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美术教学生态德育渗透方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纵观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其对美术课程的性质做了这样的说明: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既要使学生获得绘画知识与技能,还要对学生的高尚情操进行陶冶,使学生在对大自然和社会的热爱之情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实现尊重和保护自然该意识的养成。立足美术课程的性质,我们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开展中要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生态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
所谓的生态德育教育是指借助教学手段使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态和生态环境为题,并在内省过程中树立生态意识、践行生态保护行为的过程。小学生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其生态道德素养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我国的生态建设情况。美术课程具有生态德育性质,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在尊重美学课程性质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方法实施生态德育教育,使学生在美术知识、技能获得的过程中,树立科学的生态道德意识,为其今后投身生态建设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我们要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开展中实现生态德育渗透呢?
1.户外体验法
通过对所执教班级的学生进行观察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参与中,往往难以将其注意力高度集中,外界只要有一丁点儿的声响就会吸引其注意力。而且,其在绘画的过程中,不是低头苦画,就是抬头远眺。立足于小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开展中,往往会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体验。在户外体验活动参与中,学生不仅可以亲身与大自然进行“互动”,获得丰富的绘画素材,还可以实现积极绘画情感和生态环境情感的调动,从而促进其生态道德综合素养的养成。因此,我往往会将户外体验法作为小学美术生态德育渗透的方法之一。以“家乡的桥和塔”该内容教学为例,我在教学活动开展中,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确定了以“游公园”为主题的户外体验活动。在本次活动开展中,我将学生带领到学校附近的公园对其中所设有的桥和塔进行观赏。轻松、自由的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一达到公园,学生就三五成群地寻找桥和塔。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会为绿树、红花、小桥、流水这样的场景所吸引,深深地感叹大自然的美丽。但是,有细心的学生在观察桥的过程中,会发现桥的阶梯上有垃圾,桥壁上有绘画的痕迹,这些东西破坏了整体的美感。我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引导学生将桥上的垃圾捡起来,将桥壁上的绘画痕迹擦去,焕然一新的小桥变得更加美丽。在学生的具体行动中,其不仅可以在场景对比中感知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其价值,还可以将意识转变为行为,为其良好生态保护品质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情境陶冶法
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开展中,运用情境陶冶法其实就是在为学生创设一个情感与认知相互融合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自主地感知、理解与生态道德有关的内容,并在强烈的情感体验驱使下,自主地将认知转变为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和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教学策略。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容易被同化,容易情绪化的特点,我在美术教学活动开展中往往会借助小组合作或集体探究的优势,引导学生在集体活动参与中受到其他学生的感染,尤其是良好品质的感染,以此使其在良好熏陶下获得有效的发展。就生态道德教育而言,我往往会利用美术综合实践活动来对其进行渗透,使学生在集体的亲身体验中理解生态德育,产生积极的生态意识。以“保护珍稀野生动物”该内容教学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在《动物世界》中的有关片段。直观的画面一经播放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观看的过程中,其可以看到飞奔在大草原上的豹子越来越少,自私的猎手的子弹射穿了它们的身躯……直观的画面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在观看之后,大部分学生的情绪较为低落,此时,我鼓励其以小组为形式,对刚才所看到的画面进行表演。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在扮演被射杀的豹子的时候,其在临死之前,表情很绝望,眼中含着泪水盯着天空。其他学生被这个学生的情绪感染了,默默地对猎人产生了痛恨,如此教学潜移默化地实现了生态道德教育。
3.知识讲授法
知识讲授法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最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我在美术教学活动开展中,往往会立足教学所需,为学生讲授一些与生态保护有关的知识,以此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引导下建立正确的生态保护认知,并掌握一些生态保护方法,为其践行生态保护指明方向。相较于以上两种方法,这种方法在生态德育渗透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性,对此不做过多赘述。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把握该学科的性质,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如户外体验法、情境陶冶法等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使学生在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环境保护等活动参与中感知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以此为其践行生态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美胭.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与途径[J].当代教研论丛,2018(01):110.
[2]崔丽娟.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06):37-39.
作者:林志敏 单位:广东省博罗县罗阳第五小学