的学生画出6至9个物象;B层次的学生画出10至14个物象;A层次的学生画出不少于15个物象。同时,教师对作业难度提出要求:C层学生用铅笔线描形式表现;B层次学生先用铅笔再用水笔复勾;A层次学生在B层次的基础上还要画出物象的明暗、立体感。其二,布置拓展性学习的作业。课堂教学时间相对短暂,因此,教师为学生布置一定的课外拓展性学习作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强美术方面的能力。每个学层班级中都会有热爱美术、基础扎实的学生,也有从未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无论哪种层次的学生,其都可以在课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个性化学习。课外作业的布置取得了好的成效。如,学优班中的某位学生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卡通画进行课外拓展性学习。她在100多张A4纸大小的画作旁边标注了一些英文单词、科学笔记、数学公式等,很好地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拓展作业不仅没有加重学生负担,反而增添了学习乐趣。
三、“激励+提升”:作业辅导分层
1.“抽丝剥茧”:分层性辅导
作业分层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能。对于A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启发,在分层练习中要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创作欲望,关注他们将知识与技能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对于B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对其美术知识、美术技能、创作思维等提出更多要求,帮助其完善创作。对于C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把目标放低,让他们多动手、勤思考,必要时手把手教学。教师辅导学生的作业要有针对性,如,在《工业设计的魅力》一课作业分层辅导中,A层次学生的作业(海豚台灯设计)造型比较严谨,但在个性化和创新方面还需要加强;B层次学生的作业(叫铃设计)构思巧妙,但造型能力方面需要加强;C层次学生的作业(兔子笔筒设计)在造型与创意方面都较弱。因此,在学生分层练习时,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辅导方向。
2.“梅开二度”:二次辅导
在艺术设计的课堂中,教师针对学生作业出现的问题会提出解惑建议和技法指导,学生则在修正中获得很大的提升,这可被称为“首次指导”。然而,40分钟是短暂的,首次指导后还会留下一些不足和遗憾。因此,教师应利用课余、新课课堂时间针对批改后的作业再次进行审视,抓住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教学,即二次辅导。这样的二次辅导对于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在《海报设计》一课中,通过首次辅导、二次辅导的两次作业对比发现,无论A层次、B层次还是C层次的学生,在创意构思、构图、色彩搭配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步。他们对审美的判断能力和表现能力都在提高,这有效地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3.“携手共进”:集中辅导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班级中各个层次学生出现的具有普遍性、集中性的问题,教师需要进行集中辅导。如,在九年级《美好宜人的家居环境》一课中,有室内家居如床、沙发、茶几等家具设计,以往学生在绘制时往往会在透视方面出现错误。教师要尽量杜绝这种群体性的错误,需要在设计前进行集中辅导,帮助学生复习透视知识。针对透视问题,教师可以先画一个“box”透视图,在此基础上演示通过切挖、添加设计成简单茶几、沙发等常见家具;同时,教师应在展示环节分析优秀作业中的细节处理、深化透视等知识。九年级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对于空间透视、绘画手法的掌握也很快,教师完全可以打消学生没有设计能力的顾虑。
四、“多样+发展”:学习评价的分层
1.“电掣风驰”:即时性评价分层
对于各层次的学生,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如:在评价C层次学生时,要把评价点放在作业的完成度上;对于A、B层次的学生,需要对达到各层次教学目标的学生给予表扬,对没有到达目标的学生则给予勉励。
2.“循循善诱”:过程性评价分层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与表现、课堂作业等过程评价要分层。对A层次学生的要求可以适当提高;对B层次的学生,则表扬有进步、学习效果较好的学生;对C层次学生的要求可适当较低。如,一些C层次学生的设计作业没有上色或存在明显不足,教师可以暂不评价,让他们重新修改,完成后再评价,要对其循循善诱,以激励为主。
3.“春风化雨”:学业性评价分层
学业性评价分为基础性评价和日常性评价两项。基础性评价主要指期末学校自主命题的考查。日常性评价指学生课堂作业、行为态度等方面的综合,按等级记录。无论是哪种评价,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可以适当地略高于学生的实际学业水平,获得春风化雨润无声的教育效果。
五、成效:九年级设计课教学分层之发展
1.“乐在其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激发
实施教学分层后,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态度更加积极。特别是在设计作品的欣赏环节和自我创作实践环节中,学生往往沉醉于优秀的设计作品,品味设计的独特性,感受美术带来的愉悦感。美术课已逐渐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科之一,学生能够享受美术教学,其兴趣得到了激发。
2.“蒸蒸日上”:美术的课堂实效得到了提高
为了检验九年级学生教学分层的效果,笔者以901、902、903班作为实验组,以904、905、906班为控制组,比较学校自主命题“艺术抽测模拟试卷”(满分为100分)一模和期末考查卷两次成绩,以对比两组班级的教学效果。因为60>30属于大样本,笔者采用Z检验(ZTest),检验一个样本平均数与一个已知的总体平均数的差异是否显著。A、B、C三个层次学生的成绩统计具体情况如表1、2、3所示。其中,表1的|z|小于总体平均数1.96,表2、3的|z|大于总体平均数1.96。由此可见,A层次学生成绩后测两组差异不显著;B层次学生成绩后测两组差异十分显著;C层次学生成绩后测两组差异显著。由于两次考查的试题难度不大,A层次学生没有太大优势,而B、C层次学生的发挥更好,更接近最近发展区。因此,在设计构思和表现形式上,B、C层次的学生提升更快。从教学效果看,教学分层是比较适合现阶段教学的方式,是成功的教学形式。总之,美术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把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落到实处,以美术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形成合力,教会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教育导刊,2015(9).
作者:李伟 单位:浙江杭州市三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