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族高校美术鉴赏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内容摘要】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为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组织开展。特别是对民族地区高校非美术专业开设的美术鉴赏课而言,网络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的限制,新的教学方式的引入,推动了教学模式的转变。传统讲授衔接新媒体教学、师生互动嵌入信息化教学、民族特色融入翻转课堂教学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促进了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提升,进而为高校公共课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民族高校;美术鉴赏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类课程指导方案》指出,公共艺术课程作为培养现代化建设高素质人才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鉴赏课程可以使大学生了解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建筑与园林艺术、工艺美术、设计艺术、汉字艺术、摄影艺术以及民间美术等艺术内容。从历史时间、区域空间等不同维度认识、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提高艺术修养、发展形象思维、陶冶情操。此外,将美术鉴赏课程纳入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也是高校实施美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有助于高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尤其对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族高校,为非艺术专业大学生开设的美术鉴赏课,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教学,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素养。然而,部分民族高校的美术鉴赏课程因开设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重视程度不够等,其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尤其对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教学时,所传授的内容要么停留在对美术鉴赏各个历史时期艺术作品的探讨上,要么过于深究作品的渊源与造诣。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讲,此教学方式偏重艺术知识的灌输,缺少趣味性和欣赏性。尤其对民族高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本身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知识储备不足、美术基础相对薄弱,过于深奥的美术专业知识难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一、传统教授衔接新媒体教学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数字电视、手机微信、微博、QQ、贴吧等新媒体平台兴起。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极大地拓展了信息传播的途径,为人们增添了新的沟通方式[1]。当下,各大高校的网络普遍链接到了高校教育网、高校电子阅览室等网络资源,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为广大师生利用新媒体进行美术鉴赏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可能性。民族高校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时应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利用新媒体开发出独具本校艺术特色的教学方法。美术鉴赏可以借鉴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开展教学活动,使课堂充满艺术性。例如鉴赏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时,教师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再用朴实的语言对这幅图的作者及作品内容、装饰等进行解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共同探究与这幅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时代特色、文化底蕴等,使学生在鉴赏作品的过程中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接受艺术的熏陶。还有,借助观看优秀的讲座视频,让学生去领悟和感受学者的鉴赏造诣。例如,观看美术教育家蒋勋讲黄公望《富春山居图》[2],通过观赏蒋勋对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相关文学故事的分析、展现,激发学生对该作品的想象力,培养其审美品位;利用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的片头展现土楼的整体风貌,引导学生鉴赏《异彩纷呈的中国民居建筑——福建土楼》[3],再借助3D动画技术手段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土楼建筑的形体、空间和色彩,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土楼建筑的宏大气势。同时,在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教师不时地讲解土楼建筑的实用性和审美性,挖掘其更深的文化底蕴,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受前人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鉴赏《材美工巧——传统手工艺》[4]时,教师可以先播放影像展示烧制陶瓷的步骤与流程,再为学生准备一些泥土和做陶的工具,边讲解边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陶瓷制造过程的复杂和精细,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了陶瓷的艺术美。可见,新媒体技术将艺术作品形象化,使图、文、声、形融为一体,把学生带入了艺术性的殿堂,可谓恰到好处。新媒体技术融入教学强化了视听效果,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师生互动嵌入信息化教学
美术鉴赏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美术鉴赏知识、了解艺术家的生平,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精神[5]。因此,美术鉴赏不能只限于课堂或者校园里,也要嵌入到日常生活中。在教学中,将新媒体资源应用于美术鉴赏课程,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艺术作品,学习和体会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新媒体时代,信息化教学将成为常态。例如,教师创建一个微信公众号,在微信群里定时或者转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章或者作品,供学生阅读和欣赏。在评论和提问栏里,针对作品及时与学生交流、互动,让学生了解作品信息,进而学会欣赏和认同;在鉴赏西方油画大师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时,教师提前一个月或者几周就在公众号里陆续转发《梵高: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梵高画里的明媚春天》《这里治疗过世界上最灿烂的灵魂》《梵高的故乡,艺术的狂欢》《梵高,你如此孤独》等文章,并推荐《梵高回眸的瞬间,我已经泪流满面》这部电影,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在学生阅读完文章和观看影片后,教师关于梵高的作品《向日葵》的有关讲解,并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进行作答,进而实现其对梵高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此外,合理引导和规划学生美术知识的学习,以便让学生按照预定的轨迹进行及时有效的学习。教师有选择地把一些重要的美术作品鉴赏内容及讲解录制成短视频,然后借助微信公众号把美术鉴赏知识以点和线的形式推送给学生,并同时提出学习要求。针对微信中学生反馈的学习问题及学习效果,教师要随时跟踪并进行精准指导。当然,教师可以用课堂时间,检验学生对微信公众号推送的美术作品的学习效果,通过随堂提问与师生互动来了解学生对所作品的看法及了解、认知程度,进而提高美术鉴赏课程作品讲解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此外,教师也可以借鉴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美术鉴赏教学,让学生跟随直播教师进行一次有现场感的艺术之旅,接受艺术熏陶。教师事先准备好要讲授的鉴赏内容,与学生约好直播时间,选好直播地点——博物馆或者美术馆,进行现场直播教学。教师与学生在直播中互动,让学生亲眼看到那些馆藏的著名雕塑、绘画、书法等作品,通过视觉的刺激给学生营造一种艺术氛围,使其更真切地感受艺术的意境和魅力。
三、民族特色融入翻转课堂教学
美术鉴赏既涉及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又涉及鉴赏者的知识、能力、修养及复杂的心理过程。在民族高校开设美术鉴赏公共课,除了介绍和鉴赏中外著名美术作品外,还要考虑不同民族学生的独特心理需求。关注民族传统与风俗习惯,结合学校所在地的民族特点,在课堂上,可以考虑增加民族学生的参与比重,更好地利用民族学生的特长,进行翻转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和成就感。诸如利用新媒体技术录制一些民族节日或者特殊活动的场景,用于美术鉴赏课程,帮助学生在鉴赏民族艺术作品和体验美的过程中,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以四川甘孜州为例,境内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居多。四川民族学院作为地方高校兼具民族特色高校,开展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可以将上述民族的艺术特色融入翻转课程教学,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促使他们自主性学习。例如,教师借助新媒体技术拍摄藏民“转山会”场景,并将集民间歌舞、绘画、建筑、雕塑及民间手工艺等为一体的“转山会”活动所涉及的照片和视频等资料收集起来,分类整理做成课件,让藏族学生在美术鉴赏课上进行分享、讲解。独特的知识结构和民族情感,使民族学生讲解起来更具感染力和号召力,而民族特色的语言更容易将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展现出来,给人以真实感,易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转山会”中使用的唐卡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展现着藏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思想。在鉴赏唐卡时,教师可利用新媒体展示一些节日搜集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藏族学生利用他们对唐卡的熟悉亲自上讲台为他人讲授,更容易为其他民族学生理解。另外,在鉴赏《设计艺术》时,针对其中的服饰艺术鉴赏,先安排学生自己去搜集本民族特色的服饰图片和视频,了解艺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风俗人情等,然后在课堂教学时利用新媒体展示,同时让提供资料的学生讲述服饰的色彩、设计意图、穿戴讲究以及用途,分享自己的体会感受。可见,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答疑解惑、项目训练、小组研讨、团队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主体,有助于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此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让少数民族学生参与讲授或者探讨民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把控。尤其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艺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特点,教师需要尽量将作品的题材、风格、材料以及绘画技巧等美术知识做一些辅助性讲解。
四、结语
将新媒体技术引入到民族高校美术鉴赏课程中,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界限,丰富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学生可以不受课堂教学的限制,能够更自由地支配课外学习活动,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学习的实际情况规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地点、控制学习进度,从而学会主动去思考和学习。由此可见,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美术鉴赏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提供了新模式,必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海涛.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功能与发展研究[J].农家参谋,2019(5).
[2]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6.
[3]孔新苗.美术鉴赏与批评[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作者: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